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臣之妻到寺庙尼姑,从尼姑到太后,为何死于情夫之手?
西夏景宗李元昊在位的第十年(1047 年),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外的戒坛寺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尼姑 —— 她穿着素色僧衣,却难掩周身贵气,手里攥着一串菩提子,眼神里藏着与寺庙氛围格格不入的锐利。她就是没藏氏,前西夏重臣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出身党项大族没藏氏,家族与西夏皇室世代联姻,她嫁给野利遇乞后,本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野利遇乞是李元昊麾下名将,统领西夏精锐 “山界之兵”,曾多次击败宋军,深得李元昊信任。可李元昊晚年多疑残暴,又宠信汉人谋士张元,在张元的挑拨下,竟怀疑野利遇乞谋反。《宋史・夏国传》记载,李元昊 “使人诬遇乞谋反,杀之”,一夜之间,显赫的野利家族倒台,男丁被诛杀,女眷要么被没入宫中为奴,要么被遣散。
没藏氏深知李元昊的狠辣,若留在京城,迟早会被牵连。她连夜带着贴身侍女逃出,躲进了城郊的戒坛寺,削发为尼,化名 “没藏大师”。她知道,寺庙是乱世中最安全的避风港 —— 李元昊虽残暴,却敬畏佛教,不会轻易搜查寺庙;而 “尼姑” 的身份,也能让她暂时摆脱 “罪臣之妻” 的标签。
在寺庙的日子里,没藏氏没有真的清心寡欲。她每天除了诵经,就是偷偷观察京城动向,还让侍女打听野利家族残余势力的消息。她明白,只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才能在乱世中活下去。《西夏书事》记载她 “虽为尼,常遣人探听朝事”,可见她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隐于佛门,而是在等待翻盘的机会。
没藏氏的机会,来得比她预想中更快。李元昊杀了野利遇乞后,很快就后悔了 —— 野利家族是党项大族,杀了野利遇乞,不仅让军中党项将领寒心,还少了一个能对抗宋军的名将。为了弥补,他开始寻找野利家族的幸存者,想通过安抚来挽回人心。
有人向李元昊禀报,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在戒坛寺为尼。李元昊本想将她接回宫中安抚,可当他亲自去戒坛寺见没藏氏时,却被她的模样吸引了。此时的没藏氏,虽穿着僧衣,却比宫中那些浓妆艳抹的妃嫔多了几分清冷气质;她谈吐不凡,既能聊佛教典籍,又能说些军中趣闻(这些都是野利遇乞生前教她的),让厌倦了后宫争斗的李元昊眼前一亮。
《西夏书事》用 “妖冶好佚,常衣锦绮,乘马张盖,从骑数百” 形容没藏氏,可见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贤妻”,反而懂得用自身魅力吸引李元昊。她没有像其他女子那样对李元昊卑躬屈膝,反而偶尔会对他提些 “建议”—— 比如劝他 “善待党项旧部,稳固军心”,这些话恰好说到了李元昊的心坎里。
很快,李元昊就不顾 “尼姑” 身份的忌讳,将没藏氏接出寺庙,纳入后宫,封为 “没藏夫人”。为了掩人耳目,他还特意在兴庆府郊外修建了一座 “承天寺”,让没藏氏以 “主持” 的名义居住,实则两人经常在此私会。没藏氏深知 “母凭子贵” 的道理,她用尽心思讨好李元昊,很快就怀上了身孕。
1047 年年底,没藏氏在承天寺生下一个男孩,李元昊大喜过望 —— 他此前的几个儿子,要么早夭,要么因谋反被诛杀,这个孩子的出生,让他看到了皇位传承的希望。他给孩子取名 “李谅祚”,还特意让人在承天寺旁修建宫殿,让没藏氏和孩子居住,赏赐无数。《宋史・夏国传》记载,李谅祚出生后,李元昊 “甚爱之,常抱于膝上”,可见对这个儿子的重视。
没藏氏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虽然没有正式封号,却成了李元昊最宠爱的女人。她不再是那个躲在寺庙里的罪臣之妻,而是能影响李元昊决策的宠妃 —— 党项贵族见她得宠,纷纷向她示好;朝中大臣也不敢再轻视没藏家族,没藏氏的哥哥没藏讹庞还被李元昊提拔为宰相,没藏家族借此重新崛起。
没藏氏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李元昊晚年愈发残暴,不仅沉迷酒色,还做出了荒唐事 —— 他见太子李宁林格的妻子没移氏貌美,竟强行将其纳为妃嫔,还废掉了李宁林格的太子之位。李宁林格又羞又怒,决定刺杀李元昊。
1048 年正月十五,李宁林格趁李元昊醉酒,闯入宫中,用刀削掉了李元昊的鼻子。李元昊身受重伤,没过几天就死了。临死前,他想立李谅祚为太子,可李谅祚当时才 1 岁,根本无法理政。朝中顿时陷入混乱:有人支持李宁林格复位,有人想立其他王子,还有人想趁机夺权。
就在这危急时刻,没藏氏和哥哥没藏讹庞站了出来。没藏讹庞手握兵权,他先以 “弑父” 罪名诛杀了李宁林格及其党羽,然后对外宣称 “先帝遗诏,立皇子谅祚为帝”;没藏氏则抱着李谅祚坐在朝堂上,对着文武百官哭诉:“先帝惨死,皇子年幼,若有人敢作乱,就是与西夏为敌!” 她的眼泪和李谅祚的哭声,唤起了党项贵族对皇室的同情,也让没藏讹庞的 “辅政” 变得名正言顺。
就这样,1 岁的李谅祚继位,是为西夏毅宗,没藏氏被尊为 “皇太后”,垂帘听政,成为西夏实际的掌权者。《西夏书事》记载,没藏氏临朝后,“国事皆决于没藏氏与其兄讹庞”,她终于从一个依附帝王的宠妃,变成了掌控国家命运的太后。
成为太后的没藏氏,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手腕。她知道党项贵族对汉人不满,就停止了李元昊晚年的 “汉化改革”,恢复党项传统习俗,赢得贵族支持;她又深知宋军对西夏的威胁,就派使者去宋朝议和,签订 “庆历和议” 后的补充协议,让西夏与宋朝维持了数年的和平。在她的治理下,西夏度过了李元昊死后的动荡期,国力逐渐恢复。
但没藏氏也有自己的 “软肋”—— 她不甘于寂寞,掌权后开始豢养情夫。其中最受宠的是两个男人:一个是侍卫李守贵,另一个是贵族出身的保吃多已。没藏氏对这两个情夫十分纵容,不仅给他们封官加爵,还让他们参与朝政,这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没藏氏的两个情夫,李守贵和保吃多已,都想独占她的宠爱,也想通过她获得更多权力,两人明争暗斗不断。李守贵出身低微,靠着没藏氏的提拔才当上侍卫首领,他觉得自己对没藏氏 “忠心耿耿”,理应得到更多;保吃多已出身贵族,看不起李守贵,觉得自己才配得上太后。
1056 年十月,没藏氏带着保吃多已去贺兰山打猎。李守贵得知后,认为没藏氏 “只宠保吃多已,忘了自己的功劳”,怒火中烧,决定报复。他偷偷带领心腹,在没藏氏打猎返回的路上设伏。当没藏氏的车队经过时,李守贵等人突然冲出,杀死了保吃多已和随行侍卫,最后一刀刺中了没藏氏的心脏。这位年仅 30 岁左右的西夏太后,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情夫手中。
《宋史・夏国传》记载:“没藏氏为其幸臣李守贵所杀”,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她的悲剧。没藏氏死后,没藏讹庞迅速控制局面,诛杀了李守贵及其党羽,还把没藏氏的死归咎于 “李守贵谋反”,掩盖了宫廷丑闻。而年幼的李谅祚,虽然名义上是皇帝,却成了没藏讹庞的傀儡,直到多年后才夺回权力。
没藏氏的一生,就像一场短暂却激烈的烟火:她从罪臣之妻逃入佛门,凭借智慧和魅力成为帝王宠妃,又在宫廷喋血中扶持幼子登位,成为权倾朝野的太后,最终却因情欲和权欲的纠葛,死在情夫刀下。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贤后”,却在西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若没有她,李元昊死后的西夏可能陷入更大的混乱;若没有她,李谅祚也未必能顺利继位,西夏的历史或许会改写。
在传统史观中,没藏氏常被描绘成 “妖后”“祸水”,比如《西夏书事》批评她 “恣行不义,卒及于祸”,认为她的死是 “咎由自取”。但从西夏历史的角度看,没藏氏其实是一位有能力的政治女性 —— 她在乱世中保全自己,扶持幼子稳定政权,与宋朝议和维持和平,这些都对西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她的悲剧,更多是源于西夏宫廷的残酷斗争和她自身无法掌控的情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