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为何穷到揭不开锅?看看这九边重镇的吞金能力就知道了
你敢相信吗?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上亿的大一统王朝,到了后期竟然穷到连军队军饷都发不出来,士兵饿着肚子打仗,边防形同虚设,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这就是明朝后期的真实写照——明明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挥金如土,怎么到了晚期就沦落到“国库空虚,民穷财尽”的地步?很多人说明朝亡于农民起义,亡于后金入侵,但追根溯源,明朝的灭亡其实早从财政崩溃就开始了。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那个让明朝君臣头疼了两百多年的“军事成本”,尤其是北方的九边重镇,简直就是一台吞金不眨眼的“烧钱机器”。今天咱们就好好扒一扒,明朝后期的财政压力到底有多夸张,九边重镇又是如何拖垮这个庞大王朝的。
1、九边重镇:明朝北境的“钢铁防线”,也是财政的“吸血虫”
要聊明朝的军事成本,首先得说说九边重镇。咱们先搞清楚,九边到底是哪九边?简单来说,就是明朝在北方边境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从东到西依次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这九个重镇沿着长城一线铺开,像一条巨大的锁链,牢牢锁住了北方蒙古、后金等势力南下的通道。
你可别小瞧了这九边重镇,它们的规模大到让人难以想象。每个重镇都设有总兵官、副总兵官,下辖多个卫所、关堡,形成了“镇-卫-所-堡”的四级防御体系。就拿蓟州镇来说,作为保卫京城的门户,这里光是关堡就有100多个,驻军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3万人;再看辽东镇,管辖着从鸭绿江到山海关的广大区域,关堡数量超过200个,驻军也有10万之众。
整个九边重镇,巅峰时期的驻军总人数超过120万,再加上后勤补给人员、工匠等,直接依附九边生存的人口就有几百万。这么庞大的军事集群,每天的吃喝拉撒、军械修缮、长城维护,都是一笔天文数字。咱们可以简单算笔账:明朝一个普通士兵的年饷大概是12两白银,口粮是3石大米(1石约等于150斤)。仅120万边军,一年的军饷就要1440万两白银,口粮要360万石大米。这还只是基础支出,不算军械更新、长城修缮、战马饲养这些额外开销。
可能有人会说,1440万两白银也不算多啊?那你可就错了。明朝后期的年财政收入,巅峰时期也才4000万两左右,而且这还是“账面收入”,实际能收上来的还要打折扣。光是九边的军饷就占了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再加上其他地区的驻军、宫廷开支、官员俸禄等,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九边重镇的防守压力越来越大。明朝前期,蒙古被朱棣五征漠北打得元气大伤,边境还算安稳;可到了明朝中期,蒙古部落逐渐复苏,鞑靼、瓦剌频繁南下骚扰,九边重镇成了战场前线。比如嘉靖年间,俺答汗率领蒙古骑兵多次突破长城,甚至打到了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为了应对蒙古的威胁,明朝只能不断增兵九边,加修关堡,军事开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到了明朝后期,后金(清朝前身)在辽东崛起,更是让九边的财政压力雪上加霜。辽东镇原本是防御蒙古的前线,现在又要面对后金的猛烈进攻,明朝不得不往辽东增派大量兵力、物资。萨尔浒之战,明朝一次性投入了11万大军,耗费军饷数百万两,结果却全军覆没;之后明朝又先后发动了宁远之战、锦州之战等,每次战役的耗费都相当于明朝好几年的财政收入。
可以说,九边重镇就像明朝北境的“钢铁防线”,保护着中原地区的安全,但同时也是一只巨大的“吸血虫”,不断吞噬着明朝的财政储备,让明朝的日子越过越紧。
2、军屯崩溃:从“自给自足”到“全靠输血”,明朝失去了救命稻草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明朝难道就不能让边军自己养活自己吗?其实,明朝初期还真就是这么做的,这就是朱元璋引以为傲的“军屯制度”。可惜的是,这个曾经让明朝军事自给自足的“救命稻草”,到了后期彻底崩溃,让明朝的财政压力雪上加霜。
咱们先说说军屯制度有多牛。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借鉴了前朝的经验,实行“卫所制度”,让士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具体来说,就是给每个卫所划分一定的土地,士兵们在不打仗的时候种地,自己生产粮食,不仅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还能向朝廷缴纳余粮。朱元璋曾自豪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话还真不是吹牛。明朝初期,全国的军屯土地达到了900多万亩,分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九边重镇附近,军屯土地更是密集。比如辽东镇的军屯土地有250多万亩,宣府镇有140多万亩,大同镇有130多万亩。这些军屯土地产出的粮食,不仅能满足边军的口粮需求,还能储备一部分应对战争。根据史料记载,永乐年间,九边军屯的粮食年产量达到了300多万石,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还有结余。
可到了明朝中期,军屯制度开始出现问题,慢慢走向崩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土地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豪强、军官开始觊觎军屯土地。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势力,强行霸占军屯土地,把士兵变成自己的佃户,让士兵替自己种地,而军屯的粮食产出则归豪强和军官所有。比如宣府镇的一些军官,一人就霸占了上千亩军屯土地,而普通士兵却连一寸土地都没有,只能靠朝廷发的微薄军饷过日子。
第二个是士兵逃亡。军屯土地被霸占后,士兵们失去了生活来源,还要承受军官的层层盘剥,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很多士兵实在受不了,就选择了逃亡。根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九边重镇的士兵逃亡率高达30%以上,有些卫所的逃亡率甚至超过了50%。比如辽东镇,原本有10万驻军,到了嘉靖年间,实际在岗的士兵还不到5万人。士兵逃亡后,军屯土地无人耕种,产量急剧下降,原本自给自足的军屯,逐渐变成了需要朝廷补贴的“无底洞”。
第三个是朝廷管理不善。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大多昏庸无能,不理朝政,朝廷的官员们也贪污腐败,把军屯当成了“摇钱树”。他们不仅不制止土地兼并,反而参与其中,瓜分军屯利益。同时,朝廷对军屯的管理也越来越松散,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军屯制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最终积重难返。
到了明朝后期,军屯制度彻底崩溃,九边重镇的粮食和军饷几乎全靠朝廷从内地调运,这就是所谓的“年例银”和“漕运粮”。每年,明朝朝廷都要从江南地区调运数百万石粮食,通过漕运送到九边重镇,同时还要拨出数百万两白银作为军饷。可这样一来,运输成本又成了一笔巨大的开支。比如从江南调运一石粮食到辽东,运输成本就要达到粮食本身价值的三倍以上,相当于朝廷花四石粮食的钱,才能让边军吃到一石粮食。
军屯制度的崩溃,让明朝失去了军事自给自足的基础,不得不靠财政输血来维持九边的运转。而这源源不断的财政支出,就像一把沉重的枷锁,把明朝的财政压得喘不过气来。
3、军事成本明细:账单一开,吓傻后人,明朝财政根本扛不住
咱们前面大概算了算九边的军饷和口粮支出,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明朝后期的军事成本,远比咱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咱们来详细扒一扒,明朝后期的军事开支到底有哪些,每一笔都足以让明朝君臣头疼。
首先是军饷支出。这是最大的一笔开支。明朝后期,九边的“年例银”从明朝中期的每年几十万两,飙升到了每年400万两以上,到了崇祯年间,更是达到了600万两以上。这还只是九边的军饷,再加上内地驻军、南方卫所的军饷,全国的军饷总支出每年要超过800万两白银。而明朝后期的年财政收入,实际能收上来的也就3000万两左右,光军饷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其次是粮食支出。九边军屯崩溃后,边军的口粮全靠朝廷漕运。每年,明朝朝廷要从江南调运200多万石粮食到九边,再加上从当地采购的粮食,每年的粮食支出相当于100万两白银以上。而且,由于漕运线路漫长,中间还会受到官员贪污、运输损耗等影响,实际耗费的成本还要更高。
然后是军械修缮和更新。明朝的边军需要大量的军械,比如弓箭、火器、刀剑、铠甲等。这些军械都是消耗品,需要定期修缮和更新。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火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火器的制造和维护成本非常高。比如一门红衣大炮,造价就要上千两白银,而且还需要定期更换火药、炮弹。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后期,九边每年的军械支出就要超过50万两白银。
还有长城修缮。长城是明朝北方的重要防御工事,需要定期修缮。明朝后期,由于边境战事频繁,长城遭到了严重破坏,朝廷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修缮。比如万历年间,为了抵御后金,明朝对辽东、蓟州一带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花费了近100万两白银。而崇祯年间,由于财政紧张,长城修缮的资金不足,很多关堡年久失修,根本无法抵御敌人的进攻。
除了这些固定支出,还有战争期间的临时支出。明朝后期,边境战事不断,每次战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军费。比如萨尔浒之战,明朝投入了11万大军,耗费军饷300万两白银,粮草200万石;松锦大战,明朝投入了13万大军,耗费军饷500万两白银,粮草300万石。这些临时支出,就像一次次“财政地震”,让本就紧张的明朝财政雪上加霜。
咱们来算一笔总账:明朝后期,每年的军事固定支出(军饷、粮食、军械、长城修缮)大概在1000万两白银左右,再加上临时的战争支出,每年的军事总支出要超过1500万两白银。而明朝后期的年财政收入,实际能收上来的也就3000万两左右,军事支出就占了一半以上。剩下的钱还要用来支付官员俸禄、宫廷开支、水利建设等,根本不够用。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明朝朝廷只能采取各种办法“敛财”:比如增加赋税、发行纸币、卖官鬻爵等。可这些办法都是饮鸩止渴。增加赋税让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卖官鬻爵让官场更加腐败,行政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明朝的财政状况越来越糟,最终走向崩溃。
4、只怪九边花钱多?明朝财政还有三个“隐形吞金兽”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明朝后期的财政崩溃,全都是九边重镇惹的祸。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这么想,可就太天真了。
其实,九边重镇只是明朝财政压力的“显性吞金兽”,除了它之外,明朝还有三个“隐形吞金兽”,它们虽然不像九边那样引人注目,却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明朝的财政储备,让明朝的财政雪上加霜。
这三个“隐形吞金兽”到底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藩王开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让他们镇守各地。这些藩王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还能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到了明朝后期,藩王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上万人,每年的俸禄支出就要超过300万两白银,相当于九边年例银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些藩王还利用自己的特权,兼并土地、垄断商业,让朝廷的财政收入进一步减少。
第二个是官员贪污。明朝后期,官场腐败到了极点,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没有不贪污的官员。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搜刮民脂民膏,比如虚报赋税、克扣军饷、收受贿赂等。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后期,官员贪污的钱财每年要超过1000万两白银,相当于朝廷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些贪污的钱财,本应该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却被官员们中饱私囊,让明朝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第三个是农民起义的镇压成本。明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纷纷发动起义。从陕西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到河南的白莲教起义,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了镇压这些起义,明朝朝廷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兵力和财力。比如镇压李自成起义,明朝先后投入了数十万大军,耗费军饷上千万两白银,可最终还是没能镇压下去,反而让起义军越来越壮大。
这三个“隐形吞金兽”,再加上九边重镇这个“显性吞金兽”,四个方面同时向明朝财政施压,就算明朝有再多的财富,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可问题来了,明朝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有人说,明朝应该学习朱棣,主动进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先重创北方的胡人,打得漠南无王庭,再采取守势,这样就能减少军事开支。
可明朝后期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是不想打,还是不能打?主动进攻真的能解决明朝的财政压力吗?咱们接着往下看,揭开明朝后期军事战略背后的无奈。
5、主动进攻vs被动防守:明朝后期为何不敢“亮剑”?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明朝前期,朱棣能五征漠北,把蒙古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到了后期,明朝就只能被动防守,眼睁睁看着北方的敌人越来越强大?如果明朝后期也能主动进攻,重创蒙古、后金等势力,是不是就能减少军事开支,缓解财政压力?
其实,明朝后期不是不想主动进攻,而是实在“打不起”“打不动”了。这背后有三个核心原因,让明朝不得不放弃主动进攻,选择被动防守。
第一个原因是国力衰退,财政支撑不起大规模远征。主动进攻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粮草、军械,耗费的军费是天文数字。朱棣五征漠北,每次都投入数十万大军,耗费军饷数百万两白银,粮草数百万石。虽然这些远征重创了蒙古,但也耗费了明朝大量的国力。到了明朝后期,财政已经捉襟见肘,连日常的军饷都发不出来,根本没有能力支撑大规模远征。比如万历年间,明朝发动了“万历三大征”,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耗费了近千万两白银,让明朝的财政彻底空虚,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个原因是军队战斗力下降,再也不是当年的“虎狼之师”。明朝前期,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尤其是骑兵,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可到了后期,由于军屯崩溃、士兵逃亡、军官腐败等问题,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很多士兵都是被迫参军,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长期拿不到军饷,士气低落,根本没有战斗力。比如萨尔浒之战,明朝的11万大军,面对后金的6万大军,竟然全军覆没,就是因为军队战斗力太差。这样的军队,别说主动进攻了,就算是被动防守,都很难守住阵地。
第三个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略部署。明朝后期,朝廷内部党争激烈,东林党、阉党相互倾轧,根本没有心思考虑国家大事。比如崇祯年间,崇祯皇帝想调兵北上抵御后金,可朝中的大臣们却相互推诿,有的主张议和,有的主张进攻,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而且,很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听从朝廷的调遣,消极避战。这样的内部环境,就算明朝有主动进攻的想法,也很难付诸实施。
可能有人会说,就算明朝后期国力衰退、军队战斗力下降,也应该拼一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可实际上,主动进攻的风险非常大,如果战败,不仅会耗费更多的军费,还可能导致边境防线崩溃,让敌人趁机南下。比如明朝后期的宁远之战,袁崇焕率领明军凭借红衣大炮击败了后金,暂时稳住了辽东防线。可如果当时明朝选择主动进攻后金,很可能会遭到惨败,让辽东防线彻底崩溃。
而且,北方的敌人也不是那么好打的。明朝后期,蒙古虽然分裂成了多个部落,但仍然拥有强大的骑兵,机动性非常强;而后金则是新兴的势力,军队战斗力强悍,而且有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优秀的领导人。明朝就算主动进攻,也很难重创这些敌人,反而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让财政压力更加严重。
所以说,明朝后期选择被动防守,并不是胆小懦弱,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财政空虚、军队战斗力下降、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被动防守虽然耗费大量的军费,但至少能守住基本的防线,保住中原地区的安全。可遗憾的是,明朝后期的财政已经无法支撑这样的被动防守,最终还是因为缺钱,导致军队战斗力进一步下降,边境防线不断崩溃,最终被后金和农民起义军联手推翻。
6、财政崩溃的连锁反应:缺钱的明军,再也打不动了
明朝后期的财政压力,就像一个巨大的毒瘤,不仅拖垮了财政本身,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咱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一支军队来说,钱和粮就是战斗力的保障。可明朝后期的明军,恰恰就缺这两样东西,导致他们再也打不动了。
首先是士兵士气低落。明朝后期,由于财政紧张,军饷经常拖欠,有的士兵甚至一年都拿不到军饷。士兵们远离家乡,冒着生命危险打仗,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自然没有心思打仗。很多士兵为了活命,只能选择逃亡,或者投靠农民起义军。根据史料记载,崇祯年间,九边重镇的士兵逃亡率高达50%以上,有些卫所甚至只剩下空壳,根本没有士兵驻守。
其次是军械匮乏,装备落后。由于财政紧张,明朝后期的军械制造和维护资金严重不足,很多士兵只能使用破旧的军械,甚至没有军械。比如有些士兵的弓箭射程不足100米,铠甲根本抵挡不住刀剑的攻击;而火器则因为缺乏火药、炮弹,无法正常使用。反观后金的军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拥有大量的骑兵和火器,在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还有后勤补给困难。明朝后期,由于财政紧张,边军的粮草供应经常中断,很多士兵只能饿着肚子打仗。比如崇祯年间,辽东镇的士兵经常只能吃野菜、树皮,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这样的军队,别说打仗了,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而且,由于后勤补给困难,明朝的军队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能固守在关堡里,被动地等待敌人进攻。
财政崩溃引发的这些连锁反应,让明朝的军队彻底失去了战斗力。比如松锦大战中,明朝的13万大军,面对后金的6万大军,竟然一触即溃,最终全军覆没。而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虽然装备简陋,但由于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而且军纪严明,战斗力越来越强,最终攻破了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其实,明朝后期的明军并不是不能打,只要有足够的钱和粮,他们依然能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比如宁远之战中,袁崇焕率领明军凭借红衣大炮,击败了后金的数万大军,就是因为当时明朝朝廷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障了军队的粮草和军械供应。可这样的胜利,对于明朝后期的财政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改变明朝财政崩溃的命运。
7、结语:财政是王朝的命脉,明朝的悲剧值得深思
明朝后期的财政压力,本质上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九边重镇的军事开支、军屯制度的崩溃、藩王开支、官员贪污、农民起义的镇压成本,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拖垮了明朝的财政,让这个庞大的王朝走向了灭亡。
明朝的悲剧告诉我们,财政是王朝的命脉,一个国家如果财政崩溃,就算拥有庞大的军队、辽阔的疆域,也无法长久生存。明朝后期的君臣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财政问题,他们也尝试过各种改革,比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试图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压力。可由于触动了豪强、官员、藩王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改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而关于“主动进攻vs被动防守”的争论,其实也反映了明朝后期的无奈。主动进攻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问题,但需要强大的财政和军事力量作为支撑;被动防守虽然能暂时守住防线,但需要持续的财政投入,最终还是会拖垮财政。明朝后期的选择,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之举,也是明朝国力衰退的必然结果。
今天,我们回顾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并不是为了批判明朝的君臣,而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有健康的财政体系,既要增加财政收入,也要合理控制财政支出,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防止腐败和土地兼并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辙,让国家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明朝的灭亡虽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它的悲剧依然值得我们深思。财政的稳定,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点,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改变。
你觉得明朝后期军队战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