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2 14:42

红星照耀中国 | 老物件藏在细节里的温度 感受峥嵘岁月军民鱼水情深

央广网延安10月22日消息(记者苏睿楠)在延安,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值得铭记。它镌刻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流淌在延河的波光中,更凝结在纪念馆中一件件静默的老物件上。这一次,让我们俯下身来,倾听那些承载着岁月与情感的文物,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老物件在细节之处诉说着那段艰苦岁月(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布展面积2000平米,以“伟大长征胜利丰碑”为主题,以“两点一存”为主线,用英勇悲壮的长征、红军长征落脚点、长征胜利到吴起、开创革命新局面、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等五个单元的内容,深刻讲述了中央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胜利到达吴起镇,以西北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壮阔历程。
走进纪念馆,一个有着动画演示的玻璃展柜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就是“红军锅”。这“锅”其实是口深褐色的水缸,缸身布满裂痕,靠胶泥和竹条勉强箍住。当年红军驻扎倒水湾村,借了当地村民家的水缸当锅——石头架起缸,柴火在底下烧,煮着不易煮熟的带皮黑豆和荞麦。火太急,水烧干又添,缸“咔嗒”裂了缝。战士们心疼撒了一地的粮食,于是蹲在地上把洒落的粮食一粒粒捡起来吃,离开时硬塞给村民两块银元并对村民说:“老乡,损坏东西要赔,这是纪律。”

缸身上每一条裂痕都见证了中央红军钢铁般的纪律(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后来,这口缸被村民小心保存了31年,1966年捐给纪念馆,成了国家三级文物,并有了新名字——“红军锅”。就像吴起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红军打破瓷盆赔五角,马踩坏猪食槽赔一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早被揉进了陕北的黄土里。
“正是在中央红军严明的纪律下,才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敬仰。如今我们透过缸上的一道道裂纹,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烟火气与军民鱼水情深的温暖。”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张欣悦说。

群众为中央红军做的军鞋(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在“红军锅”不远处的展柜里,一门“长相粗糙”的榆木炮同样让人挪不开眼。炮身是碗口粗的老榆木,仅在炮口裹了圈薄薄的铁皮,炮膛内壁的凿痕深浅不一,每一道都是战士们用斧头、凿子一点点抠出来的。1935年秋冬,刚结束长征的红军缺枪少炮,看着山上的老榆树,战士们有了主意:砍树、截段、掏膛、箍铁——没有图纸就凭战场经验,没有铁料就借山间树木,一门简易却能作战的榆木炮,就这样“诞生”了。

承载着战士们智慧与韧性的榆木炮(央广网记者 苏睿楠 摄)
如今炮身的榆木已泛出深棕,指尖划过凿痕,仿佛还能触到战士们掌心的温度,感受到战士们那种“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倔强与韧劲。
张欣悦对记者说:“榆木炮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而它承载的敢于斗争、善于创造的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一口“红军锅”、一门榆木炮,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串联起那段滚烫的长征岁月。当年的红军,是会为一口裂缸赔银元的“规矩人”,是能拿榆树造炮的“有心人”,是在艰苦岁月里仍守着纪律、拼着信念的“实在人”。而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温度,就是我们与历史最亲近的连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星照耀中国 | 老物件藏在细节里的温度 感受峥嵘岁月军民鱼水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