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汉人皇后甄氏:打破萧氏垄断,却殉于叛乱
乱军中的相遇:五代宫人遇见契丹皇子后晋开运二年(945 年),河北栾城的战场上,硝烟还未散尽。32 岁的甄氏缩在残破的民房里,双手紧紧攥着衣襟 —— 她本是后唐宫中的才女,后唐灭亡后又入后晋宫廷,如今契丹大军南下,她成了乱世中的俘虏。突然,一个穿着契丹贵族服饰的年轻男子掀开门帘走进来,他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侄子、永康王耶律阮。耶律阮刚打完仗,身上还带着血迹,却没对甄氏露出丝毫凶狠,反而温声问:“你是汉人宫人?会读书写字吗?” 甄氏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张揉皱的诗笺,上面是她战乱中默写的《诗经》。
耶律阮接过诗笺,看着娟秀的字迹,眼睛亮了 —— 契丹贵族女子多擅长骑射,像甄氏这样有文才、又带着江南女子温婉气质的,他还是第一次见。《契丹国志・世宗纪》记载,耶律阮 “性聪慧,雅好读书”,本就对汉文化感兴趣,甄氏的出现,恰好戳中了他心底的柔软。
这一年,甄氏 32 岁,耶律阮 23 岁,两人相差 9 岁,身份更是天差地别 —— 一个是汉人俘虏,一个是契丹皇子。可耶律阮不管这些,直接把甄氏带回了自己的营帐,对外只说 “得一汉人才女,掌文书”。甄氏也没想到,这场乱军中的相遇,会让她成为辽代历史上最特殊的皇后。
从俘虏到王妃:她靠的不是美貌是智慧跟着耶律阮的日子,甄氏没把自己当 “战利品”。耶律阮处理汉地事务时,她会帮着整理文书,还能根据汉地习俗提建议;耶律阮和契丹贵族起争执时,她会用 “草原与中原和睦” 的道理劝解,连耶律阮的亲信都夸她 “有见识,不像寻常女子”。
后晋灭亡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却因为纵兵掠夺激起民变,次年就病死在北归路上。耶律阮在镇州(今河北正定)被众将拥立为帝,是为辽世宗。继位后,耶律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立甄氏为 “永康王妃”。
消息传出去,契丹贵族炸了锅。按照契丹传统,“后族必出萧氏”(契丹皇族耶律氏常与萧氏通婚,皇后、王妃多为萧氏女子),一个汉人俘虏怎么能当王妃?宗室大臣耶律洼直言:“王妃当择萧氏贵女,汉女卑贱,不可为妃!”
耶律阮却铁了心,转头问甄氏怎么看。甄氏没哭闹,只是平静地说:“陛下若真心待我,不必急着立我为妃,先让我用做事证明 —— 我虽是汉人,却能帮陛下安汉地、和贵族。” 她主动提出去处理汉地流民事务,短短半年,就帮耶律阮安抚了数万流民,还说服汉地士族归顺契丹。
这下,反对的声音小了。《辽史・后妃传》记载,甄氏 “明达治道,世宗甚重之”,耶律阮更坚定了要立她的决心。天禄元年(947 年),耶律阮正式册封甄氏为王妃,打破了契丹 “非萧氏不封妃” 的惯例。
辽代汉人皇后:她如何站稳辽宫天禄二年(948 年),耶律阮要立甄氏为皇后,这下反对声比之前更激烈。连耶律阮的母亲萧氏都来劝:“你就算喜欢她,给她高位就好,皇后必须是萧家人,不然宗室不会认!”
甄氏这次没退让,她当着契丹宗室的面,说出了一番让所有人闭嘴的话:“契丹与中原本是一家,陛下要统一天下,怎能分契丹、汉人?我若为后,既能让汉地百姓归心,也能让宗室看到陛下的诚意 —— 至于萧氏,陛下可再立一位萧氏为妃,我愿与她共掌后宫,不分主次。”
这番话既给了宗室台阶,又点明了耶律阮 “融合汉辽” 的政治需求。耶律阮趁机拍板:“甄氏说得对!朕立甄氏为皇后,再娶萧阿古只为妃,后宫和睦,不分契丹汉人!” 就这样,35 岁的甄氏成了辽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汉人皇后,《辽史・后妃传》特意记载了这件事:“世宗册为皇后,打破萧氏垄断后位之例,辽廷震动。”
成为皇后的甄氏,没恃宠而骄。她知道契丹贵族对自己仍有不满,就主动学契丹语、学骑射,甚至跟着耶律阮去草原打猎;后宫里有萧氏妃嫔刁难汉人宫女,她也不偏袒,按契丹规矩处置,让萧氏贵族挑不出错。
更难得的是,她还能帮耶律阮处理朝政。当时契丹贵族多反对汉化,甄氏就建议耶律阮 “循序渐进”:先在汉地推行科举,选拔汉人官员;再在契丹贵族中推广汉文化书籍,让双方慢慢融合。《资治通鉴・后汉纪》记载,耶律阮采纳了她的建议,“汉地流民渐少,契丹与汉人间矛盾亦缓”,可见甄氏的政治眼光。
察割之乱:她用生命护他最后一程天禄五年(951 年),耶律阮要率军南下攻打后周,甄氏劝他:“宗室中有人不服陛下,不如先稳定内部再出兵。” 可耶律阮急于建功,没听进去,还带着甄氏一起出征。
这年九月,军队行至归化州(今河北宣化)祥古山,耶律阮设宴招待宗室大臣。深夜,早有反心的燕王耶律察割突然率军叛乱,冲进大帐。混乱中,耶律阮还没反应过来,甄氏已经扑到他身上,挡住了刺来的刀。
刀刃刺穿了甄氏的后背,她忍着痛,回头对耶律阮喊:“陛下快走!” 耶律阮想拉她一起逃,可叛军已经围了上来。甄氏知道逃不掉,用尽最后力气推开耶律阮,自己又挡在他身前,被叛军乱刀砍死。这一年,甄氏 38 岁。
耶律阮最终也没能逃走,被察割杀死。直到天亮,耶律屋质等大臣平定叛乱,才找到甄氏和耶律阮的尸体。甄氏的尸体上满是刀伤,却还保持着护着耶律阮的姿势。《辽史・世宗纪》记载了这场悲剧:“察割作乱,弑帝及皇后甄氏于祥古山。”
身后的遗憾:连墓碑都没有的皇后叛乱平定后,辽穆宗耶律璟继位,他是耶律阮的堂弟,对甄氏这个 “汉人皇后” 本就不认可,只追谥耶律阮为 “孝和庄宪皇帝”,却没给甄氏任何谥号,还把她的尸体草草葬在祥古山,连块墓碑都没有。
后来辽景宗继位,虽然恢复了一些汉辽融合的政策,却也没为甄氏正名 —— 毕竟契丹后族萧氏的势力太大,承认甄氏的皇后地位,就是打萧氏的脸。直到辽兴宗时期,才有大臣提议为甄氏追加谥号,可最终还是被驳回。
甄氏就像辽代历史上的一颗流星,短暂却耀眼 —— 她打破了萧氏对后位的垄断,用智慧化解汉辽矛盾,最后为爱人殉葬,却连个正式的名分都没留下。《契丹国志》的作者叶隆礼在书中感叹:“甄氏虽为汉人,却有契丹后妃所无之勇智,可惜生逢乱世,结局悲惨。”
文献考证:还原真实的甄皇后为准确还原甄皇后的一生,我们参考了多部辽代及五代时期的权威文献:
《辽史・后妃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核心文献,记载了甄氏的出身、被耶律阮纳为妃嫔、立为皇后及殉葬的全过程,明确其 “辽代唯一汉人皇后” 的身份。《辽史・世宗纪》(中华书局 1974 年版):详细记载了辽世宗耶律阮的生平及察割之乱的经过,包括甄氏在叛乱中殉葬的细节,是研究甄氏结局的关键资料。《契丹国志・世宗纪》(中华书局 2014 年版):由南宋叶隆礼编撰,补充了《辽史》中关于甄氏与耶律阮相遇、汉辽贵族对甄氏态度的细节,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资治通鉴・后汉纪》(中华书局 1956 年版):记载了五代时期契丹与中原的关系,包括耶律阮俘获甄氏的历史背景,以及甄氏建议耶律阮推行汉化政策的史实,印证了甄氏的政治见识。《辽史・耶律察割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记载了耶律察割叛乱的原因及过程,侧面印证了甄氏殉葬时的场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