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忠魂:会宁县岳家沟岳氏家族墓与岳飞精神的黄土传承
会宁岳氏家族墓位于会宁县甘沟驿镇五十铺村岳家沟社。墓地座东北面西南,长20米,宽17米,面积340平方米。墓冢封土共五排,第一排右侧两座为岳静轩夫妇墓,封土高1.5米,底径3米;墓前立石碑,上书“例赠武略佐骑尉、安人享耄寿岳静轩、田安人之墓”。第二排右侧为岳静轩儿子岳怀珍墓,墓碑已破,字迹尚可辨认。上书“皇清例赠武略骑尉邑乡武生膺军功堡总岳公碑文并序”,由甲午科举人敕授修职郎陕西汉中府洋县儒学教谕牟祖荫书,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内阁典籍浙江杭州驿传总捕分府吴思权撰。
墓地正中偏西处有石供桌,刻阴阳鱼图案,墓地正前方有石柱左右各一,相距3米,左柱刻有“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右柱刻“是训是行,纂乃祖考”。整个墓地保护较好,这对于研究清代地方志有重要的价值。
岳氏家族墓位置图
岳氏家族墓平面示意图
岳氏家族墓全貌
岳氏家族墓岳静轩夫妇墓碑
岳氏家族墓清代雕刻碑首
会宁县,这片位于甘肃中部的土地,隶属于白银市,坐落于黄土高原腹地。千年的文明在此沉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会宁县人民政府于2018年10月24日公布了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岳氏家族墓名列其中,岳氏家族墓作为23处古墓葬之一,成为会宁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中,岳家沟这个地名暗示了这里与一个家族的深厚渊源。
甘沟驿镇的岳家沟社,一座静谧的山梁默默守护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家族记忆。这里是岳氏家族墓所在地,其坟茔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承载着岳氏后裔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深切追思,以及对 “精忠报国” 精神的永恒传承。
墓群形制与历史脉络 岳氏家族墓坐落在岳家沟东山的缓坡上,墓葬分布呈扇形展开,现存清代墓冢十余座,墓碑多已残损,但仍可辨识出 “岳氏某某之墓” 的字样。根据相关记载,岳家沟岳氏为岳飞三子岳霖的后裔,于明代迁居至此,逐渐形成家族聚居地。墓群的选址遵循传统堪舆学理念,背依龙脉,前临开阔谷地,体现了明清时期西北家族墓葬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墓群中一座形制较大的墓冢相传为岳氏迁甘始祖之墓,其封土高约 2 米,墓前原有石供桌,虽已断裂,仍可见精美的花卉雕刻,反映出家族曾经的显赫。
家族迁徙与精神传承 岳氏家族自宋代以来,历经数次迁徙。岳飞蒙冤后,其后人隐匿民间,至明代中叶,一支岳氏族人辗转迁至会宁岳家沟。此地虽处西北边陲,却成为岳氏后裔延续血脉、坚守祖训的精神家园。家族墓中出土的《岳氏宗谱》残卷记载,每逢清明,族人必聚集于此,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诵读岳飞《满江红》,讲述先祖抗金事迹。这种仪式化的传承使得 “精忠报国” 的精神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融入当地文化基因。
文物价值与保护现状 岳氏家族墓不仅是研究岳飞后裔迁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明清时期西北家族墓葬制度的活态样本。2014 年,墓群被列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东至五南社坪畔、西至黄灌渠道的保护范围,并建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碑。近年来,当地政府联合岳氏宗亲会对墓区进行了环境整治,清理了周边的垃圾和杂草,加固了部分坍塌的墓冢。然而,由于地处偏远,保护资金有限,部分墓碑风化严重,亟待专业的文物修复。
精神象征与时代意义 在岳家沟,岳飞精神早已超越了家族范畴,成为当地民众共同的精神图腾。每年正月初九,岳家沟人都会举行盛大的 “黑敕龙王爷” 庙会,其间必唱《岳母刺字》《朱仙镇大捷》等秦腔剧目,台下观众无不为岳飞的忠勇所动容。这种民间文化活动,使得岳飞精神在娱乐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焕发生机,感受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
站在岳家沟的山梁上,远眺祖厉河蜿蜒而过,耳畔仿佛响起岳飞 “还我河山” 的呐喊。岳氏家族墓虽历经沧桑,却始终如同一座精神丰碑,见证着一个家族对忠诚与信仰的坚守,也诉说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岳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