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6 14:46

石禄生说丨武平往事:两位县长战死,一位连长因战功突出升调台湾

我的家乡福建省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方圆两百公里内都是大山,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偏远山区。
亦因如此,在古代,武平很少遭遇集团化、大规模对抗的战争——毕竟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小股的土匪、山贼,倒是层出不穷,屡禁不绝。
但饶是如此,历史上武平还是遭遇过屠城级别的战乱——那就是清末太平军进攻武平——而且不止一次。
在讲述武平遭到太平军围攻之前,我们先把视野打开,大概了解一下太平军在整个福建的活动情况。
清咸丰七年(1857),太平军进入福建,八闽大地响起烽火警报。
这一年,原福建布政使庆端,被正式任命为福建巡抚,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领导现有福建清军,同时火速开办地方团练,共同抗击太平军。
应该说,庆端在早期率军打击太平军,还是能力突出的,他经常亲自督兵上前线,压得太平军绕着他走。因战功卓越,在咸丰九年(1859)时,庆端升任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

这块由庆端题词的【泮宫骑尉】匾,就是他在咸丰九年作为福建巡抚题写的最后一块匾,赠予一位名叫郑开芳的千总。结合太平军进入福建的史实,这块匾透露出的历史信息,颇值得深究。
这里科普一下,清代千总是绿营兵制下的领兵官,全称“营千总”,级别为正六品,领兵可多达1000人。千总地位仅次于守备。千总之下为“营把总”,领兵为440人。
相比之下,巡抚的官位等级为正二品,千总与巡抚,品级差距巨大。巡抚与千总,在太平时期,二者不会有太多的交集;但在战乱时期,则多有可能在前线并肩作战、打成一片。
前匾显示,福建巡抚庆端题写匾额赠予千总郑开芳,正是他们在前线并肩作战抗击太平军的见证!
那么,前匾中的千总郑开芳,在哪里担任千总领兵官呢?这一点难以断言。
但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军初始进入福建,是从光泽、邵武等闽西北县区打进来的,后沿西线进入汀州府各县,再沿闽粤交界线扩战至闽西南和粤东北。
也就是说,太平军从咸丰七年(1857)至同治三年(1864),转战于福建各地,他们在福建的主战场,主要是汀州府各县,后期才抵达漳州地区。
汀州是太平军与清军主战场,令人不由得想到,明代福建在漳州、汀州共置汀漳守备道,守备驻地就在汀州武平千户所(今武平县中山镇即百家大院所在地)。清代时设汀漳龙道,清军大本营驻地虽在漳州城,但庆端在福建任巡抚、闽浙总督期间,太平军尚未攻入漳州。
因此,福建巡抚庆端题写匾额赠送的对象——千总郑开芳,有较大可能就是驻守在汀州府某地的绿营领兵官。
汀州府作为太平军进攻的主战场,无疑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战火洗礼。本文无意详述太平军在汀州全区引发的战乱。下面简述一下我的家乡武平县,经历的太平军战乱。
清咸丰七年(1857)五月,太平军石达开部将石镇吉率军攻入并占领汀州、连城等地后,进入武平县域。期间,中堡镇因石氏男丁尚武善战(习石家拳),石镇吉部特意绕开中堡——中堡镇也得以免遭战乱。五月中旬,石镇吉部攻打武平城,知县陈应奎率乡勇数百人以铳炮抵抗,后因城内太平军内应开东城门,致使武平城陷落,太平军入城后屠杀知县陈应奎及乡绅等,造成三千多人死亡。不日,太平军撤离武平。

这里要特意纪念一下武平知县陈应奎,他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在战乱中阵亡的古代武平“县长”。前匾【兰馨深院】,即由陈应奎题写并赠予武平籍国学生谢书勋,后者于咸丰八年(1858)为纪念殉难的陈应奎,立了此匾。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武平城。这一次,太平军留了下来,驻城半年后转移至江西。过程不赘述。
同治三年(1864)九月,太平军李世贤部自江西会昌(一说广东大埔)引兵万人进入武平,兵分两路,一路攻打武平县城,并于次日攻克城区,斩杀了知县沈田玉、省派及地方将官;另一路,数千太平军围攻武平老县城——即武所城(今中山镇),历经一个月激战,仍未攻克,后太平军撤退。

由上可见,同治年间的知县沈田玉,是有史记载的第二个因战乱阵亡的古代武平“县长”。在此一并纪念。但本文对清军和太平军的对抗,不持历史评价立场。
令人感慨的是,小小武所城(今武平县中山镇),是如何抵挡住太平军为时一个月的进攻,仍然固若金汤的呢?毕竟,早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武平千户所即已撤销,武所不再是重兵把守之地,全部兵力不过百余人。
原来,早在咸丰初年,有个名叫赵一雄的把总被派到武所,驻地防汛。赵一雄是福建崇安人,职务虽为把总——地位仅次于千总,但他来到武所,就成了“破落户”低配版把总——相当于连长,领兵少不说,所做的事也以抗洪救灾为主。但就是这个处境边缘的赵把总,领导武所军民顶住了太平军的多次进攻。
历史令人唏嘘。试想一下,武平县城由知县沈田玉亲自统兵,外加省里派来的按察使张运兰、总兵贺世祯、王明高、副将雷照维等率军支援,仍被太平军攻克,前述主将全部战死,那么,仅有“连长”赵一雄领兵百余人的武所城是如何击退太平军的?

秘诀就是,武所全民皆兵。在赵一雄的号召下,武所组织了军民男丁合计八百余人,日夜守护武所老城(今中山镇老城),沿着城墙人守一垛,哪里有空缺或有男丁战死,妇女和老儒顶上。有史记载,在太平军攻城最紧急的关头,武所民妇张氏用锄头打倒了一个攀上城墙的太平军兵,老人陶廷鼎点火大炮击倒一片太平军。就这样,武所军民在赵一雄的带领下,牢牢守护住了老城。一月过后,太平军悄然撤离,不知所踪。
武所老城抗击太平军的往事,在古代武平县的烽火历史中写下了骄傲的篇章;把总赵一雄,成功践行了以群众力量为主的人民战术。赵一雄一战成名,后来被调往台湾淡水,升任都司,成为绿营正四品武官。据史料载,赵一雄离开武所赴台湾时,武所民众与其泣别于迎恩门外,场景感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禄生说丨武平往事:两位县长战死,一位连长因战功突出升调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