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7 11:32

平原君赵胜,一个从谏如流,礼贤下士的风云人物。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以礼贤下士、门客数千而闻名,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的一生交织着个人贤名与国家存亡的重大事件,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是“毛遂自荐、一言九鼎、脱颖而出”等成语始作者。


项目
信息
本名
赵胜
称号
平原君(因封号得名)
生卒年
?- 公元前251年
身份
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
主要职务
赵惠文王与赵孝成王时期宰相,三去相又三复位
封地
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
经典典故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



接收上党与长平之殇
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欲将城池献予赵国。赵孝成王征求平原君意见,他和赵禹认为不费一兵一卒而得十七城是巨大的利益,支持接受。这一决策虽然让赵国短期得利,却直接激怒了秦国,引发了决定两国国运的长平之战。赵国最终惨败,四十余万士卒被坑杀,国力大损,这也让后世如司马迁等人评价平原君在此事上“利令智昏”。
邯郸之围与力挽狂澜
长平之战后,秦军乘胜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面临亡国危机。在此期间,平原君做出了三大贡献:
[*]出使楚国:赵王派平原君赴楚求援。他本想挑选20名门客同行,只凑够19人。此时,默默无闻的门客毛遂自荐同行,并在谈判僵局中挺身而出,以勇气和智慧说服楚王与赵国合纵抗秦,这便是流传千古的“脱颖而出、一言九鼎、毛遂自荐”成语的由来。[*]激励军民:在邯郸最危急的时刻,他采纳了门客李同的建议,尽散家财犒劳守城将士,将妻妾家人编入队伍共同劳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并募集三千敢死队击退秦军。[*]求援魏国: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姐。他多次派人向魏国求救,最终促成信陵君“窃符救赵”,与楚军一起解了邯郸之围。

轶事与品格
平原君的一些轶事也生动展现了他的性格:
[*]杀妾谢罪:一位跛脚邻居到府上打水,受到平原君宠妾的嘲笑。门客认为他重美色而轻士人,纷纷离去。为挽回声誉,平原君杀了那位宠妾并向跛脚者登门道歉,门客们才逐渐返回。这件事体现了他为维护“好客”名声所能做出的极端举动。[*]从谏如流:他善于听取批评和建议。邯郸解围后,卿相虞卿为其请封,但门客公孙龙认为解围首功在信陵君,平原君无功不应受赏。平原君听后欣然接受,并拒绝了封赏。此外,在家臣拒绝纳税被赵奢依法处死后,他最初愤怒,但听了赵奢关于国法重于私利的劝告后,反而将其推荐给赵王,体现了顾全大局的一面。



️ 历史评价与影响
平原君是一位充满矛盾性的历史人物。司马迁评价他“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但也批评他“未睹大体”,在接收上党一事上目光不够长远。然而,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能够放下身份,纳谏散财,奋力救国,无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礼贤下士的风范,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人才的一个象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原君赵胜,一个从谏如流,礼贤下士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