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丛林法则代替立嫡长子,赫连勃勃选立太子冒险碰得头破血流
某企业的家族纷争至今没有落幕。从古到今,历朝历代、世家大族、大型企业挑选接班人,都是个让人挠头的难题。比如中国古来选太子,最流行也被认为最有效的法子,就是立嫡不立贤也不立爱,只能立嫡长子。
这一不二法则,从源头扼杀了别的儿子蠢蠢欲动的欲望和野心。但是,有统计说,历史上以嫡长子成为太子又成为君王的,少之又少。即便如李世民这样的圣明天子,都不是嫡长子上位。
所以,立太子是个天大而又让人头大的事。
壹匈奴人赫连勃勃,起于草莽,唐突斯文,不把汉人的规矩放在眼里,他自己崇尚优胜劣汰,选太子也遵循丛林法则。
赫连勃勃建立了胡夏国,这是匈奴人最后的辉煌。
赫连勃勃原本叫刘勃勃,因为他祖上崇拜汉人,又说自己是汉朝和亲公主的后裔,就选择了“刘”姓。但是赫连勃勃是反潮流的大漠汉子。
他说,我不要再姓刘氏,因为“子从母之姓,非礼也”,你看莽夫也会找理论依据。
他说,我要改姓“赫连”,因为“王者继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他还一套一套的。
于是刘勃勃就成了赫连勃勃。他的显赫光彩与天相连,这不是要气死后来说“我是太阳”的尼采?
赫连勃勃建政胡夏国后,把残忍横暴发挥到了极致。可是再硬的汉子也熬不过岁月,他也得选接班人、也得立太子。
他一开始立的太子是嫡长子赫连璝,这符合礼仪,而且这个赫连璝也能干,还打下了刘裕刚从后秦手里夺过来的长安。
但是,老赫连本就对汉人的礼仪规矩嗤之以鼻,突然有一天不过脑子地要把赫连璝的太子位废了。
赫连勃勃要立的新太子,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赫连伦。单从能看到的能力来说,这个赫连伦不知道哪一点比赫连璝强。也许老赫连就想让儿子在你争我斗你死我活的实战中展示孰强孰弱。
赫连璝眼看在手的鸭子都要飞了,立马带兵攻打赫连伦老弟。果然,赫连璝还是比赫连伦稍胜一筹,兵马也要多一些,结果是赫连璝不出意外地击杀了赫连伦。
这事尘埃落定了吗?赫连璝接着当太子吧?然而并不,螳螂捕蝉,还有黄雀在后。
老赫连的又一个儿子赫连昌顿时嗅到了腥味、发现了机会,耶嘿,原来以为太子就是赫连璝大哥的,没想到老爹还可以给别人,别人也有机会,赫连伦可以,俺赫连昌怎么不行?赫连伦死了,那我是不是可以争争?
再说,按照历史记载,这个赫连昌还长得高大伟岸、英俊潇洒。俺比赫连璝和赫连伦还要强呢,我也试试看能不能当太子。
尽管赫连璝合并了赫连伦的军队,实力大增,最后却意外地被赫连昌打败了,还死于赫连昌之手。
赫连昌乐了,太子死了,俺就是新的太子了吧。
在旁边坐山观虎斗的赫连勃勃也乐了,可不,这太子就是你赫连昌的,于是下诏,立赫连昌为新太子。
老赫连突然一个念头,什么也没捞着,死了两个儿子,换了一个儿子当太子而已,仅此而已。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在老赫连看来,他能从一个流浪者成为一方霸主,靠的是实力,现在要选太子,也得看实力,狭路相逢勇者胜强者胜。
这就是草原上森林里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
其实,他原本也没有错,贤能者上,昏庸者下,已经接近现代管理理念。他错就错在,只说要换太子,没说怎么换,没有提前制定游戏规则,才引发了血腥争斗。
贰过了一年,赫连勃勃挂了,赫连昌从太子一跃成为胡夏国的新皇帝。
赫连昌内斗行,外斗不咋行,不久被东边的北魏拓跋焘灭了。匈奴人的最后辉煌就此暗淡了下去,而且是永远没有机会再现荣光。
拓跋焘对赫连昌很友好,先封会稽公,后封秦王,在都城里还安排了专门的宅第,规格用具和皇帝差不多,最亲近的举动是把妹妹始平公主嫁给他做老婆,这是让他再次有了家,让他由敌人变成了一家人。
只是可怜的公主以血肉之躯被迫成为和亲的工具。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赫连昌也没法拒绝这从天而降的幸福。什么亲情爱情,全要为利益让步,而且是别人的利益。
赫连昌后来叛魏逃走,被俘后又被杀,始平公主下落不明。
赫连昌还有一个弟弟赫连定,带着残余势力苟延残喘,后来也兵败被杀,赫连勃勃苦心经营的胡夏国就此烟消云散。
他信奉的丛林法则,没有持续多久,也就此灰飞烟灭。
叁历史是面镜子,其实从来不是自己借鉴经验的镜子,只是看看别人成败的屏幕而已。
此后在历史的烟云中,各个朝代通常会重拾选择嫡长子的规则确定接班人,但是这个规则很多时候会被打破,有些是老皇帝自己变了,有些是老皇帝的儿子中谁不服气改了,再或者是有些大臣拥戴别的皇子变了。
这些变动轻则导致朝局动荡,重则造成天下大乱,少不得血雨腥风,多少人头落地。
立嫡长子的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弊端是,嫡长子没能力、不适合做太子,比如司马炎不得不选择了智力低下的好大儿司马衷接班,结果带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而且乱乱糟糟乱了几百年。
不然,哪里有匈奴人赫连勃勃的什么事?
再后来,另一个草原民族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千古一帝康熙倾慕汉文化,着力培养嫡长子胤礽做太子,但是经历诸王夺嫡之痛后,不得不开创秘密立储制度。
但是谁能保证光明正大匾后那份遗诏就是老皇帝的真实意图,就没被他人做了手脚?
不然雍正得位不正的传闻怎么从他继位起就成了怎么也说不清的大清几大谜案之一?
再说,秘密立下的储君,只是暂时消除了皇子之间的争斗,又哪里能保证立下的不是一个无道昏君或亡国之君呢?
再说,好多朝代传来传去,开国皇帝的好基因慢慢稀释,到了后世,不但皇子越来越弱,甚至有皇帝竟然生不出皇子,立谁为储都成了难题。立嫡长子的规则就成了空转的摆设。
所以,几千年的皇权制度终于玩不转,最后彻底玩完了。
但还是有人就不信邪。一个袁世凯,放着好好的大总统不做,受了逆子的蒙骗,偏要再做皇帝,再走选立太子的老路,那当然是没有好下场,除了头破血流就是遗臭万年。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头条号“九公读史”。抄袭必究
请多多转发、评论、点赞、收藏,更多好文请关注头条号“九公读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