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襄阳、寿春和扬州,历史上南北对峙时的四大关键城市
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统一后,有两个南北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第一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两宋和辽金元的对峙为第二大分裂时期。除了这两大分裂时期,还有清朝和南明的短暂对峙等情况。在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时期,一般来是说是北方处于攻势,而南方采取守势,这是为何呢?
这要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几方面来分析。
就统治者的思维来说,北方政权尤其是游牧民族占领北方以后,都喜欢扩张。能扩张到一定规模的游牧民族都是生存斗争中获胜者,占有意识特别强,崇尚武力,喜欢主动发动攻势,以取得更多土地。
南方政权往往是偏安政权,士族和文官势力庞大,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思维很严重。南方官僚集团的内部还特别不团结,即使有一两位优秀人物想要北伐,还往往被内部的同僚掣肘。比如桓温北伐就被谢安牵制,岳飞打到了开封又被金牌召回。
从经济上说,在宋朝以前,北方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都遥遥领先于南方,能够迅速集结起大量的兵员和军用物资。北攻南守的局面自然是常态。
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北方政权往往高度集权,以军事为先,在军力实力还是超过了南方。南方的经济虽然发达,但是士绅阶层不愿意打仗,经济优势无法转化为军事优势。在南方的官僚眼里,恢复北方故土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担心收回北方后,自己的钱会被北方人花了。南方发达的经济反刺激了北方的占领欲望。
从军事上来说,在冷兵器时代,北方与南方相比有天然的优势。草原以及华北平原适合养马,北方有强大的骑兵集团,长途奔袭和野战能力大大强于南方。南方只有川马和滇马,体型矮小,不适合做军马。
从社会心理上说,北方的游牧民族把生老病死看得较淡,承受伤亡的能力较强。南方被儒家思想影响太深,对人员伤亡和物资损耗的承受力比较低,视战争为劳民伤财。
因此,在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时间是北攻南守,这种局面直到热兵器大量出现才改变。
我们现在来说说南北对峙时期,南方必守的几大焦点城市。哪些城市是兵家必争之地?我认为主要是四个,按照自西向东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汉中、襄阳、寿春(今安徽寿县)和扬州。
中国地形的南北分界为秦岭和淮河。东部的交通主要依靠运河、淮河和长江构成的水运系统;中西部的南北通道主要走陆路,却被秦岭、大巴山、桐柏山和大别山阻隔,只留下的两个相对容易通过地方。
北方南下,只有三条路线可选:从汉中盆地进入四川,从长江上游顺江而下;从南襄盆地进军,夺取襄阳后,从汉水下长江;在江淮地区鏖战,拔除南方设在这里的一个个据点后,陈兵北岸,饮马长江。
汉中、襄阳、寿春和扬州等几个城市,刚好位于这些路线的关键点上。
我们首先来说说汉中。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汉水横贯其中,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地带,向北可以通关中,向南可进入四川盆地,向东南还可支援荆襄。汉中盆地粮食产量还比较充足,可以持久作战。因此,
东汉末年,奠定天下三分格局的主要是两大战役,一个是赤壁之战,还有一个就是汉中之战。赤壁之战后,长江中游基本上陷入了对峙;江淮战场,曹操和孙权也在拉锯;因此,能否整体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关键就看汉中的归属。如果曹操赢了,南方的孙刘两家就岌岌可危,如果刘备赢了,既可以据险自守,也有了北伐的基地。这一仗,除了镇守荆州的关羽以外,刘备军倾巢出动,最终打赢了汉中之战,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
南宋初年,吴玠、吴璘兄弟依托秦岭-汉中防线多次挫败金军南下,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
到了南宋末年,鉴于秦岭-汉中防线太难突破了,忽必烈绕过了汉中盆地,从甘肃出发,冒险从青藏高原通过,直接进攻云南。攻占云南后,忽必烈再迂回到四川,汉中这才陷落。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忽必烈在攻灭南宋以后,直接把汉中划给了陕西,以防止有人利用汉中易守难攻的地形在四川割据。
汉中决定着南方政权西线的安全。
我们再来看看襄阳。
襄阳地处南(阳)襄(阳)盆地,又扼住了汉水,从西面的秦岭,到东面的桐柏山和大别山,这里是唯一适合大兵团通过的地方。同时,东边的江淮防线水网密集,西面的汉中防线山路崎岖,北方军队南下的话,襄阳是最好突破的地方。因此,历史上南北双方围绕襄阳的大战非常多。
三国时期,就有孙坚和黄祖的襄阳之战,关羽的襄樊之战。东晋时期,符坚攻占襄阳,然后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南宋末年,襄阳城坚守三十八年,用了两代人来抗住蒙古的中路进攻。
当时,蒙古人在东路的江淮地带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西路又在巴蜀的钓鱼城受阻,最后倾注全力攻下襄阳,在中路取得突破以后,才贯通长江水道。襄阳陷落,也就预示了南宋的灭亡。
襄阳往往是南北对峙的关键点和胜负手。
我们再来看看东面。
东面是江淮平原,也是水网纵横地区,水路运输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南北对峙时期,两个城市特别重要,前期是寿春,后期的扬州。
玩过《三国志》游戏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你把游戏设置成授权模式(自动模式,双方的军队就会不约而同自动向寿春奔去,把这里变成“绞肉机”。
寿春做过楚国的都城,秦始皇时又在这里设置了九江郡。寿春所在江淮地区,河流,因此称之为九江。
自古守江必守淮,具体见我写的《深度解析,为什么“守江必先守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寿春就是南北争夺的焦点。
寿春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这么重要?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通鸿沟,中原到江南最便捷的道路是这样的:自黄河流域经鸿沟,进入颍河,再进入淮河流域。
寿春刚好卡在了淮河中段,不仅三面临水,城郊的八公山还可与城池形成犄角之势,身后还可以利用水网源源不断补给兵员和粮草。在隋朝运河开通之前,江淮地区,没有比寿春更是适合北方军队南下的地点了。
三国时期,曹操和袁术,曹操和孙权,都围绕寿春展开大战。在东晋时期,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在寿春展开的。
南北时期,围绕寿春,北方的北魏和东魏,与南方的齐、梁和陈等国,展开了一百多年时间的拉锯战。
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寿春恐怕是爆发大战最多的地方。
但是,隋朝修大运河的时候,把路线改为利用汴水从东面进入淮河。鸿沟和颍水组成的水路路线荒废了,寿春的地位直线下降,渐渐沦为普通城市。
隋朝运河的改道,让寿春的重要性下降了很多,却把扬州地位直线抬升起来。
无论是隋朝大运河,还是元朝修的京杭运河,扬州都是运河的入江口,也是北方南下绕不开的地方。同时,南北对峙时期,扬州还是南方设在江北的指挥中枢和物资调配中心。自宋以后,北方只要攻占了扬州,南方的南京和杭州就别想守住了,“扬州一失,江南无魂”。
有人会提出,难道徐州不重要吗?群雄逐鹿,天下混战的时候,徐州确实重要。一旦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反而没徐州什么事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徐州周边都是平原,骑兵很容易到达,到了南北对峙时期,早被北方握在手里了,南方政权想都别想了。
我们来看看,扬州历史上遭受了哪些大战?
450年,北魏拓跋焘南征广陵。
589年,隋朝先攻占扬州,后灭南陈。
1275年,李庭芝坚守扬州一年多,承受10多万元军轮番攻击,城破。
1401年,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挖地道炸塌扬州城墙,攻占扬州,南方兵败如山倒。
1645年,史可法想力挽狂澜,坚守扬州。最后城破,史可法殉难,清军进行了“扬州十日”大屠杀。
太平天国时期,围绕扬州的“江北大营”,数次进行了争夺。
汉中盆地,南襄盆地,江淮地区,这是南北对峙时期的三大战区,于此对应的是汉中、襄阳、寿春、扬州这四大核心城市。北方发动攻势时,只要在一个战区上取得突破,往往都会导致南方的崩盘。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愿天下少些战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