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挥千军到组装灯泡:叶立三用30年厂长生涯,完成人生“补课”
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叶立三。他曾是国民党军少将,双手沾满过硝烟与鲜血;但鲜为人知的是,改造释放后,他竟走进了一家普通灯泡厂,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最终成了掌管生产的厂长,用30年光阴,把“赎罪”二字拧进了每一只发光的灯泡里。
提起叶立三,很多人会先想到他战犯的身份:解放战争时期,他固守城池负隅顽抗,被俘后进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初入管理所时他带着国民党军官的傲慢,拒绝劳动、抵触教育,甚至偷偷藏起玻璃片想自暴自弃。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硬骨头”,会在走出管理所后,一头扎进灯泡厂,从拧灯丝、查电路这些最琐碎的活计开始,扎下根来。
刚进灯泡厂时,叶立三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昔日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面对纤细的钨丝、精密的灯座,竟连最简单的组装流程都摸不透。
有老工人回忆他第一次装灯泡时,手抖得厉害,钨丝断了一根又一根,额头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说一句放弃的话。
下班后别人都走了,他还留在车间里,拿着报废的零件反复琢磨,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参数——那股较真的劲儿,像极了当年在战场上研究战术,只是如今的“战场”,变成了轰鸣的生产线。
慢慢地,叶立三从“学徒工”熬成了“技术骨干”。他懂机械原理,又肯钻研,很快就琢磨出了提高灯泡合格率的小窍门:调整灯丝的角度能减少损坏,优化焊接温度能延长寿命。
有一次厂里的生产机器出了故障,维修师傅折腾了半天没修好,眼看要耽误交货,叶立三围着机器转了两圈,指出是齿轮咬合的间隙出了问题,照着他说的调完,机器果然恢复了运转。
这件事过后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厂里选举厂长,工人们一致把票投给了这个“懂技术、肯实干”的前战犯。
当了厂长的叶立三,没半点“官架子”。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车间,挨个检查机器;晚上最后一个走,把当天的生产记录整理得清清楚楚。
有年轻工人嫌组装灯泡枯燥,他就拿着自己当年的改造笔记说:“我以前犯过天大的错,现在能靠双手做一只让老百姓用上的灯泡,就是在补错。
每一只灯泡亮起来,都是在提醒我,要对得起现在的日子。”在他的带领下,灯泡厂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生产的“红星牌”灯泡,成了当时当地老百姓信赖的老牌子。
直到退休那天叶立三还特意去车间看了最后一眼——流水线上,一只只崭新的灯泡正被封装、打包,即将送往千家万户。
他摸了摸身边的机器,眼里满是不舍。
有人问他这30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是灯泡厂给了我机会,让我知道,哪怕犯过再大的错,只要肯低头做事、用心赎罪,也能发出自己的光。”
叶立三的故事,从来不是什么“传奇”,而是一个普通人用一辈子践行“救赎”的真实写照。
从战犯到灯泡厂厂长,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不易,但也正是这份不易,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靠嘴上说说,而是靠双手去做;真正的价值,也从来不是看过去是谁,而是看现在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如今再提起“叶立三”这个名字,人们想起的,不再只是那个曾经的国民党少将,更是那个把一生的忏悔与责任,都融进了一盏盏温暖灯光里的老厂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