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2 12:43

明朝典故:西场“裴参议脚踏奸臣脊背上马”



01清官裴奭的故事
官井村是现散居于合、北、钦、防一带裴氏族人的发祥地。
明朝年间,有两位进士出身的清官,即石康知县裴奭和朝廷中议大夫裴衷祖孙俩,他们就是这一带的裴氏人的始祖。裴奭生于元末至正年间的1342年,原籍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 年)考中进士, 官授广东廉州府石康县知县。裴知县为官清正廉明,办案公道,拒贿杜贪,不畏权势,对恶人严惩而不手软。他关心人民生活和生产,鼓励农民种桑养蚕,又大力发展手工业、小五金工业和烟花炮竹生产,以富业促农业;并大力倡导兴修水渠,更新农具,改善生计,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裴奭35 岁才与一姓贺的女子结婚。妻子端庄贤慧,勤俭持家,知书识礼,继承裴家“耕读传家”的传统,下地种粮种菜,粗茶淡饭,不骄不侈,与民同乐。古之为官者,少有不发财的,但裴奭却是例外,他因坚守清廉底线,不但不贪污受贿,还常用自己俸薪接济贫寒人家,故家境十分清贫。他因勤政劳累过度死于官署任上后,家里无钱购买棺材,丧事也难办,妻子贺氏悲痛欲绝。百姓得知,万分痛惜失去一位亲民爱民的父母官。人们纷纷捐款,万人挥泪厚葬了这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02裴参议故事
民间自古以来即广为流传的二则裴衷的故事。
其一:裴衷生于明朝永乐18年,幼年丧父,与祖母及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裴衷白天放牛,晚上则在祖母及母亲的轮番教导下读书习文章。后经一私塾先生慧眼识贤免费收他为学生,天资聪颖的裴衷果然不负众望,二十出头便考中进士。初授承德郎(正六品)、历任户部主事,福建布政司左参议(正四品)、中议大夫(因裴衷在任福建布政司左参议的职位达10 年之久,故时人多习惯称他为裴参议)。
裴衷传承裴氏祖先的人品风骨,为官清正廉洁,勤于政务,不媚权贵,秉性耿直。后晋任为朝官后,屡屡得罪朝中奸臣而受尽刁难和诬陷。看到朝中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贪腐成风,他毅然辞官返乡。在返乡时装了九九八十一箱黄土准备带回家乡,以改良不保水的松散沙质土,造福家乡人民。朝中奸臣却向皇帝诬告他贪污官银,搜刮民脂装箱运回家乡,皇上信以为真,八十一只沉重的箱子遂被扣下,并命令开箱查验。裴衷从容地对皇上说:“皇上理当开箱查证。如果箱内装的是不义之财,臣愿受五马分尸的酷刑,如果箱内装的不是金银财宝,诬告者该当何罪?可否罚他为我搭脚上马?”经皇上准允后,当即开箱查验,结果箱箱都是泥土,那些奸臣见了大惊失色。皇帝不解地问:“你运这些泥土回去何用?”裴衷说:“家乡土地贫瘠,运回去改良土壤造福家乡人民。”皇上见状赞说:裴参议忠也!于是,皇上只好点了诬告者的名,让裴衷踏脚上马。裴衷的皮靴底下,都装有铁钉,加上气愤用力踩踏,诬告的奸臣痛得呼天喊地,罪有应得(这就是“裴参议脚踏奸臣脊背上马”的典故)。
但裴衷也料到,诬告者大权在握,专横拔扈,他们受辱后不会就此罢休放过他的,必然会暗中派人追杀。因而走出京城不远,他便即时支付费用给运泥箱的马帮,自己则轻装策马另抄小路往南方飞奔而回。但裴衷自此再也不敢回归家乡合浦县官井村定居了,而是隐居避祸于时为廉州府辖区的灵山县山区。为迷惑奸臣派来的杀手,裴衷故意暗中使人在民间散布传言,说裴衷回到钦州的龙门港后,从那里改乘渡船经三娘湾回官井村,当渡船经三娘湾航驶临近大风江的江口时,海面上突然狂风暴雨大作,危急中,裴衷扯起皇上送给他的纸马吹胀,想腾空飞离险境,但船工拿起竹篙大喊说:“裴参议,我们生同生,死同死吧!你也把我一起带走,不然的话,大家就同归于尽吧。”无奈,一个纸马怎能乘坐两人逃命。狠心的船工就用竹槁捅穿了纸马,于是,人翻船沉,裴衷就这样葬身于鱼腹了!这一传说,果然瞒过了奸臣派来的杀手。
其二:裴参议有一年奉旨回乡采寻千年沉香木架设宫殿大梁时,曾组织人走遍钦廉一带的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时间长达一年多。
曾有一个时期,裴参议来到现在官井地, 正遇上连续干旱,家乡父老乡亲日常饮水都很困难,一天,他在低洼处发现有一泉眼,水清见底,坑中有一条颇大的章公鱼,正在用尾巴扫着泉眼,泉水源源不断流出,裴参议大喜, 便命随从人员在此处挖了一口井,并把这条章公鱼放入井中养了起来,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问题(据说,出自官井村的裴族人从此都不吃章公鱼)。
03“官井”村来历
人们为了纪念裴衷为官时为民挖井的美德,便将村地命名为“官井”村。数百年来,这口井清澈甜美,一年四季泉水喷涌,长年不枯。虽然近几十年不再饮用,但井存水丰,2015年还引来一名北京史学家探听虚实。民间曾以隔江两岸的村地名为此赋了这样一副巧联:“平山斩柴, 运入大灶, 熬烂犀牛脚;官井出水, 流落卸江,推崩龙狗坑。”至今一直传为佳话。
裴衷故世后,其儿孙即在官井为他修建了一座“参议祠堂”。后坏,至晚清光绪年间,又重建。那是一座建筑宏伟,造型美观,雕刻十分精致的一座祠庙建筑物。宗祠分上中下三廷,墙高二丈多,占地数百平方米(不含门前)。只可惜于“文革”期间被拆除(因其墙砖十分坚固,故被用作官井小学的建材,建成的校舍共三排十多间,一直沿用至今)。原祠未被拆除之前、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用作官井小学学校。当时官井村及林屋村辖地的小学生都全部到这里读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合浦县文化部门曾组织专题调研,拟将裴参议宗祠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拨款重修,但没有引起当时村委主要领导的重视和配合而作罢。1996年裴氏宗亲自行集资在原址上重修参议宗祠,但无论是规模局面或建筑面积,均已无可与原祠相比了。
此外,官井炮台渡口历史悠久,清朝乾隆年间,时任廉州知府的清代明臣康基田,慧眼识真金,择在大风江东西两岸各建有一个炮台,位于官井的东炮台建在“龙头”上,建在对岸的西炮台位于“凤冠”上,形成龙凤守护江口态势,以防外患,蔚为壮观。据说东西炮台建成后一直没有外患从大风江进入。但“文革”时期北海有关单位安排人员和车船,将炮台上的数门火炮拆走,而以蚝壳等材料砌成的炮台墩,则被村民挖出来烧石灰作建材用了。
在钦廉两地广泛流传的裴族始祖墓“蛋地”,就在官井相邻的林屋村委老村村边的田垌中央(原来都是官井村的辖地范围)。“蛋地”墓地酷似一只鹅蛋,面积约五百多平方米。山丘三面环抱,丘岭树木葱茏,野花烂漫,蜂蝶翩翩,鸟语花香,白鹭徘徊。古墓坐东南向西北,四水交汇,大风江潮水到堂,明堂开阔。站在古墓边眺望,大风江两岸山清水秀,江中突出七个小土墩围着塔墩,宛如“七星伴月”。
新铺一条街建在一条天然沙丘带上,为晚清建筑群,东西走向,面向大风江口,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与国家4A景点的北海老街同一格调,现在大部分还保存良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典故:西场“裴参议脚踏奸臣脊背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