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1 17:25

张良为何能决胜千里?其实他和马谡是同类,是刘邦敢给失败者机会

一提刘邦用张良,大伙都觉得是刘邦眼光牛,从人堆里找出了谋圣。

可翻开《史记》才知道,刚遇见刘邦的张良,业绩可是相当的惨淡,面对名不见经传的秦军将领,老是吃瘪。打了半年仗,一座县城都没拿下,连块自己的根据地都没有。无奈之下,张良只能带着兵法去投奔游说各诸侯,结果屡屡碰壁。当时的张良,在遇到刘邦之前,就是个没人要的创业失败者。
所以刘邦真正厉害的本事,不是慧眼识才,是敢给没成绩的人搭个不怕错、不担责的台。
这份魄力,真是古今罕见。

不是张良一开始就牛,是刘邦没逼他先打胜仗《史记·留侯世家》里写着,张良见刘邦前,全是糟心事。

秦始皇在位时,他花钱雇人行刺,只砸中副车,自己成了通缉犯。天下反秦后,他找韩国后人复国。带着队伍在颍川打转,今天占个小乡,明天就被赶跑。连块安稳地盘都没有。
他拿着兵法找项梁、陈胜旧部,人家看他没打过胜仗,根本不收。
换别的诸侯,早让张良去前线先打个胜仗看看再决定是否留用。可刘邦没这么干。他给张良的活很简单:不用带兵,不用管粮草。每天坐在军帐里出主意就行。
西进咸阳时,刘邦想硬攻宛城。张良说,围着劝降更省事。刘邦听了。到了峣关,刘邦又想强攻。张良说,先给守将送钱,再突袭。刘邦又听了。

不是刘邦大度,是他只抓人才的有用之处
打进咸阳后,项羽开始给诸侯分地盘。
张良立马找刘邦告别:“我得回韩王成身边,帮他撑住韩国。”这放任何团队,都算关键时刻跳槽。
可刘邦没生气,还打包财物送他走。说以后需要帮忙,随时找我。
后来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走投无路来投奔。刘邦直接让他当首席谋士。还当着众将的面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子房。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刘邦豁达大度,其实不是。《汉书·高帝纪》里藏着答案:刘邦要的不是一辈子跟着他的人,是当下能帮他解决问题的人。张良的用处是出主意,至于他心里想不想复韩,根本不重要。
别信张良天生是谋圣,马谡的事早说明白了不少人觉得,张良天生就是谋圣,换谁用都能成大事。
可看诸葛亮用马谡就知道,同类型的人,用错了就是灾难。马谡和张良一样:书读得多,点子多,聊战略头头是道。但没实操经验。

刘备早提醒诸葛亮,马谡口头功夫大于实际本事,不能重用。可诸葛亮偏让他去守街亭。那是个要稳扎稳打、出了事要担责的岗位。
结果马谡丢了街亭,毁了北伐,自己也被斩了。再看刘邦,从不让张良碰执行层面的活。带兵有曹参、夏侯婴,输了他们担责。管后勤有萧何,出乱子了他兜底。张良只负责出主意,就算建议错了,也不用去前线赎罪。不是张良比马谡牛,是刘邦没把谋士逼成将领。

当代启示:老板缺的不是人才,是敢给试错的台现在很多老板总抱怨缺人才。可遇到像张良、马谡这样的人,要么像项羽那样看不上,觉得没成绩就是没本事。要么像诸葛亮那样用错岗,让谋士去干将军的活。
其实刘邦早给了答案:人才不是找来的,是养出来的。不能要求员工啥都会。只需抓住他的有用之处,搭个只发挥长处、不用补短板的台就行。
比如让爱提创意的人做战略顾问,不用管项目落地。让擅长落地的人做项目经理,不用逼他想新点子。当年的张良是失败者,可刘邦给他搭了不怕犯错的台,最后成了谋圣。今天的职场里,说不定也有很多个张良,缺的只是愿意给他们试错机会的老板。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良为何能决胜千里?其实他和马谡是同类,是刘邦敢给失败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