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辽宁 西丰篇
“水抱山环,素称膏腴。当未开关以前,草木葱茏上翳天日,乃一洪荒之大林场耳,今招垦三十余年,平原山岭阡陌连绵,顿成产粮独厚之区,诚为远近共羡。”50年代美军航空测绘西丰周边地形图
西丰地界在明末为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叶赫部西境。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消灭叶赫部后将其地划分为围场,实行封禁,作为皇家围猎之用。
直到清末,因沙俄强租金州,并大肆在东北地区扩张,产生大量失地流民。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招民开垦围场,人口日渐繁盛。
日本测绘西丰县图,图中标注有“掏鹿”,该名系当地人对西丰县城地方的俗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英、美、日等国施压下,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条约规定俄军分三期在18个月内从中国东北撤出。
第一期撤军如约实行,沙俄撤走在奉天省内辽河以西的所有军队。在此背景下清政府设置西丰县,隶属海龙府。设县后掘土为墙,周四里许,高仅七尺,开城门四座。
民国时期西丰县
西丰县城俗名掏鹿,其名由来按县志记载,乃是县城东南五里的元宝沟,在清代尚未开禁前居住猎户,其临近山下有鹿洞,猎人于此掏得鹿子遂以为名。到设县之时,因掏鹿一名为远近所熟知,故而时人都称县城为掏鹿。
民国西丰县城范围示意
民国十二年(1923年),奉军骑三旅参谋长常荫槐任奉天全省军警执法处长兼清乡督办,巡视辽东时路过西丰,见县城土墙半倾圮,而重要商户又都在城外。为防范匪祸,遂召集地方士绅开议改修石墙。
1932年从山上远眺西丰县城
县长吴肇和劝捐得银元两万余,又将旧城基卖得万余元。即刻动工,在旧城外重修城垣,将原本在城外的商户包入城内。建城门九座,东面四门从北往南依次为:咸春、恩远、启泰、临清;南面两门:大南门延熙、小南门解愠;西门三门:大西门挹爽、小西门永安、西北门阜丰。
1932年西丰县城街景
1925-1926年,开丰铁路通车。西丰作为终点站,以东各县产粮均汇集于此,东门外原本零落的街市变得繁荣,西门外也新划一千二百亩形成粮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