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2 12:42

怀柔宰相庄 萧丞相墓主·萧拜住家族事迹再捋

图文/王海
【本文配图源于软件】





怀柔、密云旧县志都记载了,“元萧丞相墓在仓头里”。“仓头里”曾是密云西部与怀柔相邻的一个“里社”。今仓头村西不远就是今怀柔北房镇宰相庄村。
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证明,此墓的主人为石抹氏·萧拜住。元中期遭冤杀,后被追赠为“中书平章政事”,级同丞相。具体墓址位于今宰相庄村北五六百米的古白河今沙河左岸。
明清以及民国以前,包括宰相庄的怀柔东部平原地区一直属于檀州或密云辖地。据元史和地方志,檀州或说密云地区可谓是契丹族石抹氏家族的荣兴之地。现根据文献史料,再对石抹氏家族的世代、姓名、主要官职、功绩、追封与谥号等试捋如下。



一、萧拜住家族主要成员及主要生平事迹
第一代(曾祖)石抹丑奴,契丹族石抹氏,主要官职,金国古北口屯戍千户、檀州军民元帅、檀顺昌平万户。
1.金末,蒙古军南下时,在一暮夜丑奴于古北口率三千兵迎战蒙古军,中箭战败,开关纳降。
2.丑奴伤愈后,奉成吉思汗命追击金朝逃将招灯必舍,追至平、滦二州将其招降。
3. 率军攻取平、滦、檀、顺等州及昌平红螺寨、平顶寨等要塞。
4. 率军在邦君甸两次击败金兵。
5.成吉思汗西征期间,丑奴通过驿站输送竹箭、弓弩弦各一万件,支援前线。
6. 战后,兼任“打捕鹰房人匠”职,管理地方生产等行政事务,因政绩突出而擢升。去世后追封“顺国公”,谥号,“忠毅” 。

第一代(曾祖之弟)石抹老瓦,契丹族石抹氏,承袭兄丑奴檀州官职。
1.金末,老瓦率金国“杨城渔寨”部众归降蒙古。其后作为兄长石抹丑奴“质子”,质于蒙元军中,获蒙古政权高度信任,授军职。
2.在蒙、金战争中多次立下战功。
3.金朝末年,蒙金对峙时期,老瓦在金朝节度使“言安”暗地诱导汤河川军民反叛时,老瓦率军追击叛军战死沙场。

第二代(祖父)石抹青山,丑奴之子,任湖北提刑按察使。
1.中统元年,承袭父亲石抹丑奴万户职爵。
2.至元十一年,跟随丞相伯颜率军南下,参与平定南宋战争。
3. 平宋北返后,担任湖北提刑按察使,负责地方司法监察事务。
4.元统一后,追封顺国公,谥号,“武定”

第三代(父亲)石抹哈剌帖木儿,石抹青山之子,官职,东宫宿卫、檀州知州 。
1. 年轻时入东宫,侍奉裕宗,担任宫廷宿卫,负责太子的安全保卫。
2. 后来但任檀州知州,理地方政务。追封“顺国公”,谥号“康惠”

第四代,萧拜住,官檀州知州、礼部郎中、同知大都路总管府事、中山府知府、中书左司郎中、河间路总管、右卫率使、户部尚书、御史中丞、陕西行中书省右丞、中书平章政事、典瑞院使、银青荣禄大夫、崇祥院使 。

1.萧拜住最初跟随元成宗北征,因军功被特授檀州知州。
2.任中山府知府期间,因丁忧离职,深得百姓爱戴,百姓为其焚香祈祷,后归任。
3.元武宗即位后,历任中书左司郎中、河间路总管,政绩卓著。
4. 任御史中丞时,刚正不阿,揭发右丞相铁木迭儿贪赃枉法、独断专行。
5.在中央与地方任职期间,积极参与朝政管理,地方治理政绩显著。
6. 元英宗即位后第十九天,萧拜住因得罪铁木迭儿,被诬陷杀害。
7.泰定年间(1324-1328年),朝廷为其平反。追赠守正佐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号,“忠愍” 。(仪同三司,即,本不是‘三公’但授予与‘三公’同等待遇)。

二、有关石抹氏主要家族成员事迹的“历史文化点”
1.金、元时期的历史地名:“古北口屯戍千户所”、“邦君甸”、“平州”、“滦州”、“檀州”、“顺州”、“深州”、“冀州”。这些金代的州都在今北京东、南的河北地区。而“昌平红螺寨、平顶寨”中的“红螺寨”或许在时属昌平县的红螺山附近。今怀柔“红螺镇”村,似因此得名。



2.石抹丑奴的弟弟石抹老瓦,率军追击“汤河川”叛军事件中的“汤河川”是不是今天贯穿丰宁西南以及怀柔北部的汤河川,值得探讨。
3.金元时期的檀州,西与昌平县接壤,并以“沙河、雁栖河”为界,或说以“古白河”为界。
因为史料中有“昌平红螺寨”之语。金代和元代都没有昌平州,只有昌平县。昌平红螺在河西,檀州萧拜住墓在河东。

4.金末元初,包括今怀柔平原地的檀州地区,可称是石抹氏主要家族成员建功兴业之地。其官职从最初的古北口千户、檀州军民元帅、檀州知州,一直到“檀顺昌平万户”,皆与檀州相关。
因此,石抹氏家族将萧拜住的祭田茔地建在自己家族统治多年的檀州西部,昔属檀州密云仓头里今为怀柔宰相庄符合家族历史文化背景。
5.“萧拜住传”记载,萧拜住被害后,有一位叫吴仲的人“潜守其尸三日不去”,之后将其收葬。
虽然记传者记述吴仲的行为,是为了间接反映萧拜住的个人品德,但这个细节背后肯定有丰富的故事。
那么,吴仲是普通百姓还是低级官吏?他怎就不顾政治风险守护萧拜住的遗体,并且在曝尸时间过后将其敛葬呢?根据历史背景推测:

吴仲应该就是当时的檀州人,或者说就是今怀柔宰相庄人。因为石抹氏萧拜住家族几代都在檀州为官,而且是檀州的最高级别的管理者。
元代中期以前,石抹氏家族在檀州应该有规模不小的府邸,到了萧拜住这一辈,他的曾祖、祖父、父亲的祭田茔地也应该在檀州西部今宰相庄村北至疃里一带。
也就是因此,元代中期已从陕西行省右丞,升任中书平章政事的萧拜住所属的府邸房院、田产牲畜、祭田茔地肯定需要大量俗称“奴婢”的“家人”管理。而这些家人中的一些得力者,也必然会被挑选随“主人”离家征战,或在主人做官履职时充当近亲护卫或侍从。

所以,史书记载的为萧拜住“守尸敛葬”的吴仲,应该是萧拜住身边一个地位较高的“侍从家人”。而明初至今,吴姓仍是宰相庄大姓族群。

6.联系《金史·地理志》中的:“顺州温阳县有螺山”,对照元史“萧拜住传”中的“昌平红螺寨”。基本可以推断,金代的顺州属县“温阳”辖区包括着今天怀柔城区以北一带。而属于“昌平的红螺寨”应在当时的昌平、温阳两县交界,疑似在今怀柔城西北出入山口之地。
既然金代顺州温阳县境北至红螺山,甚至更北。因此也可推测宋辽时期顺州的“怀柔县”北境也应至红螺山以北。但都是东以雁栖河为界,东部属檀州、密云。
据此可见,明洪武十三年设置的“怀柔县”,基本是以辽金时期的顺州“怀柔县”、“温阳县”为基础进行区划的。

另外,元萧拜住墓葬以及祭田茔地,既是元代宰相庄成村的原因,也是明初密云中卫设置屯田千户所的基础。同也能解释,为何直到清末,宰相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和七八十口人属于怀柔,而另外数百户则属于密云县中卫里。据此揣测,属于怀柔的这十几户人家,应该是元代的老户,而另外数百户,则是明代密云中卫军屯户在清初“军转民”时,转属于密云县中卫里的民户。



以上所述,多是推测而不是推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怀柔宰相庄 萧丞相墓主·萧拜住家族事迹再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