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洛水之誓
《三国演义》里,有两件令后人最不耻的事,一个是白衣渡江,一个是洛水之誓。
“洛水之誓”就是指着洛水发誓,古人认为,誓言是一偌千金,而指着神圣的洛水发誓就更如不可更改的契约。
嘉平元年正月甲午日,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同少帝曹芳出城祭拜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之际,关闭了洛阳城门,占据武库,屯兵洛水浮桥,控制了京城。
双方对峙着。司马懿派人劝曹爽放弃抵抗,并欺骗曹爽说,他已指洛水发誓,只削曹爽的兵权,保留其爵位,并无他意。
曹爽居然相信了司马懿的谎言,果真放弃了抵抗,向司马懿投降,幻想交出兵权之后,还能做一个“富家翁”。
结果,等曹爽交出兵权后回到京城,便被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诛灭三族,将其宗族亲信全部杀光,一时间,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由此,司马氏专权,随意废立皇帝,甚至公然弑君,杀了皇帝曹髦,留下千古骂名。最终,双手沾满鲜血的司马氏夺了曹魏的江山,鸠占鹊巢。
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的行为成了权谋与背信弃义的典型象征,它虽然让司马懿最终赢得了权力之争,却把古人树立的誓言牢不可破的形象瞬间打得稀碎,要知道,古人把信守誓言视如神明,而此后,成人间赌咒发誓几乎就如同儿戏了。
在司马懿的“洛水之誓”之前,其实还有个光武帝刘秀的洛水之誓。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率大军攻打洛阳,守护洛阳的朱鲔顽强抵抗,于是刘秀派廷尉岑彭劝朱鲔投降。岑彭原是朱鲔的部下,朱鲔在城上回答说:“我知道自己的罪过太深,不敢投降。”刘秀对着洛水发誓,说:“干大事的人不计较小的怨恨。朱鲔要是投降,就不杀他,还可以保住官爵!”岑彭将刘秀的话转达给朱鲔。朱鲔答应投降,把自己捆起来,让岑彭陪他去向光武帝请罪。光武帝见了朱鲔,亲手给他解绑,于是洛阳守军大开城门,投降了光武帝。光武帝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封他为扶沟侯,享尽富贵。
只可惜,原本好端端光明正大的“洛水之誓”,却被后来的司马懿弄成了千古骂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