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的“故、显、先、考、妣”,分别指的是什么?看完长知识了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前言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人的眼中,生老病死是了不得的人生大事。
生,意味着血脉的延续,死,意味着生命的落幕。
死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人会举办一场肃穆的仪式,告别逝去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无可替代,人们会为纪念逝者而制作墓碑,墓碑上面或多或少记载着逝者的一生。
中国人的墓碑上时常出现“故、显、先、考、妣”等字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最早的国丧中国人墓碑上的“故”意味着人已经去世了,而“先”则意味着父母一方仍然健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多年的“宗法制”,对礼仪非常看重。
正因如此,“考”和“妣”也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丧息息相关。
这是一段明确记在《尚书·舜典》中的故事,书上记载“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是华夏的文明开端之一,上古时期,这里曾经诞生过三个伟大的部落首领——尧、舜、禹。
《尚书》是儒家“五经”中的核心典籍,上面记载着古代的贤明君主、臣子发布的文告、告诫与谈话,是帝王臣子必须阅读的重点书籍。
在记载尧舜的篇目中,讲述在舜帝辅佐尧帝处理政务的第二十八年,尧帝逝世,他的臣民们悲痛万分,就像失去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
这便是“如丧考批”的由来,而“考”指代着父亲,“妣”指代着母亲,失去尧帝就像失去父母一样悲痛,这也侧面表示尧帝的贤明,臣子的爱戴。
在尧帝离世之后,臣民的哀悼整整持续了三年,那个时候,“八音”指代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这也意味着在此期间,国家内停止了一切音乐和娱乐活动。
尧帝的子民们用这样虔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纪念着这位已逝的君主,这也是史书上记载过的最早的国丧。
此次国丧的规格为后世的国丧礼仪立下规制,皇帝驾崩后的“国丧期间”,民间禁止一切婚假宴乐活动。
除了国丧礼仪之外,这个故事也让“哀悼三年”的历史故事演变为后来的为父母守孝,丁忧三年的传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忠”与“孝”的统一。
“濮议”之争中国古代对人的“孝道”颇为看重,甚至有时将“孝顺父母”与“忠诚国家”放在一个水平线上。那么作为儿子,如果遇上“你的父亲不是你的父亲”这个难题,该怎么办?
这件事情发生在北宋年间,宋仁宗赵祯年近三十都还没有皇子,古时皇家将子嗣看的非常重,人有旦夕祸福,尽管赵祯仍是青壮年岁,文武百官还是担心皇帝百年之后后继无人。
在文武百官的连番上书中,赵祯不得已做出让步,他开始在皇家宗室之中选定继承人多番犹疑思考,他选择了宗室大臣赵允让的孩子——赵宗实。
宋仁宗并不是真的无法生育,在将赵宗实接到宫中几年后,宋仁宗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他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最兴来”,表达着自己对孩子的喜爱。
可惜的是,这位承载着宋仁宗希冀的孩子并没有熬过第三年的春天,庆历元年,最兴来在宫中病逝。
宋仁宗的一生有过三个儿子,他们都早早夭折了,命运的拨弄让仁宗不得不开始考虑大宋的百年国祚该交付何人。
被选中又被放回的赵宗实再次回到了仁宗的视野,嘉祐七年,膝下无子的宋仁宗降下御旨——赐名“曙”,赵宗实再次成为大宋的太子。
在确认继承人的第二年,掌握宋朝四十二年的宋仁宗赵祯在宫中离世,太子赵曙继位,他便是宋英宗。
英宗即位,需要向生父尊礼,赵曙的亲生父亲是濮王赵允让,他召集群臣讨论生父赵允让的典礼。
彼时,朝中分为了两派,一方以范纯仁、司马光为主的言官要求赵曙称赵允让为“皇伯”,而韩琦、欧阳修一派则主张称赵允让为“皇考”。
两个派系在朝堂上争论数月,吵得是剑拔弩张、不相上下,最终,赵曙力排众议,接连罢免了一批言官,为自己的生父求得了“皇考”称谓。
这场“濮议之争”清楚的展示了“考”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关系着血脉继承。
参考文献:1.《尚书》
2.《宋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