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帜曾经是阎锡山发家的元老将领,为何晚年郁郁而终?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军阀之中,阎锡山稳坐山西三十八年,也成为了民国历史上独一份的持久王。而阎锡山之所以能够坐稳位子离不开周围人鼎力相助,而张树帜,恰恰就是这群狠人里,最特别、也最容易被后世忽略的一个。和传统中替一方诸侯运筹帷幄的谋士将才不一样的是,张树帜恰恰相反,他性格直爽,脾气火爆。也正是如此,在阎锡山闯荡山西的时候,他犹如一把尖刀一般,为老阎开辟出了局面。
早有蜻蜓立上头随着武昌城头一声炮响,全国各地也陷入躁动之中,而三晋大地也随之震动。1911年10月29日,太原起义爆发,作为举事部队的首领人物,阎锡山被推举为都督。
然而此时北方的形势远没有这么乐观,清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奉命对起义进行围剿,此时正驻兵石家庄。此时山西军政人心惶惶,他们也知道要是真打起来,自己肯定不是第六镇的对手,风雨飘摇之际又该何去何从呢?
就在这关键时候张树帜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缨单枪匹马潜入吴禄贞军中进行疏通。而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原本就是革命党人,他此行就没有真的打算围剿山西。
此刻张树帜前来,吴禄贞却也发现山西起义部队成色不错。之后吴禄贞又跟阎锡山商议达成了共识,组成了“燕晋联军”,准备共同攻打北京。
尽管后来吴禄贞旋即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联军计划流产,但张树帜此举,已足以让阎锡山对他刮目相看。
何以成名吴禄贞死后,清军重兵压境,起义军内部也出现了动摇分子。当时任晋北节度使的杨沛霖眼见大敌当前竟然临阵脱逃,一时间大同重镇群龙无首,危在旦夕。
火烧眉毛的阎锡山无奈之下只能再次点将张树帜,让他去收拾局面。张树帜受命于危难之间奔赴大同,而等他到时,城内已是人心惶惶,溃败似乎就在眼前。
困局之中张树帜快刀斩乱麻,他手持大刀,亲自立于城门之下,对麾下官兵怒吼道:“敢有言退者,以此刀为例!”根据记载,张树帜当真处决了几名企图逃跑的军官。
也正是因为在这关键时候,张树帜的果断和勇猛,才挽救了大同的乱局,也让阎锡山在山西真正站住了脚跟,从此开启了他三十八年的山西王生涯。
阎锡山在山西站住脚跟之后,张树帜这位曾经为他做出重大贡献的猛将,也一直在大同等北方地区为他看守北大门。
当时,崞县(今原平市)有一股以弓富魁为首的地方武装,虽名义上归附,实则桀骜不驯,是阎锡山心腹之患。强攻代价太大,智取方为上策。
张树帜是怎么做的?他竟设下“鸿门宴”,邀请弓富魁前来赴宴。席间,他谈笑风生,绝口不提收编之事,却在酒酣耳热之际,伏兵四起,将弓富魁及其骨干一举擒获,兵不血刃地解除了这支武装的威胁。这一手,玩得漂亮,也玩得狠辣。他完美地执行了阎锡山“削藩”的意图,为阎锡山彻底掌控山西扫清了一个重大障碍。
悲喜谁人说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阎锡山虽然是一地军阀,但是在山西地区一言九鼎,麾下老将升任贬黜,皆看老蒋自己的决断,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随着阎锡山稳定住山西的局势之后,张树芝,这位曾经凭借自己刚烈勇直为老蒋做出重大贡献的元老,也逐渐被他边缘化了。
阎锡山能坐稳山西38年,这样也意味着他是一个相当精明的人物。老严非常清楚,在自己做完山西之后,他需要的是听话和懂规矩的班级。而张树芝虽然为自己当年打江山做出了贡献,但是他脾气直爽,性格刚烈,远不如其他人那样好控制。所以张树帜也一步被老阎从掌握实权的将领放逐成为了吉祥物一样的人物。
不过,在阎锡山的心中,张树帜这些在最初时候跟随他起家的老兄弟们还是最信得过的。
在抗日战争太原会战前夕,局势危急,张树帜被任命为第二战区执法总监。然而,这一次,人还是那个人,还是那个勇猛刚毅的张树帜。但是此时面对日军进攻,即使他再怎么强如当年,也无法挽救仓皇逃窜的晋系部队了。对于这位眼看着阎锡山晋系起家的老将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痛苦与折磨。
1946年,好不容易熬过抗日战争的张树帜面对晋系再一次卷入无休止的内战之中。这位曾经帮助阎锡山登上山西王座位的老将,如今也是只能喟然一叹,郁郁而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