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逃跑时,丢下了多少姨太太?真相比电视剧更可笑
国民党军官圈里,姨太太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个老传统延续下来的玩意儿。从清末北洋军阀那时候起,娶几个姨太太就跟炫耀军衔似的,袁世凯带头纳了十几个,底下人一看,哎哟,这不就是显摆权势的标配吗。
国民党这边也没少效仿,黄埔军校出来的学员,1920年代刚毕业时穷得叮当响,可一打仗升官,很快就学着上司的样子,身边围上几个年轻姑娘。
蒋介石自己也有一妻多妾的格局,正室宋美龄管家,底下那些女子地位低,基本就是装饰品。军官们纳姨太太,不是冲着什么真感情,大多图个面子,娶得越水灵,越能让同僚眼红。
民国时期上海南京这些地方,舞厅茶馆里,军官们出入频繁,包下一个歌女或商贾之女,轻轻松松就成了姨太太。生活上,这些女人早上有人伺候,晚上陪酒应酬,出门坐小轿车,穿绸缎旗袍,吃鲍鱼燕窝。
可这日子全靠男人军饷撑着,没啥独立能力。抗日战争那八年,军官们东奔西跑,姨太太们跟着迁营,行李箱里塞满首饰金条,火车轮船上颠簸着过日子。
内战一打响,1946年到1948年,淮海辽沈战役接连败仗,军官们焦头烂额,姨太太们开始不安分,有些人提前散伙,另寻出路。国民党中下层军官,团长旅长一级,身边姨太太少则一两个,多则四五个,这在当时军营公馆里司空见惯。
档案资料显示,1940年代国民党军队里,军官婚姻多为包办或纳妾,姨太太数量占家庭成员不小比例。
撤退前夕,1949年春夏,南京上海码头乱成一锅粥,军官们打包金条古董,姨太太们成了可有可无的累赘。电视剧里总演那些浪漫桥段,军官抱着姨太太许诺去台湾买胭脂,现实里呢,船票有限,正妻儿子优先,姨太太多半被甩包袱。
这不是什么英雄气概,就是自私到骨子里的算计。姨太太制度本质上就是权力游戏的附属品,男人有势时宠着,没势时扔了,女人自己也没啥底气反抗。
1949年国民党大撤退,表面上看是蒋介石指挥的“东迁壮举”,实际就是一场仓皇逃命,总人数两百万左右,军人六十万,家属散杂其中。
可姨太太这块儿,具体数字没精确统计,因为国民党档案里压根儿不把她们当正经家庭成员记。湖南省档案馆解密文件显示,1949到1952年,收到逾万份国民党军政人员家属的特殊申请,大多是遗留在大陆的妻妾求助信,里面姨太太占相当比例。
福建沿海某村,从1949到1978年,统计出47位官太太长期守望海边,其中不少是姨太太身份。1979年全国人大收到联名信,1589位官太太按血手印恳求探亲,这数字里姨太太肯定不少,因为正妻多半跟着走了。
整体规模,估计中下层军官数百人,姨太太近千被扔下,这基于撤退高峰上海南京的乱局推算。原因很简单,船位飞机有限,金条古董优先,正妻传宗接代,儿子继承家业,姨太太呢,没生儿子或年纪大的,直接被划出名单。部队调动快,信息闭塞,很多军官说“先走,回头接你”,结果一去不返。
上海解放前夕,5月码头挤满人,军官们塞钱买票,姨太太哭着求,换来五十块钱和一箱旧衣。有的军官更绝,塞点银元送尼姑庵,说去祈福等接,可庵里一关门,就成终身囚徒。国民党撤退从4月南京失守开始,到10月重庆广州沦陷,过程长达半年,姨太太遗弃高峰在5月上海。
成因还包括军官自私,视姨太太为玩物,用时炫耀,不用时甩掉。民国姨太太文化,本就是畸形产物,女人依赖男人,男人视女人为财产。
撤退时,这种依赖瞬间崩盘。档案里可见,逾万申请九成是转家书,不求钱粮,只想传个口信,这反映遗弃规模之大。
拿陈玉茹来说,她是某国民党师长的三姨太,撤退时被扔在江苏南通。1950年后,当地组织官太太缝纫组,她靠苏绣手艺做慰问袋,成了劳模。可1953年收到丈夫从金门寄的密信,主动坦白,联络线全断。
这案子典型,姨太太手艺救命,却因旧情酿祸。李姓太太更惨,丈夫是团参谋,部队调动失联,她带三个孩子躲祠堂,用玉镯换五斤糙米,还被举报私藏敌产。赵淑贞在山东菏泽,丈夫德昌跑台湾,她写陈情书,只求告诉丈夫女儿会叫爹了。
周姓太太在长春,每天焚香望东南,二十年坚持,到1967年听说丈夫病死,当晚上吊。张文秀南京人,82岁才获准赴台,机场得知丈夫十年前亡故。
河南民权县,抗战老兵刘德山回忆,村里突然多几十个旗袍女人,兜野菜讨饭。这些案例来自口述史和档案,真实得让人心酸。另一个是上海的苏曼丽,原百乐门舞女,嫁王旅长当四姨太,撤退时留一箱衣五十块,她卖首饰度日,后捡菜叶,桥洞病死。
刘团长三姨太,码头哭三天,嫁黄包车夫,拉车到病亡。这些故事散见地方志和纪念馆展品,像湖南抗战老兵馆的绣花鞋,鞋底绣34个正字,记170个月等待。福建望夫礁,47位官太太眼疾缠身,全因天天望海。
姨太太们出身多底层,上海舞女苏州商女,靠美色上位,撤退时首饰卖光,生活技能为零。案例显示,遗弃不分地域,南京上海山东湖南遍布。国民党军官跑了,姨太太们面对新政权,身份敏感,找工难,被指反动帮手。江苏南通的金线银针工程,改造百余名女性,姨太太们绣花换饭碗,可这也只是少数。
典型在于,这些女人不怨天尤人,只守旧诺,等一个永不回头的男人。真实案例多从逾万申请中来,九成转信,体现绝望中的坚持。相比电视剧的甜蜜,真相是姨太太从云端摔泥里,军官们在台湾娶新欢,她们大陆自生自灭。
新中国成立后,姨太太们适应新生活,1950年安置办法按普通群众对待,有劳力分生产任务。可多数裹足不识农事,湖南报告说纺车多拆柴烧。江苏南通缝纫组成功,姨太太们绣品慰军,获新生。有些进银行抄表,郊区看孩子,赚够饭钱。有的改嫁,拉黄包车夫过日子。
少数沉沦,街头乞食,桥洞病故。1979年联名信,1589人求探亲,现存档案馆。两岸开放后,少数团聚,如张文秀赴台却迟一步。国民党军官在台湾重振,娶本地女,宣称单身。姨太太们大陆守望,绣鞋焚香,成时代伤痕。
历史镜鉴在于,姨太太制度是封建残余,依赖男人换来虚假荣华,一朝变天就崩。国民党撤退暴露人性丑陋,军官自私抛妻弃子,姨太太们付代价。
至今看,这些故事像镜子,照出依赖的脆弱。姨太太们有些劳模,有些自尽,可都为旧习买单。新社会给机会,改造工程让她们绣出新生,可旧标签抹不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