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6 12:01

武将的“格式化”人生


文 / 子玉
这两年在读历史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感觉同类标签的历史人物许多都有过相似的人生经历,就连他们在同样的场景中所说的话都是一样的。于是子玉就在想,所谓的历史其实是有许多范式的场景化的模板的,古代的史官在写历史时往往都是直接套用有关模板,大大减轻了历史的“生产”效率。
为了论证以上结论,子玉这里以三个历史人物为案例进行说明,分别为韩信、李靖和安禄山。先说韩信。鸿门分封之后,韩信选择脱离楚军的编制跟随汉王刘邦入蜀,并在入蜀之后出任连敖一职。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韩信却犯了依律应该被处斩的罪,行刑那天,当韩信前边的十三个人都已经被处斩、轮到韩信时,韩信突然就看见了从此经过的腾公夏侯婴,于是他赶紧大喊了一句足以吸引所有人注意力的话,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当时的刘邦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被项羽分封到了汉中的方寸之地,急欲破局,而破局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这是刘邦及其心腹当时最关心的问题,所以韩信这一句话就必然吸引到夏侯婴的注意。结果大家都知道,在夏侯婴和萧何的引荐下,韩信最终被刘邦标定为大才,并进而拜为大将军。从此韩信就开始了其充满传奇的一生,直至拿到封王的结果。
第二个历史人物是李靖。大业末年,李渊在太原密谋起兵,在了解了李渊的心志以及一系列行为之后,李靖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自锁上变,准备前往江都向隋炀帝汇报太原的相关情况。只是因为在到达长安之后前往江都的路断了所以李靖才没告成李渊的状。
既然李靖明确站队大隋,将李渊的唐军视为敌人,那么李渊就太有必要对李靖进行物理清除,于是李渊在攻克长安之后就将李靖给抓了准备杀掉。面对即将剧终的人生,李靖当然心有不甘,于是大呼曰:“今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结果是,李渊“壮其言”,再加上李世民的求情,所以李靖就从刀口下捡回一条命,此后就成为大唐平定天下、向四方用兵的主将,进而成为韩信那样的战神。
第三个历史人物是安禄山。安禄山是个反面人物,但他早期也曾遭遇过韩信和李靖以上的经历。安禄山最初是隶属于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功先后升为守捉使、讨击使,在张守珪讨伐契丹的过程中,禄山因为轻敌遭遇兵败,依律当斩,但禄山在临刑前却大呼曰:“公欲灭奚、契丹,奈何杀壮士?”
结果是,张守珪也在惜才心理的驱使下将刀收回,然后将禄山送往京师由朝廷发落,玄宗在见到禄山之后也觉得对方是个壮士,于是就赦免了他的罪,让禄山回到幽州,继续在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麾下做事。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安禄山是同时身兼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且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直接导致了大唐此后的衰弱。

安禄山有过和韩信、李靖类似的经历 图源/剧照
从以上三个历史人物的案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都有过相似的经历,都曾差点被杀,然后都是在最后的时刻发出了强烈的求救信号,从而吸引到了决策者的注意,进而被放,就连他们所说的话都一样。
由此就可见,史书的编著是存在场景化的范本的,史家在写有关历史时往往都会套用之前的模板。
对此,我们还可以举例:项羽在垓下遭遇绝境,他绝望地对属下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将自己的失败定义为天意;刘备在遭遇猇亭之败后也悲愤地说,“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认为自己遭遇兵败是天意。
类似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可能他们在当时情境下所说的话已经被人忘记,也可能说的不是史书上的原话,但史家可以代为他们“叙述”这段空白,对他们的话进行再“创造”。
至于史家为何在写史时有此共识,则是因为,之前的史家在写史时已经开创了许多叙事范本,比如司马迁对韩信这个人物的描写。而且,事实证明,司马迁对韩信这个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既能突出主人翁人生的传奇性,同时也增强了历史的文学色彩,可读性非常强。
可以说,司马迁对于武将韩信的描写就是武将这一群体的天花板,后世的史家但凡在塑造一个武将的人生时都会套用司马迁之前的“模板”,以实现将人物塑造成功的目的。
至于韩信、李靖和安禄山有没有过相似的经历这件事,子玉觉得在概率上也是可能的,因为,他们都属于武将这一范畴,他们的身份标签相同,因而大概率会遭遇同样的事件。
可能,韩信、李靖和安禄山那相同的遭遇都是刘邦、李渊和张守珪等人对他们的测试。
不过,他们所说的话肯定不是原话,而是史家直接套用模板的结果,因为没人能超越司马迁的笔法。
读懂了以上人物案例我们就能明白一个事实:凡是在史书中留名的人都会有其固定标签,比如皇帝、宰相、武将、士人、忠臣、奸臣等,因而他们的人生叙事在很大概率上是有诸多重叠的,毕竟,历史只是王朝的循环,系统没变。
在这种情况下,史家在写史时就会直接对标之前的“模板”,对标“范本”对人物传记进行创作,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古代的皇帝出生时都有相当传奇的传说,而名将的人生许多部分也几乎是复制粘贴。
另外大家还可以注意一个细节,《史记》中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和楚幽王一样扑朔迷离,被传分别为吕不韦和春申君的儿子,这也可以被认为是史书人物身世描写的“范本”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史书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对此,子玉的判断是:人物叙事可能是套用“范本”书写的,他们所说的话可能也是史家二次创作的,但他们的人生主线,比如职位的变动、参与了什么历史事件,以及立了哪些军功,这些基本都是真的。
再说,史家也是受素材来源的限制。你想,他们在写史书时参照的都是皇帝的《起居注》和《实录》等原始材料,这些档案本来就有其书写格式,那么史家以此为参照自然也是对格式化的再复制,想不模仿都难。
最重要的是,写历史的目的不仅是记录史实,更是通过史书来启发人们,传递某种价值观,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出于“鉴于往事,资以治世”的目的。如此,历史的书写自然也会格式化。

《资治通鉴》的学习参考价值大于史料价值 图源/网络
这样看的话,所谓的历史更像是一幅幅精心构思的“人物画”,而非原汁原味的“照片”,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目的读史,比如:享受史书的文学之美,那就沉浸于那幅“人物画”中;想在学术层面有所突破,那就将某些场景化的描写一带而过,重点研究有关事件、制度就行。
最后,子玉也想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想了解整部大历史,不妨先将某一个朝代研究透,因为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过是皇帝、宦官、外戚、藩镇、女主等角色所循环主演的剧情,你将一个朝代研究透了,再读别的朝代时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再说,以上标签化的人物叙事本来就是参照范本所写的,你攻克了某一个朝代的,再读别的朝代就相当轻松了。子玉就是以秦汉史为突破口,读了两年秦汉史才将涉猎范围扩大到所有朝代的。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见解,说得可能不对,也不全,大家也可以将自己的见解打在评论区。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将的“格式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