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6 14:45

“请君入瓮”的典故


“请君入瓮”不仅是一则著名历史典故,更浓缩了武则天时期酷吏政治的残酷生态,其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动机与时代背景紧密交织,细节可从时代背景、事件起因、设局过程、结局影响四方面完整还原。

一、典故背景:酷吏政治下的权力漩涡

典故发生在武则天称帝初期(公元689-690年间),此时武则天为巩固武周政权,打压李唐宗室与反对势力,刻意扶持一批以严刑峻法罗织罪名的“酷吏”,让他们以“告密”“审讯”为手段清除异己。

这批酷吏中,周兴与来俊臣是核心人物,二人都以发明残酷刑具、构陷无辜闻名。周兴早年以“罗织罪名”起家,曾诬陷宰相魏玄同、名将黑齿常之等重臣致死,官至尚书左丞;来俊臣则著有《罗织经》,系统总结“告密构陷之术”,手段比周兴更狠辣,深得武则天信任。

此时的酷吏集团看似权势滔天,实则是武则天的“政治工具”——他们彼此无真正信任,且随时可能因帝王猜忌而被抛舍,这为“请君入瓮”的发生埋下伏笔。


二、事件起因:从“构陷者”到“被构陷者”

周兴的倒台,源于一场连环告密。当时,酷吏集团内部的一个小吏丘神勣(曾奉命逼杀李唐宗室)因“谋反嫌疑”被人告发,武则天命人彻查时,案件竟牵连到与丘神勣往来密切的周兴。

武则天对周兴本就有“功高震主”的隐忧,当即下密诏,命来俊臣审理周兴案。这一任命极具戏剧性:让最懂酷刑与构陷的酷吏,去审另一位“同行前辈”——来俊臣深知周兴老谋深算,若直接摊牌审讯,以周兴对刑讯的了解,必然不会轻易认罪;若用常规酷刑,反而可能落人口实,甚至被周兴反咬“屈打成招”。

两难之下,来俊臣想出一条“以毒攻毒”的毒计。


三、设局过程:三步布下“自噬之网”

1. 假意宴请,卸下防备

来俊臣没有立刻传唤周兴,反而以“同僚叙旧”的名义,摆下宴席邀请周兴赴宴。酒过三巡,二人聊起近期的“审案趣事”,气氛逐渐热络。来俊臣全程绝口不提“告密”“谋反”,只字不提武则天的密诏,让周兴误以为只是寻常聚会,彻底放下了警惕。

2. 佯装请教,诱出毒计

酒至半酣,来俊臣突然露出“苦恼神色”,向周兴请教:“最近审一个硬骨头犯人,不管怎么问都不认罪,我实在没辙,您办案经验比我丰富,可有什么妙法?”

周兴此时已被酒精与“前辈优越感”冲昏头脑,丝毫没察觉陷阱,反而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发明”:“这有何难?你找一个大瓮(口大腹深的陶缸) ,在瓮的四周架起炭火,把瓮烧得滚烫,然后把犯人塞进瓮里。这么一来,瓮壁灼热难耐,犯人就算有铁嘴钢牙,也会受不了,乖乖把所有事都招了!”

这番话,恰好让来俊臣拿到了“治罪周兴”的关键“武器”——用周兴自己发明的酷刑,来逼周兴认罪。

3. 当即收网,“请君入瓮”

周兴话音刚落,来俊臣立刻变脸,当即起身离席,对着周兴躬身行礼,语气冰冷地说:“陛下有密诏,命我审理您的谋反案。刚才您教的法子很好,现在,就请您入这瓮中,好好招供吧。”

话音未落,来俊臣早已安排好的侍卫,便抬着一口烧得通红的大瓮走了进来,炭火的灼热感瞬间弥漫整个厅堂。周兴抬头看到滚烫的瓮壁,瞬间明白自己落入了圈套——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发明的酷刑有多残忍,若真被塞进瓮中,后果不堪设想。

刚才还得意洋洋的周兴,瞬间面如死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不等动刑,就当场全盘招认了自己的罪行。

四、结局与典故影响

1. 事件结局:酷吏的终局

周兴认罪后,武则天念及他早年“帮自己清除异己”的功劳,没有直接处死他,而是将其流放岭南。但周兴多年来构陷无数,仇家遍布天下,在流放途中,他被一名受害者的亲属刺杀,落得“以恶报恶”的下场。

而来俊臣则因“办差得力”更受重用,但他后来愈发嚣张,甚至想诬陷武则天的亲属与重臣,最终也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处死——行刑当天,百姓争相剐其肉、食其骨,可见酷吏早已天怒人怨。

2. 典故的文化影响

“请君入瓮”从此成为经典成语,核心含义从“用对方的方法对付对方”,延伸为“设计让对方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它不仅是对酷吏政治“自食恶果”的讽刺,更成为中国文化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典型象征,至今仍频繁用于形容“自设陷阱反被反噬”的场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君入瓮”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