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7 11:33

江苏挖出5000年前神秘飞地,良渚人跨江北上,颠覆了半本教科书

你以为良渚文明的疆域,只限于太湖流域?
江苏蒋庄遗址的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一认知。
2009年,兴华张郭镇孙建中的老师,去泰东河岸,挖榆树根,回去捣鼓盆景。
结果挖出的土中,有几块碎陶片,上面的花纹,让孙老师很好奇,他意识到,这有着不寻常的历史价值。
于是他向文物部门上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文物部门推测,泰东河岸隐藏着一处,规模宏大的早期文化遗址。
2010年,省考古所到当地考察,在村民家发现了,一个带有绳索纹样把柄的器皿部件时,激动地说,这是崧泽文化的典型特征。
众所周知,崧泽文化距今已有,5800年至5200年的历史。
也引发了业界,对良渚文化北迁的,广泛猜测。
2011年,因泰东河水利拓宽工程,对蒋庄遗址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处,埋藏282座墓葬的大型良渚遗址。
其中不仅出土了象征权力的玉琮、玉璧,更发现了身首分离的殉葬头骨、焚烧后安葬的遗骸。
这些神秘现象,指向一个震撼结论。
这里很可能是良渚王国北上开拓的“边防重镇”,而这些墓主,或是五千年前捍卫疆土的战士。

282座墓葬密布:良渚文明的江北据点
2011-2015年的抢救性发掘,揭开了这处,距今约5000年的重要遗址:


密集的墓葬群:282座良渚墓葬,呈南北走向密集分布,打破关系复杂。
其中一组涉及80余座墓葬,显示此处延续使用数百年;
清晰的社会分层:随葬玉琮、玉璧的高等级墓集中于南部,“平民墓”位于中北部,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
独特的葬俗:发现烧骨葬(遗骸焚烧后入葬)与拾骨葬(重新安葬遗骨),高等级墓均为二次葬。
深挖墓地,发现典型船棺及高规格殉葬现象。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M158墓葬:巨大的独木棺内,葬有两具人骨,棺外竟殉葬6个头骨,其中一个头骨有明显创伤,暗示着战争或献祭的存在。
玉琮北传:突破良渚文化边界的关键证据
蒋庄遗址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地理位置的突破。
蒋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江苏省兴化市和东台市的交界处。
既靠水又靠土,是古人选择筑城的好地方。


江北的良渚高等级墓:这是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玉琮、玉璧的良渚墓地,证明良渚势力范围已跨越长江天堑;
良渚之所以被称为国,是它已经形成了,高度分化的社会阶级。
王室与贵族拥有玉器陪葬品,比如玉琮、玉璧。
普通人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陪葬的工具。
文化融合的见证:出土陶鼎的鼎足造型多样,既有良渚特征,又融入本地元素,展现文化适应与创新;


南北交流的枢纽:遗址地处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是良渚文化北上、连接大汶口文化的重要通道。
这些发现彻底推翻了“良渚文化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重塑了对良渚文明版图的认知。

战士之谜:从骨骼创伤看良渚边疆风云
一个繁荣的江北“飞地”,一群雄心勃勃的开拓者,后来人去哪了?
战争,还是天灾?


遗址中墓葬里,发现了一些无头的、断臂的尸,是部落冲突留下的痕迹。
遗址的地层里,还发现了,明显的洪水淤积层。有人还联想起,著名的大禹治水,自然灾害与良渚灭国有关。
墓葬中发现的特殊现象,为解读良渚社会提供了全新视角:
战争创伤:多具人骨呈现无首、独臂、身首分离等状态,可能与戍边战争相关;
独特的烧骨葬:集中分布的烧骨葬墓区,可能代表阵亡战士的,特殊安葬仪式;


祭台符号玉璧:刻有“凸”字形祭台符号的玉璧,首次在明确地层关系中发现,这是良渚宗教信仰的重要物证。
考古学家推测,蒋庄可能是良渚王国,北上扩张的前哨站,而这些墓主,正是开拓或守卫边疆的群体。
结论:蒋庄——良渚文明的边疆史诗
蒋庄遗址的发掘,不仅填补了良渚文化研究的空白,也为良渚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的交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当我们在五千年后凝视这些身首分离的遗骨、雕刻祭台的玉璧,仿佛仍能感受到那个伟大文明在扩张历程中的荣光与悲壮。


蒋庄,这个江北的良渚“飞地”,正默默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史诗。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十大考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挖出5000年前神秘飞地,良渚人跨江北上,颠覆了半本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