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统天下背后的神秘猛将,死后朱元璋赐其龙袍!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接下来这几期内容将以常遇春、王保保、徐达这两位明将、一位元将的传奇生平,为大家串联起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全过程。
上一期我们首先讲述的是常遇春。常遇春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帮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此时的南方战区能对朱元璋构成威胁的只剩江浙沪包邮区富庶的张士诚了。
这期我们继续讲述常遇春对战张士诚的故事。
朱元璋忙着和陈友谅决战时,张士诚在干什么?袖手旁观?那还挺讲武德的?
其实张士诚是真的不想讲武德,很多人说张士诚是自守之贼,其实张士诚在弄死朱元璋这事上,没少下功夫。
咱们把时间倒回1357年,来看看张士诚战线。这一年,朱元璋攻下了长兴、江阴、常州。
长兴扼据太湖口,是江浙门户,江阴扼守长江,这等于把张士诚壁咚在了太湖以东,张士诚看着朱元璋,是一阵阵地犯恶心。
张士诚开始尝试突围,多次发大兵攻长兴,可打不下来。咱们简单提一下长兴的守将,耿炳文。
耿炳文的爸爸是朱元璋的老乡,朱元璋集团二十四位元老级创业成员之一的耿君用。
耿君用是朱元璋麾下猛将,陪朱元璋攻滁州、占和州,夺应天,功勋卓著。然而,在宜兴之战时,遭到张士诚包围,惨死战场。也就是说张士诚对耿炳文有杀父之仇。
耿君用战死几个月后,年仅二十三岁的耿炳文带着父亲留下的兵士,也带着对张士诚的满腔愤恨,攻克了陈友谅的长兴。从此为朱元璋镇守着东部屏障长兴,隔江望着自己的杀父仇人张士诚,一望就是十年。
这十年里张士诚想尽了办法,可就是打不下长兴。
1360年,也就是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龙湾大战那年,张士诚趁机发三路兵攻打长兴,没打过。
第二年,张士诚又派十万大军进攻长兴,耿炳文以一万兵力坚守一个月后,朱元璋才得知消息,派常遇春支援。张士诚又败,还被俘虏了五千人。常遇春可在呢,得,五千降兵又被常遇春杀了。
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
——《明史·常遇春传》
说句题外话,朱元璋去世前,为了防止孙子朱允炆被叔叔们欺负,给朱允炆留下了一张王牌,就是耿炳文,咱们之后讲靖难之役的时候再细讲。
言归正传,张士诚人不轴,长兴打不下来,就换个地方呗,张士诚两次打常州,常州守将是当年亲手把朱元璋拽进造反泥潭的“损友”汤和,打不下来。
那打常熟,守常熟的是朱元璋麾下水军第一人廖永安,还是打不下来。
张士诚又转攻江阴,守江阴的是朱元璋麾下水陆两栖猛将,被朱元璋评价为当今吴起的吴良,张士诚又没打过。
那打建德,守建德的是李文忠,那可是和徐达、常遇春同为大明开国六王之一的狠人,当然了,张士诚还是打不过。
又向南打诸全,还是打不下来。怎么哪儿都打不下来啊!
张士诚另辟蹊径,北上迂回,攻打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小明王韩林儿所在的安丰。这次他要面对的是朱元璋麾下最强战将:徐达、常遇春。
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救援安丰。安丰之战很艰难,朱元璋左右军皆败,可常遇春军却越战越勇,三战三捷,俘获士马无算,俘获的人马多得都数不清了。面对欧皇朱元璋的SSR大军,即便是重氪玩家张士诚都觉得这游戏好难!
不过安丰之战,却让陈友谅抓住了机会,这才有了后来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的大决战。
接连大败,张士诚气馁,从此不敢犯境。 成为了一条快乐的咸鱼。
“士诚数败气索,自是不敢犯境”
——《明史纪事本末》
咸鱼的快乐你想象不到。张士诚毕竟有钱,放肆地盖大房子,召集歌女玩桌游,开party,玩樗蒲,樗蒲是一种棋类游戏。
张士诚贪玩的军事政事都顾不上过问了,全交给手下:黄敬夫、蔡彦夫、叶德新处理,这三个人都是马屁精。
老百姓们编了首民谣讽刺张士诚的管理: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菜、叶(黄敬夫、蔡彦夫、叶德新),一朝西风起,干瘪。
说你张士诚专用黄、蔡、叶三人,哪天西风一来,你就干瘪了。西边是朱元璋。
张士诚麾下郭翼上书张士诚,说当年奋发图强的你去哪了,你以为杜门自守能善终吗?
张士诚恼羞成怒,想杀了郭翼泄愤,郭翼跑了。
可郭翼的话似乎点醒了张士诚,张士诚又又又开始发兵打长兴,打诸全。朱元璋要出手了。
他说这个张士诚总是打我们安丰,打我们诸全,太可恶了,咱们灭了他吧!
1365年,徐达带队,常遇春、胡美,冯国胜等人水陆并进,一举插入张士诚腹地,先后打下泰州通州,断了张士诚左翼,又向西北一路打下兴化、高邮、淮安、安丰等地,以及濠州。
提一嘴高邮,史书中没有记载张士诚军是怎么守备高邮的,但从时间上来看,高邮抵挡了朱元璋大军四个月,可想而知高邮守将一定是奋力抵抗,战况惨烈。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私人史学著作《弇山堂别集》中写道,朱元璋军攻下高邮后,俘虏了敌军六万人。
因为人数太多难以囚困,朱元璋差人对徐达说,每支军中可吸纳俘虏中精锐的一二万人,最后不堪任用的暗地去除。很多人说“暗地除去”四个字,就是朱元璋杀降的有力证明。
十一月初四日捷音至京城,知军中获寇军及头目人等六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今差人前去,教你每军中将张军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去除了当,不必解来。
——《弇山堂别集》
斩断张士诚左翼后,朱元璋召开阶段性会议,制定下一步的作战方针,朱元璋问了,大家说说后面咱们该怎么打?
常遇春说,我建议直取张士诚的平江大本营。现在张士诚就是断了个翅膀的鸟,抓过鸟儿吗?抓鸟就要掀翻它的巢,抓老鼠就要烟熏他的穴,大本营打下来,别的地方就不攻自破了。
遇春曰:“逐枭者必覆巢,去鼠者必重其穴。此行当直捣平江,平江既破其余诸郡可不劳而下。”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说不对,张士诚和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情同手足,打张士诚他们一定会拼死救援。我们应该先分兵打下湖州、杭州,再打平江大本营。
常遇春不同意,心想你不听我的,问我干毛,表示觉得自己说得特别对。
朱元璋说先打湖州输了我负责,直取平江输了你负责,行不行。
“攻湖州失利,吾自任之,若先攻姑苏而失利,吾不汝贷也”
——《明太祖实录》
常遇春说你是老大你厉害还是听你的吧。
朱元璋又说了,常遇春你上次在赣州俘虏的那个小熊,熊天瑞,当时他投降你是被逼无奈,我预感咱们和张士诚开战,他一定会投奔张士诚,所以你对他说咱们计划直取平江,这样张士诚得到情报后就会重点防御平江,湖州杭州就会空虚,咱们就容易取胜,明白了吧?常遇春说好咧!
出发前朱元璋还和全军将士约法六章,说这次出征,不许滥杀无辜,不许放肆抢掠,不许拆人家房子,不许毁人家坟,尤其是张士诚母亲的坟就在城外,打仗的时候小心点,别踩坏了。
还有不许霸凌士兵,不许不听我的话!
“卿等宜戒饬士卒,毋肆掳掠,毋妄杀戮,毋发丘垄,毋毁庐舍。闻士诚母葬姑苏城外,慎勿侵毁其墓。汝等毋忘吾言!诸将帅务相辑睦,勿纵左右凌士卒。”
然后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控场,常遇春为副将军打先锋,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龙江出发,在太湖多次击败来迎战的张士诚军,熊天瑞果然如朱元璋所料投奔了张士诚。熊天瑞也是厉害,江南三雄跟了个遍。
接着徐达率大军进逼湖州,张士诚很生气,说好的直取平江呢,恩?小熊。
张士诚右丞相张天骐兵分三路迎敌,常遇春一马当先,击破南路,生擒敌将黄宝,其他两路吓得撤了军。
张士诚赶紧派六万大军援救湖州,在城外旧馆筑五砦屯军。就你会造是吧。跟谁比土建呢?
徐达常遇春也建,在援军和湖州之间的姑嫂桥,连筑十垒,密密麻麻的十层城墙,让援军过不去。
张士诚派人进攻姑嫂桥,常遇春大败之,张士诚又派赤龙舟亲兵支援,常遇春大烧之,常遇春从乌镇一路追到升山,连破张士诚军六座营寨。
张士诚派五太子支援,五太子是张士诚收养的五位义子,这五个儿子挺有意思,史料记载,个不高,短小精悍,擅长大跳,一跳好几丈。
“五太子,士诚养子,短小精悍,能平地跃起丈余。”
——《明史纪事本末》
会跳有啥用啊,常遇春与薛显一起又大败之,生擒张士诚一众敌将。
“五太子、朱暹、吕珍等以旧馆降,得兵六万人。”
——《明史纪事本末》
徐达带着这些降将在湖州城外,向城里的守军展示,湖州守将张天骐看大势已去,献城投降。
徐达又派李文忠攻杭州,杭州守将投降。派华云龙攻嘉兴,嘉兴守将投降。
此时张士诚左右翼都被砍断,平江成了一座孤城。
围城这个事,朱元璋和大家一样都很有经验了,围小动物嘛,只不过围张士诚的墙更高更结实,还架设起高木塔,居高临下地向城中发射火炮火箭。
张士诚弹尽粮绝,吃光了城里的老鼠、枯草,实在不忍心吃人,便带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十条龙。拼死突围,出城后,张士诚左右张望,看城左的朱元璋军列阵严整,很厉害的样子。
于是打算从看起来最弱的常遇春部突围。常遇春咧嘴一笑,杀人的机会这不又来了。
常遇春和猛将王弼一路把张士诚的逃亡小队逼到河边,张士诚的十条龙精锐小队淹死了一大半,张士诚也掉进河里,被亲兵从水里捞起带回了城。张士诚内心沮丧,很多天不愿意出门。
“士诚欲突围决战,砚城左方,见我军严整,不敢犯。义等将袭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分兵北豪,截其兵后,遣军与战。”
——《明通鉴》
当年和张士诚一起十八条扁担打天下的李伯升,此时已经投降了朱元璋,他派人劝张士诚投降。
说客说了,“项羽牛吧,最后却兵败垓下,这是命数。您当年十八条扁担打天下,多猛啊,后来您占据三吴之地,气势好比项羽在世,如果您当初能励精图治,何以落得如此下场啊。”
张士诚说,别说了,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啊。
说客又说了,当年和你说你听吗?你麾下的将士们都觉得自己是韩信、白起,谋士都觉得自己是萧何、曹参,骄傲地觉得自己天下第一,打了败仗也不和你说,你深居宫中,能不败吗?现在和项羽一样,失败已经是你的命数了,还是投降吧。
张士诚说你容我想想。
想了三天,张士诚决定不降,再次尝试突围,又碰上了常遇春,又被打了回去。
三个月后,平江城破。张士诚问老婆刘氏,你说咱们怎么办啊?
刘氏说能怎么办啊死呗,你别怕,我必不负你。然后抱来孩子,叫来张士诚所有妻妾一起聚集在城楼,命人积薪放火,刘氏带着妹妹们慨然赴死。
张士诚选择自缢,没成功,被人救了下来。
自己人劝他别死,徐达也劝他别死,命人用个木门抬着张士诚去见朱元璋。
朱元璋也劝他别死,张士诚坚持死,坚持自缢。
朱元璋成全了他,一代枭雄张士诚就此落幕。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吸收了大批兵勇和地盘;而打败了张士诚,犹如氪了一波大金,此时是财大气粗。已具鲸吞天下之势,是时候天下布武,一统山河了。
朱元璋的计划是中心开花,兵分四路,谋取天下。
第一路,汤和、廖永忠、朱亮祖等诸将,南下进攻浙东、福建。
第二路,周德兴、杨璟等人攻广西。
第三路,由邓愈出襄阳进南阳盆地。
而第四路,主力部队,是由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精锐,北进中原。
大家知道吗?受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朱元璋以前就没有从南到北完成大一统的朝代。
当大家听说朱元璋要兵分四路,都惊呆了,老大是不是疯了,北伐本来就难,您还兵分四路?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即将见证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北伐。
也正是在这一年,也就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
在李善长及文武百官的强烈建议下,朱元璋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明,一个崭新的朝代,诞生了。
此时的朱元璋是气吞万里如虎,而常遇春的生命也即将迎来高峰和结束。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率领刚刚取得了开平大捷的凯旋之军,走到了柳河川,因为正值酷暑,常遇春热得难受,就脱掉了盔甲。
一脱可好,常遇春突然觉得浑身难受,已经快痊愈的旧伤也突然复发,开始突突冒血。
常遇春赶紧叫来副将李文忠交代后事,然后就去世了,年仅四十岁。
对于常遇春的死因,随军郎中在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诊断后,没找到病因,只说:先秦时期,就有过战后不能立即卸甲的军规,不然容易猝死,常将军可太不小心了,这种死因被称为“卸甲风”。
也有网友戏称,说常遇春是在倚天屠龙记里,被小张无忌一顿乱扎,留下了病根了才死的。
朱元璋听说常遇春暴毙,痛失爱将的他,悲痛不已。追认常遇春为“翊运推诚 ,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并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
忠武是谥号里顶级的了:诸葛亮谥号「忠武侯」(汉朝必须封侯才有谥号),门神尉迟恭谥号忠武、郭子仪谥号忠武、岳飞谥号忠武。哦对了,还有司马师。
当常遇春把遗体运回京师应天时,朱元璋亲自出城迎接。与此同时,还召回了南北两条战线上的徐达、汤和来参加常遇春葬礼,朱元璋破例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常遇春一生未尝一败,战神之名实至名归。和他的好搭档徐达号称大明的帝国双璧,这对儿好搭档相互成就。
明通鉴中评价两人,才勇相类。才能和勇猛不相伯仲,区别是徐达善控场、常遇春善冲锋。属于足球场上中场球员和前锋的关系了。
“是时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遇春剽疾敢深入,而达尤长于谋略。遇春每下城邑,不能无诛戮,而达所至不扰,获壮士间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
——《明通鉴》
常遇春死后,他的子孙们挺悲惨的。
常遇春的女儿被朱元璋许配给了太子朱标当太子妃,好事吧,可朱标是朱允炆的爹。而常遇春的好CP徐达的女儿被朱元璋许配给了朱棣,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
常遇春的长子常茂娶了和父亲同为开国功臣的冯胜的女儿,可惜常茂和冯胜翁婿关系很不和谐,常茂告老丈人冯胜违法乱纪,冯胜告女婿常茂造反。真是谁也不惯着谁,常茂被贬谪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死在了谪所。
常遇春的次子常昇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常昇死于靖难之役,一种说法说常昇受到舅舅蓝玉案的牵连,被迫自杀了。具体真相如何,各位可以自行评判。(部分史料提到常遇春还有第三子,生卒不详)
常遇春的两个外孙,大的在十五岁时夭折,小的在朱棣靖难夺权后被贬为庶人,囚困于凤阳,死于永乐十五年。
常遇春年仅七岁的孙子常继祖,在靖难之役后被发配去了云南。
如果常遇春当时没有贪凉脱衣服,他们家族的悲剧是否能够避免,大明的历史又会不会换个走向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