袁绍为什么不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是他飘了?其实他有他的考虑而已
历史文化这些东西其实是带有非常强的主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很多时候,大家真的不要跟那些与自己不同频的人去纠结和争执什么,纯属浪费口舌……
今天要讲的是汉末著名的阳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阳谋其实有很多版本,比如“迎大驾而令天下”、“挟天子以令不臣”等等,反正意思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扣字眼。这个政治阳谋最先是谁提出来的呢?就是公元191年,袁绍空手套白狼夺取冀州后,广平人骑都尉沮授向袁绍提出来的。结果因为袁绍没有采纳,所以后世的吃瓜群众都纷纷嘲讽袁绍,看,这货刚愎自用,这么好的计谋不采用,活该他最后输给从谏如流的曹操……
咱不是针对谁哈,但凡有人跟我这样来讨论历史,我一般都是标配的“对,你说的都对”!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嘛,这个世界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有些人用套路变成了成功人士,但有些人用同样的套路却成为了阶下囚,怎么解释呢?一个工具或者方法,根据使用者或针对者的不同,至少有四种可能吧?
咱先上结论哈:袁绍没有使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不是他的战略失误,但真正的战略失误是让曹操使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这玩意不适合他,但却非常适合曹操,你得想办法让曹操用不了这一招去造势。
公元191年,袁绍借壳上市成为了冀州牧之后,广平人(今邯郸辖区内)沮授,时任骑都尉(应该本是韩馥的手下)在欢迎新领导的时候,就跟新领导进入了深入交流。大家明白这意思呢?这就是本土势力和外来领导的博弈和谈判,跟今天的双向面试是一个道理。
都是高手,都来回在边缘试探。沮授借汇报工作的机会率先给新领导戴高帽子,说袁总你是士族翘楚,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了,这些年下来,您早就是如雷贯耳的大咖了,您的名片到哪都好使。您的光辉事迹我等可是顶礼膜拜呀!这次您吓跑韩馥那个软蛋,威震河朔(把内蒙古都带进来了哈),实在是众望所归呀!
但是,光给领导拍马屁,其实很多时候没毛用的,领导身边缺马屁精吗?绝大多数的领导是不会被这些场面话打动的,他们都很清醒,场面话说完了之后,要聊具体的事情,不聊具体的事情,他们就会表示自己很忙了。
所以沮授立马话锋一转,开始指出袁绍当前的困难了,东有黄巾军(青州),西有黑山贼(张燕等匪帮),北有公孙瓒(正对着冀州流口水)。
可如果光给领导提问题,会有威胁领导的嫌疑,聪明的沮授立马又给领导信心了。表示那都不是事,您不是有我们这帮兄弟们吗?我早帮您想好了解决方案,那就是“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所以,朋友们,大家跟领导聊天,一定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同时一定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案,不然不如不提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领导岗位,会喜欢光给你提出问题的下属吗?
最后,沮授还不忘标准式收个尾,按我的方案来,结合您这种让人望尘莫及的水平,要不了几年,您就能带领大家起飞。
看明白了没有?有些人一天天滴,琢磨这个屠龙术、那个小套路,净整一些没用的,先学沮授这样能正确地跟人沟通吧!
袁绍听完沮授的主动汇报之后,心里啥感受?必须是非常高兴呀!为啥呢?他刚入主冀州,不得关注一下冀州地头蛇们对他的真实态度吗?从沮授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冀州本土势力其实是不抗拒他这个空降领导的。而且这种地头蛇还不是什么狮子大开口的泛泛之辈,人家是真有点东西。所以,袁绍立马非常感动地对沮授说:“此吾心也”。意思是沮授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袁绍真的如那些吃瓜群众所嘲讽的那样不会当领导吗?他真的听不进下属的正确意见吗?那他对沮授怎么会如此热情?
而且袁绍对沮授表示高度认可,还是走了心的,不是什么场面上的敷衍。因为沮授上面那番话其实讲了两个重要意思,一个是“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这是实操性很强的战略规划,跟袁绍之前和曹操探讨未来时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还有一个是“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这个是政治名义上的战略规划,意思是袁绍要占据政治道德的制高点,然后对其他竞争对手进行政治上的降维打击。但最后袁绍都听从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说明袁绍是有自己的思辨的,不是在应和。
沮授这次提出“迎大驾而令天下”也是史书中首次对“挟天子而令诸侯”的记载。
咱先来说说沮授的这两个战略规划,他说得对不对呢?简直是太对了。先当河北王,扫平青幽并冀四州,成为北方霸主,然后像刘秀当年那样俯冲中原,根本就没人挡得住;然后,迎回天子,以天子的名义打自己的对手,谁还能挑你的毛病?他们难道想造反吗?
从这一点来讲,沮授无愧于袁绍阵营中最厉害的一位战略家,他是袁绍集团除袁绍本人外,第一个拎清兼并天下那套“天时地利人和”战略思想的人。天时是汉家皇帝都躺重症监护室了,无数人等着瓜分他的家产;地利是河北四州是兵源数量和质量都遥遥领先的一个战略板块;人和是你们老袁家本身就是士族领袖,要是能把“匡扶汉室”的IP也据为己有,简直无敌了。
这里要提前预告一下,后面的沮授跟袁绍产生了隔阂原因是多方面的哈,总体上跟当年刘秀的情况差不多,甚至还没有刘秀问题严重,刘秀当时是被邓奉武装发泄不满过,袁绍至少没有到那程度。
但是,这也诞生了本文的终极问题,既然沮授的两个战略方案提得这么好,为什么袁绍只听了前面一个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个其实是袁绍他不需要打这张牌,第二个是袁绍其实不适合打这张牌。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逻辑本质是什么?是狐假虎威、是狗仗人势、是让对方投鼠忌器……其实就跟我们今天的挟持人质是一个意思。
那么,我们拆解一下,这里就有很多新问题会浮现出来。第一个,要是没人当天子当回事呢?第二个,要是别人倒打一耙要清君侧呢?第三个,如果你本身就是大老虎呢?
举个例子,上述三个问题在董卓身上就得到了集中体现,他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结果有诸侯鸟他吗?清君侧的运动反而愈演愈烈!
所以,这种事跟打牌一样,不是你抓到了大王,就代表你就一定会赢。
袁绍当时已经是士族领袖了,傀儡皇帝刘协已经不是他的刚需了。刘协对袁绍来说,起不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当然,能够控制刘协,也是有锦上添花的意义的。
然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袁绍的人生轨迹,看看他是否合适让汉献帝刘协领衔主演一下?
第一个,董卓当初要废黜刘辨改立刘协的时候,袁绍是在朝堂之上当众跟董卓拔剑怒怼的,虽然这是针对董卓的专权,但至少表明了你袁绍是不认可刘协的皇帝之位的吧!这才过去两年,你袁绍就要迎回大驾了?天下人都是傻子吗?你袁绍怎么去自圆其说呢?
第二个,当时是公元191年,董卓已经带着刘协去关中了,西凉军团也还没崩盘,怎么去迎回大驾?4年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都是建立自己汉献帝被裹挟着自己往东边跑的前提下。这个时候,袁绍是打不进关中的,群雄讨董不就是一个闹剧吗?所以,这是个伪命题。
第三个,袁氏满门虽然不是汉献帝直接下令杀的,但至少是死在汉献帝的名义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献帝跟袁绍有灭门之恨。请问,这种情况下,袁绍要心有多大才能做到把汉献帝赢回来当菩萨供着?
第四个,早在献帝西迁后,董卓派了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来劝袁绍这帮人都散了吧,大家和平共处、共同发财不香吗?董卓派的这帮人都是士族自己人,但是由于袁家刚刚被董卓灭门,袁绍脑子一热对于这伙来劝和的自己人们下了狠手,派王匡将胡母班、吴循这帮都给杀了(即便如此,袁绍也还是相当注意手法的,他自己没动手哈。而袁术则是亲自操刀杀了阴循。这帮被袁氏兄弟杀掉的使者从法理上都是汉臣,都是汉献帝的臣子,杀他们就等于不承认汉献帝这个皇帝。袁绍怎么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五个,之前袁绍又到处联络,要拥立幽州牧刘虞做皇帝,这事很多人都知道的。这其实就是公开宣布他袁绍拒不承认刘协皇位的合法性,现在反过来要迎回刘协以令诸侯,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再说,别人背后也不会心悦诚服呀!
所以,很多人多说袁绍糊涂,“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好的意见不采纳,但其实很多事情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事情。大家不知道站到袁绍的角度去综合思考这些背后的问题,自然就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袁绍格局没打开。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吃瓜的时候,老爱说那谁谁谁跟某某某离婚,实在是太不懂得珍惜了,但实际上有很多事情,吃瓜群众是压根不了解的。有些东西适合你,但不代表适合别人,不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吗?
此外,我还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难道大家真的没有思考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吗?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袁绍的脑瓜子比我们好使多了。大家回想一下,袁绍为什么在群雄讨董失败之后,要试图另立刘虞呢?不就是因为汉献帝已经完全被董卓他们控制了,他用不着,必须要另立一个新皇帝,然后控制起来,就能在政治上占据制高点了?所以,你们说袁绍到底想没想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呢?
我们读历史,一定不能单纯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解读,而是要结合实际的历史背景去读懂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合理性,包括其缺陷……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史为鉴。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去给古人挑刺,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事实上,4年后,汉献帝东归的时候,袁绍也象征性地出兵想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过,只是没有像曹操那么专注、认真而已。而且曹操最终能够顺利夺得汉献帝的拥有权,背后也是有多方势力的明争暗斗的,是有人帮曹操明里暗里使劲的,汉献帝是他们入伙曹操集团的筹码。事情都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的。
只是如果袁绍有世代思维的话,高低也不能让曹操得到汉献帝!就跟项羽对韩信其实是没毛病的,但确实不能让他为刘邦所用一样。
可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最大的胜利者曹操难道没犯类似的错误吗?明知道关羽的能量很足,也明知道关羽不会为己所用,不照样舍不得杀关羽?
所以,有些事情,尤其是大男人之间的一些事情,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结合当事人的环境和秉性去看待。
最后,简单地说一说现实之中的一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说两个,一个有效的,一个无效的。有效的便是那些权贵子弟被逼奉子成婚,无效的就是那些给王思聪们生孩子的女孩也套不住王思聪们。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培养一种动态思维。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也是适用范围有限的计谋,秀才遇到兵,你要是挟持了天子然后去号令董卓、孙坚、公孙瓒那样的诸侯,看看有用不?而且曹操后面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没那么大的效果,天下诸侯有几个听他号令了?所以,大家要明白,把“挟天子以令诸侯”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政治高度,其实是那些士族集团的意愿。我们身体上已经投靠了曹操,但我们精神上还深爱大汉的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