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和冯玉祥并列的巨头,手下全是名将,老蒋为他题字:河朔殊勋
在民国将领里头,孙岳的名字或许没那么耀眼,甚至在很多资料里面已经难以见到这个名字,但是他当年可是能够跟冯焕章相提并论的北方巨头。在他手下走出了杨虎城、庞炳勋、徐永昌这些后来能在历史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
名门之后 孙岳早年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甚至带点水浒英雄那种可贵的英雄侠气。
值得一提的是,孙岳是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后人,这也算是名门之后,祖上的铮铮铁骨也算是后继有人了,孙岳后来的行为成就也给家族添砖加瓦了。
都说年少气盛,为了给朋友报仇,青年时的孙岳失手打死了一个地痞,没办法,只能逃到五台山剃了头发当和尚。
1904年保定武备学堂招生,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有个穿着袈裟的和尚来应试,而这人就是孙岳。他凭着真本事被录取,就此还俗,踏上了军营这条路。这段特别的经历,把他塑造成了个复杂性子:既有文人的谋略,又带着江湖好汉的侠气。
清末时期革命浪潮起来的时候,孙岳早早就接受了新思想,加入了同盟会,还参与策划了滦州起义,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冯焕章。
民国大乱斗孙岳虽当时栖身于曹锟,也得了一些信任,但他和冯焕章都因为有革命背景,被吴佩孚猜忌、排挤。这种“同病相怜”的处境,这也为他们后来的联手埋下了种子。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拉开帷幕,这一战成了北方形势的转折点。冯焕章、孙岳、胡景翼三人结成“反吴联盟”,偷偷策划了北京政变。
在当时孙岳是京畿警备副司令,留守北京,他成为了关键的内应。孙岳安排巧妙,在政变当天晚上,他让自己夫人借着打麻将的由头,去探总统府的虚实,他把当时北京城中的风吹草动尽收眼底。
就这么着,冯焕章的部队没费一枪一弹就进了北京,直接把总统曹锟扣押,政变一举成功。事后,孙岳和老冯一起组建了国民军,老冯当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和孙岳分别做了副总司令,还兼着第二、第三军的军长。这一连串动作,把北洋政府的格局彻底改变,这一事件中也显出孙岳在关键时刻的胆量和谋略。
请孙北上 老冯和孙岳等人的北京政变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很明显,这种胜利是并不稳固的,因为虽然他们囚禁了曹锟,但是真正直系部队的主力还在吴秀才的带领下虎视眈眈。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孙悦认识到,北方的复杂局面一时间是难以破局的,只有邀请外部力量才有可能有所改观。于是他把目光放到了南方,而且孙岳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电请孙先生北上,共商国事。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动,这意味着孙岳的思想已经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还没等事情有所改观,直系的力量再次卷土重来,面对多方军阀力量的围剿,草草成立的国民军自然是难以支撑的。
孙岳只好带着部队在河南、陕西一带转战,先后当了河南省长、陕甘豫剿匪总司令,最后又出任陕西军务督办。
孙岳在主政陕西的时候收编了杨虎城的部队,将其改编成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于是其第三军的兵力一度扩张到号称十万人。他还曾有过一个向西北发展的长远打算:想在陕西站稳脚跟,再往甘肃、新疆拓展,建个稳固的根据地。可这战略想法和冯玉祥的利益起了冲突,加上华北局势一片混乱,最终没能实现。
1925年底,他带兵参加天津战役,打败了奉系的李景林,当上了直隶军务督办兼省长。然而民国初期的战争从来都是你打我,我打你,很少会有一直胜利的人。
1926年,国民军在南口大战输了之后,孙岳的部队也终于走到了分崩离析的时刻,孙岳本人身体不济,一下子病倒而去了上海治病。孙其麾下部队主力在徐永昌的带领下投奔了阎锡山,而另外两支力量杨虎城部和庞炳勋部则投奔到了冯焕章那边。
孙岳所部一分为三的分裂,为后来很多事情埋下了重要伏笔,尤其是他后来收编的杨虎城部,虽然投奔了冯玉祥,但毕竟是外来户,始终得不到冯玉祥的真正信任。后来在中原大战时期,杨虎城部也率先投向了蒋介石,成为了对冯玉祥釜底抽薪的关键一招。
1928年5月27日,孙岳在上海去世,才51岁。对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北方巨头,蒋介石曾经题了“河朔殊勋”的匾额以示尊重。在民国初期,涌现出了很多像孙岳这样的人物,他们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不断的在历史进程中摸索,不断试错,不断探索。虽然他们没有最终取得成功,但是这种勇于尝试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