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仗,让朱棣彻底黑化!大明战神李景隆究竟做错了什么?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朱棣能成为大一统王朝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有人说他是靠实力,不过也有人说他靠的是运气。今天咱们就讲讲朱棣在靖难过程中,最关键的战役之一——白沟河之战,看看朱棣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白沟河之战前,朱棣在干什么呢?
公元前 1400 年二月,北方大地冬寒尚未去,朱棣就带着大批军士出了北平城,向东来到郑村坝。郑村坝曾经是朱棣和朱允炆交战的主战场。
朱棣干什么去了呢?找尸体。朱棣派人搜集了十万余具战死沙场的将士遗骸,把他们集体葬于北山脚下,让这些死于他和朱允炆权力游戏中的大明好男儿,不至于沦为孤魂野鬼。
朱棣还亲自为他们撰写碑文,说可怜了这些死去的弟兄们呀,当年他们跟随我的父亲提三尺剑平定天下,他们都是立过功的呀!可如今却化成了一具具白骨,这是谁的责任啊,当然是朱允炆麾下的奸臣们了!都是他们怂恿朱允炆削藩,这才造成如此的人间惨剧。
“兹者,奸臣浊乱朝纲,同谋不轨,欲领鸿业而先天诸王,以翦其藩屏。”
——《明太宗实录》
朱棣继续说,相比于朱允炆的官军,咱们燕军在人数方面少是少了点,可我们干活真有劲啊。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死去的弟兄们,他们看淡生死,奋勇杀敌,我们燕军才能所向披靡!
这些勇士的死让我很伤心,所以我为他们种树封土立碑,还找来高僧为他们诵经,只希望这些兄弟们能够安息!
“而我将士思太祖高皇帝大恩,忘生舍死,忠诚通感,神明昭鉴,虽众寡不侔,而所向克捷。”
“已遵释典,命僧修齐诵经,资其冥福,其骸骨弃露草野,命官收瘗于北山之麓,封土树木以坚其藏,仍勒石墓侧,昭示久远”
——《明太宗实录》
诵经立碑,能不能让死去的将士们得到慰藉不知道,反正活着的将士们受到了朱棣此举极大地鼓舞。
燕王殿下如此体恤下属,真是位好领导啊,我们死在了工作岗位上,领导是真给我们烧纸啊,
我们要誓死效忠燕王殿下,定随殿下南下除奸,为战死沙场的弟兄们报仇!
朱棣这一番另类的战前动员非常有必要,因为他知道随着天气渐暖,朱允炆的南方大军一定会卷土重来的。
朱棣不像朱允炆有整个国家机器作为支撑,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偏居一隅的朱棣能依靠的,只有手中的这些燕军将士。
咱们再来看看朱允炆一方。在前几期,朱允炆以五十万大军向朱棣发起了致命一击,却被只有几万兵马的朱棣挡了下来。
可毕竟人生如戏,人生就像一个闯关游戏,当你辛苦打过第一关的boss后,等待你的将是下一关更难更强的boss。
朱棣的情况依旧不乐观,因为此时朱允炆已经输红眼了,朱允炆第一次伐朱棣派出了大军三十万没打过,没关系,加码。于是朱允炆又派出了五十万大军伐朱棣,又没打过,加码、加码,继续加码。
这次朱允炆派出了大军六十万。大家注意这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位大明男儿仅有一次的鲜活的生命。
可朱允炆能有什么办法呢,这犹如一场赌局,买定离手,朱允炆下不了桌了。
统帅朱允炆六十万官军的,依旧是上一期吃了败仗的李景隆。朱允炆不仅没有责备李景隆,反而赐给李景隆象征军权的斧钺旗旄,允许李景隆便宜行事。意思表达得很明确了,朕相信你,李景隆加油!
在朱允炆一方看来,上次五十万大军没打过朱棣,主要是因为天气不好,朱允炆大军中多为南方军士,受不了北方的寒冷气候。可如今天气逐渐转暖,正是灭掉朱棣的大好时机啊!
于是朱允炆的大军向北平进发了。朱允炆不知道北方的春天虽然不那么冷了,可还有另一个特点,他的大军同样未必承受得了,北方的春天可干了。
1400年四月十八日,朱棣派出的探子来报,说殿下果然如您所料,朱允炆的六十万大军来了。
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由主帅李景隆带队,已经过了河间,抵达白沟河畔了;另一路,由老将郭英、吴杰带队,从真定出发,正在向白沟河畔进发,打算在白沟河和李景隆合兵一处,然后直取北平。
朱棣马上召集诸将展开军事会议,核心思想就一个,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
可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这仗该怎么打呢?
朱棣说了,哈哈哈,六十万大军没什么可怕的,敌人不就是仗着自己人多嘛,可兵法有云:识众寡之用者胜。
人多有人多的劣势,人多则乱,击前则后不知,击左则右不相应。
总的来说就是,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统帅,人数一多整个大军就跟精神分裂似的,李景隆他协调不过来。
“众而无纪律则易乱,且击前而后或不知,击左而右不相应,徒多何益?”
——《明太宗实录》
上一次郑村坝之战不就是咱们以少胜多的现实案例吗,各位放心,咱们必胜!
鼓舞完士气,朱棣马上发兵从固安出发,当日就过了土马河,驻扎于苏家桥。
可随后一场大雨打乱了朱棣的计划,原本应该干燥的北方早春,突然间下起了一场暴雨,雨下了一整夜,水深两尺以上。《明实录》在此贴心提醒,是平地深两尺以上哦,河里坑里就更深了。
朱棣于是下令停下脚步,等天气放晴再去迎敌。
突如其来的这场大雨,延缓了战争的进程,也给许多将士们续了三天的命。
白天当着将士吹牛皮的朱棣,于这个冷雨夜中卸下了统帅的坚强外衣。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他心里大概也没底。
史书记载,朱棣彻夜难眠,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思索应敌之策呢?
四月二十四日,天气终于放晴了,地上的积水也逐渐退去,朱棣又化身成了大家熟悉的乐观领袖,召集诸军集合准备发兵。
据说此时,天空中突然飞来了一只五色神鸟,立在朱棣的旗杆之上,稍作停留,然后扑腾着翅膀向西北飞去了。
朱棣大喜,说大家看到了吧,这是神灵在给我们启示呢,指引我们该向西北方向前进,西北方就是我们胜利的方向啊!
有多少将士真看到了那只花里胡哨的鸟不知道,可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将士们更愿意相信真的有一只五色鸟,给了他们方向,一个能活下去的方向。
朱棣向西北进发前,派人在河东岸轰轰轰的发炮,造成自己将于河东岸渡河的假象,然后声东击西,率大军沿河向西北方向发兵。
白沟河自西北流向东南,西北是白沟河的上游,朱棣向西北进军,大概是想在开战前占据有利地形,利用西北方的高度,对敌军形成俯冲优势。
朱棣来到白沟河上游,刚渡过河,就发现有一位官军将领率领数万精锐骑兵来截击他了。
领导别来无恙啊!
赶来截击朱棣的官军将领名叫平安,骁勇善战,曾多次跟随朱棣出塞扫除残元势力,对于朱棣这位老领导的用兵策略,平安是非常了解的。
也正因为如此,李景隆才任命平安为先锋,探寻朱棣所在,截击燕军。
朱棣费半天劲的声东击西之策,被昔日下属轻易识破,有点尴尬。
朱棣对诸将说了,说这个平安不过就是个小朋友而已,因为曾多次跟随我出师塞北,所以比较了解我的用兵战术罢了。
没关系,用兵讲究用兵机变,神妙莫测,看我今天非打他平安一个心胆俱丧,生活不能自理。
上曰:“平安竖子耳,往从吾出师塞北,颇识吾用兵,故敢为前锋,吾今日破之要,使其心胆俱丧。”
——《明太宗实录》
朱棣派精锐骑兵对平安军冲锋,而平安呢,也派辽东铁骑与燕军对冲。
朱棣有个骑兵绝招,他不喜欢和敌人硬刚,而是擅长寻找机会,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绕到敌人侧翼,一记左勾拳强袭敌人的命门,也就是敌人的中军所在。
当年打耿炳文,朱棣用的也是这招。
面对骁勇善战的平安,朱棣又使出了他的左勾拳,趁平安与燕军前军酣战,朱棣亲率部分骑兵精锐绕至平安后方,和前军一起对平安军形成夹击之势。
平安军暂时乱了阵脚,朱棣麾下千户华聚、百户谷允,趁乱猛冲平安军军阵,俘虏了官军都指挥使何清。可平安不愧是当世名将,马上稳住了阵脚,再次冲锋迎战朱棣。
双方一直从白天打到傍晚,就在这时,对朱棣更不利的局面出现了,李景隆的官军主力和真定部队合并一处,共计六十万大军已经来到了战场,即将对朱棣发起猛攻。
朱棣的燕军虽然人数不占优势,可毕竟都是骁勇善战的老兵,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是一点儿也不怂。怕什么,战死了,领导还给咱们烧纸呢!
朱棣的燕军勇敢地向官军冲去,可冲到敌人阵前,燕军将士们都傻眼了,官军们掏出了早就暗藏于地的火器。黑洞洞的枪口几乎可以说顶在了燕军将士们的脸上,大家都知道七步以外枪快,而七步以内枪又准又快。
一窝蜂,状如鸟铳,可容弹百发。点火后百弹齐发,发出巨大的蜂鸣声,堪称古代加特林,远去四五里,人马皆可穿。
面对官军强大的火力压制,燕军死伤甚重,被迫撤军。朱棣亲自断后,最后仅率三骑在尸山血海中摸黑渡河,靠河流走向辨别方向,这才回到了驻扎在河北岸的大营。
朱棣狼狈地回了营,可他没有痛哭流涕,自怨自艾,而是下令好饭好菜伺候,让全军吃得饱饱的,天亮以后继续渡河作战。
“王还营,令诸军蓐食,复渡河索战。”
——《明通鉴》
第二天清晨,李景隆率官军沿河列阵,数十万披甲大军绵延数十里,犹如一条浮于河岸之上的钢铁巨龙。
刚吃过热乎败仗的朱棣,这次布阵明显谨慎了不少,前军由张玉、邱福领军,后军安排房宽、刘才殿后,左军朱能、陈亨,右军李彬、薛禄。而自己亲率精锐骑兵,和次子朱高煦坐镇中军。
率先发起进攻的是官军,大军犹如降龙摆尾一般扫向朱棣的前军、左军,并由平安带领一支精锐骑兵向朱棣后军进行包抄。
平安果然骁勇,几个回合下来,燕军后军统帅房宽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了,左军统帅陈亨急忙赶来支援。平安调转矛头冲向陈亨,飞矛便刺,陈亨被戳中,重伤败退。
朱棣的战前动员还是有效果的,他麾下大将徐忠赶来接阵,两个手指被砍伤,断却没完全断,徐忠干脆自己拽下受伤的双指,撕下衣服包裹伤口,然后再次投入战斗,尽全力维持着燕军后军不溃。
朱棣眼看燕军就要被官军包了饺子了,下令前军统帅丘福对官军进行反冲击,试图在敌军的长阵中冲出一个突破口。
丘福让朱棣失望了,没冲出来。没关系,后来的历史将证明,这反正也不是丘福最后一次让朱棣失望。
此时官军猛将瞿能,趁燕军战况不利,带着儿子直冲朱棣的中军所在,试图一举斩杀朱棣,结束这场战争。
所谓上阵父子兵,瞿能父子配合默契,骁勇善战,朱棣拼死抵抗。箭矢射完后,又提剑厮杀,很快连剑也被砍断了。
危急关头,朱棣次子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骑赶来,对啊,谁还没个儿子呢!
朱高煦接战,硬扛瞿能父子,瞿能大喊,灭燕,杀了燕王朱棣。听到瞿能的呼喊,官军将领俞通渊、滕聚等人纷纷赶来,一同围剿朱棣。
此时的朱高煦,硬扛四位南军名将,堪称燕军第一T了。
朱高煦打出了一个好掩护,而这时朱棣苦苦等待的又一位帮手终于入场了,大风来了。
大风对战争的影响有多大呢?咱们引用著名跑步运动员白展堂的话来看一看,
这位白爷轻功天下第二,第一是楚留香。
白展堂说,比赛那天我光着脚,而且顶风。好嘛,这理由找的,合着赛场就你一个人逆风呗。
那朱棣要怎么利用好这场公平地吹向敌我双方的大风呢?当我们无力改变环境时,那就只能换个姿势了。
此时的华北平原,春寒未消,刮起的是一场西北风。
朱棣再次使出自己的绝活左勾拳,他亲率数千精骑迂回到官军侧翼。
大家都惊呆了,朱棣的目的难道是要铤而走险,破釜沉舟,直冲李景隆的中军大营吗,对方可是六十万大军啊,仅靠数千精骑,想冲到大军后方,还要在万军丛中斩杀敌方主帅,这操作难度着实不低。而且一旦斩首行动失败,这数千精骑再想冲回来,不可能了。
朱棣等于在率领这支精锐骑兵进行自杀式的冲锋,是什么赋予了这些骑士们向死而生的坚定信念啊,朱棣?还是那只告诉他们西北方向必胜的五色鸟?
可大家突然惊讶地发现,朱棣的冲锋方向根本就不是李景隆所在的中军。朱棣洋洋得意,早告诉你们了,要用兵机变,神妙莫测。
朱棣的目标是李景隆中军西北方向的上风口。大家还记得吧,朱棣在战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了敌我双方的战场方位,率军逆河而上,选择从官军北侧开战。
冲到西北上风口后朱棣干了点什么呢,他点了一把火。
北方的春天本就干燥,大火借着风势迅速蔓延,火蛇肆虐,官军马慌人惧。
大火蔓延到了李景隆的中军大营,慌乱中李景隆的帅旗倒了,帅旗一倒大营周围的中军将士们立刻陷入了恐慌。
“会旋风折其大将旗帜,众大乱,我军乘风纵火,燔其营,烟焰涨天”
——《明太宗实录》
其他方阵的官军看到中军陷入了混乱,还伴随着滚滚黑烟,一时间也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还记得朱棣战前的话吗,人多有人多的劣势,人众则乱,击前则后不知,击左则右不相应。
恐慌情绪迅速在官军中蔓延,兵败如山倒,官军四散而逃。被踩踏致死的人数比死于敌人利刃之下的人数只多不少。
面对乱了阵脚的官军,朱高煦此时犹如天神附体,借着火势一举斩杀瞿能父子,拿下本场比赛的MVP,俞通渊、滕聚也被燕军困杀于火海之中。
世间万事的成败,往往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是和合的产物。
朱棣的火攻战术能够顺利实施,作战双方的方位、战时有没有下雨、天气是不是干燥、有没有西北风、敌军是不是能协调一致、我方将士有没有必胜的信念,还有传说中指引西北方位的五色鸟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这里面有多少是朱棣的运气,又有多少是朱棣的算计呢?李景隆眼看大势已去,下令全军避大火向南撤离。此时的官军们都只顾着保命,谁还顾得上军需粮草啊!没被大火烧毁的粮草辎重尽入朱棣之手。
pic/t0nuwj4h2yd.jpg
朱棣没有丝毫懈怠,下令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雄县月漾桥。追上了官军又大败之。俘虏降卒十余万。
李景隆再逃,一直逃到德州,朱棣在德州又大败之。李景隆又弃城而逃。德州的百万辎重也落入了朱棣手中。
六十万官军大败的消息,夹杂着恐慌情绪,迅速蔓延。燕军所到之处,各城堡皆望风而降。
白沟河之战是靖难之役的重要转折点,经此一役,朱棣算是基本摆脱了被官军围困在北平一隅的险境。朱允炆一方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对朱棣展开大规模的歼灭战。
朱棣从此转守为攻,两年后就打进了南京城。
pic/0ujqwj345l2.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