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美国是怎么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对我国有何借鉴价值?
提起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你脑子里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想必,是头戴宽边帽、腰挎左轮枪的牛仔,在无垠的荒野上策马奔腾;是在加州的“旧金山”,一夜挖到狗头金的淘金客;是驿马快信、篷车车队,以及与印第安人的血腥冲突。
这些,是好莱坞电影里的西部,充满了浪漫、传奇与荷尔蒙的气息。
但今天,咱们要聊的,是另一个更真实、也更“无聊”的西部。一个关于法律、规划、混凝土和国家意志的故事。因为,恰恰是这个听起来不那么刺激的“下半场”,才藏着对今天中国最有价值的秘密。
“野蛮生长”的百年狂飙:一部用土地、铁路和黄金写成的史诗美国的西部开发,严格来说,打了整整两个世纪。它的“上半场”,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次大迁徙。
是什么力量,驱动着成千上万的东部人,拖家带口,义无反顾地奔向那片充满未知的西部?答案很简单,就三样东西:土地、铁路和黄金。
首先,是近乎白送的土地。
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一部堪称“神级”法案——《宅地法》。法律规定,任何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只要交10美元的手续费,就能在西部领走160英亩(差不多960亩)的无主土地。
你只要在这片土地上耕种5年,它就永远属于你了。
我的天!960亩地,搁现在是什么概念?在那个年代,这就是对东部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农民和新移民,最致命的诱惑。“到西部去,那里有属于你的土地!”成了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
光有地还不行,去不了怎么办?别急,政府给你修路。
同样是在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联邦政府拿出了血本,以“铁路沿线两侧各10英里土地”作为赏金,疯狂补贴私人公司,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
有了这条钢铁大动脉,过去需要走半年的路程,被缩短到了短短一个星期。人流、物资、资本,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向西部。
如果说土地和铁路,是国家给普通人画的一张“大饼”,那么黄金,就是点燃所有人欲望的那根“终极导火索”。
1848年,加州发现了金矿。“旧金山”(San Francisco)一夜之间,从一个几十人的小渔村,变成了全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无数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涌向西部。淘金热,直接催生了西部第一批近代化的城市。
然而,这部“野蛮生长”的史诗,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沾满了印第安人的鲜血。西进运动,本质上也是一部对原住民的屠杀、驱赶和种族灭绝史。这种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成功”,是它与生俱来的“原罪”,也是我们今天必须看清并引以为戒的。
“国家队”下场:当“看不见的手”握紧了“看得见的拳头”进入20世纪,西部开发的“上半场”结束了。当牛仔和淘金客的传说渐渐远去,一个新的、更强大的玩家,开始亲自下场当“操盘手”。
这个玩家,就是美国联邦政府。
如果说19世纪的西部,靠的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在野蛮开荒;那么20世纪的西部,靠的就是政府的“看得见的拳头”在精耕细作。
转折点,是上世纪30年代那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市场彻底失灵,无数人失业破产。罗斯福总统临危受命,开启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
其中最重要的一招,就是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他以“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为蓝本,在荒凉的西部,启动了一系列挑战人类想象力的超级工程。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胡佛大坝。
这座“沙漠中的巨无霸”,不仅驯服了狂野的科罗拉多河,为整个美国西南部提供了灌溉水源和电力。
并且更重要的是,它向全世界证明了:国家力量,可以在改造自然、重塑经济格局中,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
而真正让西部脱胎换骨的,是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
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联邦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将大量核心的军事工业,从东海岸迁往地广人稀的西部。
西雅图的波音,洛杉矶的麦道,加州的洛克希德·马丁……这些日后撑起美国全球霸权的军工巨头,都在这一时期,在西部扎下了根。
庞大的军工复合体,又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全美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大学。最终,在军方订单的浇灌下,在斯坦福等大学的滋养下,一片叫“硅谷”的果园,在加州开花结果,成了全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圣地”。
你看,从胡佛大坝到硅谷,20世纪的西部开发,故事不再那么浪漫,但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准、更狠。
美国的西进运动,无疑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成功的区域开发案例之一。它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将美国的领土和经济版图扩大了数倍,为日后的全球霸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这份辉煌的成绩单背后,是两笔无法抹去的血债。
第一笔,是印第安人的血泪。
在美国人眼中,西部是“无主之地”,是上帝赐予的应许之地。但事实上,这里世世代代都居住着印第安人部落。
所谓的“西进运动”,对印第安人而言,就是一部被驱逐、被屠杀、被灭绝的血泪史。联邦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协议,对印第安人发动了长达30年的血腥战争。
1887年的《道斯法案》,更是从法律上解散了印第安人部落,将他们的土地强行分配给白人移民。这是一场赤裸裸的种族灭绝和土地掠夺。
第二笔,是对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
在资本逐利的疯狂逻辑下,西部开发充满了短视和掠夺。牧场主们为了榨取最大利润,在公共牧区进行“竭草而牧”式的超载放牧,导致草原植被被严重破坏,大片绿地沙化。
矿产的无序开采,让美丽的河流只剩下光秃秃的卵石。这种掠夺式的开发,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骇人听闻的“黑尘暴”,其生态恶果至今仍未完全消除。
看清了这两点,我们再来对比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就会发现两者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中国的“考卷”:我们到底该向“下半场”的美国学什么?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什么价值?
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19世纪那个充满血腥与混乱的“上半场”,我们不能学,也不屑于学。因为我们的开发,是为了造福全体人民,而不是为了资本的无序扩张和对少数民族的剥夺。
真正值得我们反复研究的,是它那个由“国家队”主导的“下半场”。
美国的开发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尤其是对印第安人的残酷迫害,充满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而中国从一开始就强调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生态保护,我们进行的是一场和平的、建设性的开发。
第一,要学它的“制度先行”。 无论是设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这样的专门机构,还是出台各种法律来规范开发,都说明一个道理: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和法治保障,绝不能是一窝蜂的“运动式”开发。
第二,要学它的“基建为王”。 美国人用铁路和运河打通了东西部,用大坝解决了水和电。这恰恰印证了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广袤的西部而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这些基础设施,就是激活一切发展潜力的“命脉”。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要学它的“产业聚焦”。 美国西部没有搞“遍地开花”,而是根据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在加州搞出了军工和高科技,在西雅图搞出了飞机制造。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西部开发也不能搞产业结构趋同,而是要因地制宜。
打造出几个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增长极”和“技术极”,比如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等领域,形成自己的“杀手锏”。
一部美国西进史,就是一部国家成长史。而我们,正在书写一部更宏大、也更文明的“西进”新篇章。
参考资料:
美国⻄部开发中的⼈⼝迁移与城镇化及其借鉴.中国人口科学.2024-04
美国是怎样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对我国有什么参考价值?.360个人图书馆.2020-05-01
美国西部开发中的制度创新及其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北京大学期刊网
扩大西部地区开放,形成新一波改革红利.中国经济周刊.2019-04-15
美国西部开发与美国现代化.重庆工程咨询网.2005-11-0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