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6 14:45

钱镠:五代十国的明君,创立吴越国,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公元852年二月,此时正是唐宣宗在位时期,钱镠出生于杭州郡临安县(如今的浙江临安)石镜乡大官山下的钱坞垅的一户农民家庭,从小深受父母的宠爱。
钱镠的父亲名叫钱宽,母亲叫水丘氏,主要以种田和打渔为生,家境不算太差。
然而,由于钱镠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让他染上了许多坏毛病,经常惹事和打架,在村里人的眼里看来,他就是一个无良少年。
七岁的时候,钱镠被父母送进乡里的私塾学堂“关学”读书。

但是,在私塾学堂读书期间,钱镠经常对同学说:“我喜欢练习武术,不喜欢读书识字。”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钱镠愈发讨厌读书识字,再加上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他在十五岁那年(公元867年)终止了学业。
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钱镠开始走上了正道。
为了养活家人,钱镠不愿意在家和父母一起种田,于是就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
当时,两浙地区的越州(如今的浙江绍兴)、杭州和湖州都有闻名全国的盐场,钱镠亲自来到这里贩取私盐,然后运往宣州(如今的安徽宣城)、歙州(如今的安徽黄山)等地换取粮食,来维持家用。

就在钱镠在江浙地区奔走的同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练习武术、学习射箭和舞槊。
公元875年,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爆发,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率先发动叛乱。
就在这个时候,钱镠也做出了一个选择,他决定弃贩从戎,投奔到了威胜军节度使董昌的麾下。
由于钱镠学过武术,逐渐获得了董昌的器重。
为了平息叛乱,董昌向朝廷保举钱镠为石镜镇偏将,并且招募乡勇和土团,由钱镠率领前往镇压。

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钱镠平息了这场叛乱,而被提拔为石镜镇都指挥使。
公元878年九月,钱镠又率领军队赶赴宣州、歙州等地,镇压了由朱直管、曹师雄、王知新发动的叛乱,先后被提拔为石镜镇兵马使和镇海军右副使。
第二年,黄巢率领的起义军从江西境内进军浙西杭州,一路抵达临安境内。
钱镠认真分析局势,他采用伏击战术,以少战多,先是击败了起义军的先头部队,随后又设置疑兵之计,使得黄巢不敢再贸然进攻杭州,转而驶向别处。
经过此战之后,钱镠的名声逐渐扩大。

钱镠
不久之后,董昌和钱镠联合杭州郡各县的镇兵,建立了“杭州八都”,总兵力达到了上万人,由钱镠担任“杭州八都”的都知兵马使。
凭靠这支军队,董昌逐渐兼并了两浙地区的其它势力,几乎控制了整个两浙地区。
于是,朝廷任命董昌为浙东观察使。
然而,董昌来到绍兴任职之后,他并没有忘记钱镠,便向朝廷极力推荐钱镠担任杭州刺史一职。
自从钱镠担任杭州刺史那一刻开始,杭州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公元895年,随着董昌的地位越来越高,掌管的军队也越来越多,他身边的一帮术士教唆道:“将军,如今天下大乱,你何不自立为帝呢?”
于是,董昌禁不住诱惑,在越州(如今的江苏苏州)自立为帝,正式建立大越罗平国,定都越州,改年号为顺天。
董昌称帝之后,马上写信给身在杭州的钱镠,任命他担任两浙都指挥使。
然而,此时的钱镠也在打着自己内心的小算盘,他认为,两浙地区与其让董昌来管,还不如由自己来管,于是拒绝了董昌的任命。
眼看董昌在越州建国称帝,唐昭宗恼羞成怒,当即下诏将董昌的官爵全部削去,同时封钱镠为彭城郡王兼浙东招讨使,命令钱镠率领军队讨伐董昌。

由于钱镠曾经受到董昌的恩惠,他不愿与董昌展开正面交战,便想采用劝降的方式。
钱镠在写给董昌的劝降信中写道:“你关起门来做皇帝,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这样能让你终身得到荣华富贵!”
董昌拒绝了钱镠的劝降......
在这种情况下,钱镠只好率领三万大军直奔越州。
在迎恩门前,钱镠见到了董昌,企图再次劝说他投降!
但是,董昌表面上同意投降,却又暗中向杨行密进行求援。

而杨行密也担心钱镠在两浙地区做大做强,于是同意出兵支援董昌,先派出大将台蒙围攻苏州,又派出大将安仁义围攻杭州,使得钱镠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这样一来,使得战事僵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直到公元896年五月,钱镠才攻下了越州,董昌成为了俘虏。在把董昌押往杭州的途中,路过西小江(如今的钱清江)的时候,董昌投江自杀。
根据史料当中的记载,董昌占领两浙地区以后,他改变了原本“按户收税”的传统,实行“按口收税”,在短时间内就聚敛了大量钱财。
除此以外,董昌还大肆克扣将士的军饷,导致许多将士不愿为他卖命。

因此,钱镠刚一攻下越州,就找到了董昌留下来的装满五百多间的物资,以及三百方斛的粮食。
为了笼络百姓的人心,钱镠决定把这些粮食和物资分发出去,来赈济越州、杭州和周边的百姓,从而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拥护,很快在两浙地区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
公元896车十月,唐昭宗颁下诏书,任命钱镠兼任镇东、镇海两镇节度使,改威胜军为镇东军,并赐给他免死金牌。
从这个时候开始,两浙地区尽归钱镠的掌管之中。

虽然钱镠已经占领了两浙地区,实力不容小觑,但是此时的他并不具备逐鹿中原的实力,无论中原政权发生任何变数,都有可能给他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在战火纷飞的唐朝末年,钱镠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两浙地区,也是展现出了他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
公元907年,把持朝政的朱温逼迫年仅十六岁的唐哀帝禅位,唐朝走向灭亡,他随即建国称帝,国号为梁,改年后为开平,定都洛阳,史称后梁太祖。
朱温建立的梁国,也就是五代十国当中的“后梁”。
钱镠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他担心与朱温结下仇怨,于是主动表示愿意奉后梁为正统,并且同意听候后梁的差遣。

为了拉拢钱镠,朱温下旨封他为吴越王,同时兼任淮南节度使。
然而,钱镠的下属纷纷劝说:“不要接受朱温的册封,我们完全可以自立为帝!”
就在这个时候,钱镠却显示出了他的超人智慧,他回答说:“我接受了朱温册封的吴越王,至少我可以做一做孙仲谋,来镇守两浙地区,还可以利用后梁牵制另一个对头杨行密。”
确实如此,当时的杨行密也对两浙地区虎视眈眈,如果同时对抗朱温和杨行密,钱镠肯定是做不到的。
因此,钱镠最终还是力排众议,接受了朱温册封的吴越王官爵。

钱镠驻扎的地方在杭州,钱塘江从这里东流汇入大海,受到当时地形、地貌和海潮的影响,经常会发生海水倒灌、冲击海岸、淹没城镇、侵蚀农田的现象。
因此,钱镠心里明白,如果治理不好钱塘江,很难实现对杭州的发展建设。
于是,钱镠接受了民众提出的建议,沿着钱塘江岸修建起了一条拦海大坝,被后世称为“捍海石塘”。
这项工程十分巨大,为了修建涵拦海大坝,钱镠前后总共调集了二十万民工和军队。
在修建拦海大坝的过程中,潮水不断涌来,泥土不断填埋,有时这边刚修好,那边又被冲塌。

面对这种情景,钱镠派人在附近的山上砍伐大量的毛竹,编成竹笼,在竹笼里面填装巨石,还用树木沿着江岸打了无数的木桩,用来固定竹笼,以此来防止潮水冲垮大坝。
正是钱镠带领两浙地区的民众和军队修建的拦海大坝,从而奠定了杭州发展的基础,也被称为是杭州的根基。
除此以外,钱镠还对杭州进行扩建,他把过去节度使驻扎的牙城,扩建成了吴越王驻扎的王城。
对于如何扩建王城,以及扩建到哪里,钱镠身边的谋士对他说道:“把牙城换成王宫是以旧更新,我建议把西湖填掉,以此来把王宫扩大,将是千年之计!”

然而,钱镠却拒绝了这个提议。
钱镠回答说:“我们的吴越之地能够偏居东海,这是因为天下大乱,能够有个上百年的国运就够了,百年之后一定能够出现统一全国的人,没有长期割据一方的道理!”
通过这番话,也体现出了钱镠的一种长远的政治眼光。
因此,钱镠不但没有填掉西湖,反而组织一批杭州的民众来疏浚西湖,使用西湖的湖水来灌溉农田。

李存勖
公元923年,趁着李存勖与朱温陷入战争之际,钱镠趁机建立吴越国。
直到后梁灭亡之后,李存勖建立后唐,钱镠依然接受后唐的册封,继续在两浙地区当着最高统治者。
钱镠在位期间,勤于政务,与民休息,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吴越国内人才济济,经济繁荣,工业、农业和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誉为“富庶甲于江南”。
清朝的乾隆皇帝对钱镠则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钱镠有兴王定霸之才,做了许多惠民举措,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保境安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钱镠:五代十国的明君,创立吴越国,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