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元勋?3 个血淋淋的原因,藏着明朝开国的无奈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春,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带着一队缇骑,闯入凉国公蓝玉的府邸。这位曾北破蒙古、生擒元主的开国大将,还没来得及穿上铠甲,就被按在地上。3 天后,“蓝玉案” 定谳,蓝玉被剥皮实草,株连蔓引,一万五千余人被杀 —— 这是朱元璋杀开国元勋的 “最后一笔”,至此,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 34 位功臣,仅剩下 4 人善终。几百年来,人们提起这件事,总说 “朱元璋天生残暴,鸟尽弓藏”。可很少有人想过:如果只是残暴,他何必等称帝 17 年后才动手?为什么先杀胡惟庸这样的文臣,再杀蓝玉这样的武将?那些被诛杀的功臣,真的全是 “无辜者” 吗?
事实上,朱元璋杀开国元勋,从来不是 “一时兴起”,而是明初政治格局下的 “必然选择”—— 从废除丞相制的制度革命,到太子早逝后的权力交接,再到开国功臣的贪腐骄横,每一个原因都浸着血与泪。今天我们就结合明初四大案,拆解朱元璋挥刀的 3 个深层动因,那些藏在 “残暴” 背后的政治考量,比 “鸟尽弓藏” 更复杂。
先破误区:3 个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认知陷阱,90% 的人都被 “残暴” 标签骗了
在讲原因前,必须先撕掉贴在朱元璋身上的 “单纯残暴” 标签 —— 很多人只看到杀戮,却忽略了背后的时代背景与政治逻辑:
1. 误区:朱元璋 “天生嗜杀”,刚称帝就想杀功臣?错!前 10 年他曾极力 “保功臣”
最常见的错误是 “时间线混乱”,觉得朱元璋一登基就开始杀功臣。但事实上,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称帝后,前 10 年非但没杀功臣,反而极力安抚:
封 34 位功臣为公侯伯,赐 “免死铁券”(虽然后来成了 “催命符”,但当时是真心安抚);让李善长、徐达分别担任左丞相、右丞相,委以重任;甚至把女儿嫁给功臣之子(比如徐达之子徐辉祖娶了燕王朱棣的姐姐),用联姻巩固关系。真正开始大规模杀功臣,是从洪武十三年(1380 年)胡惟庸案开始的 —— 这一年,距离朱元璋称帝已过去 12 年,导火索是胡惟庸擅权,而非 “天生嗜杀”。《明史》记载,洪武十年前,朱元璋还曾对大臣说 “吾取天下,诸将有功者,吾皆厚待之,欲共保富贵”,可见他最初的想法是 “共保富贵”,而非 “赶尽杀绝”。
2. 误区:功臣都是 “无辜受害者”,全被朱元璋冤枉?错!半数功臣确有 “取死之道”
有人觉得 “功臣们出生入死,却被无故诛杀”,但翻阅《明史・功臣传》就会发现,很多开国元勋在洪武中后期,确实犯了 “死罪”:
蓝玉:抢占民田、鞭打御史、私纳元主妃子,甚至在皇帝面前 “言语傲慢,无人臣礼”;李善长:明知胡惟庸谋反却不举报,还收受胡惟庸贿赂的黄金 200 两;周德兴:在家乡强占民女,纵容家丁作恶,地方官不敢管。这些行为放在任何朝代,都是 “重罪”,只是朱元璋的处理方式更极端 —— 株连范围广。但不能因此说 “功臣全是无辜的”,就像蓝玉的骄横,已经威胁到皇权,即使换个皇帝,也会对他动手,只是手段不同。
3. 误区:杀功臣只是 “为了集权”,没考虑后代?错!太子早逝才是 “加速杀戮” 的关键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事件: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太子朱标去世。在此之前,朱元璋杀功臣还 “留有余地”(比如只杀首恶,株连范围小);但朱标一死,他立 15 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杀戮立刻升级 —— 蓝玉案就是在朱标去世后 1 年发生的,株连 1.5 万人,几乎杀光了明朝的武将集团。
朱元璋自己也说过:“朕诛功臣,非为己也,为子孙计。” 朱标性格仁厚,能镇住功臣;但朱允炆年幼懦弱,朱元璋怕自己死后,功臣谋反,才急着 “为孙除患”。这不是 “单纯集权”,而是 “权力交接的焦虑”,虽然手段残酷,但有现实考量。
核心解析:朱元璋杀开国元勋的 3 个深层原因,每一个都藏着明朝开国的政治博弈
朱元璋杀功臣,是 “制度需求 + 权力交接 + 秩序重建” 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原因都对应着具体的历史事件,不是单一的 “残暴” 能解释的:
1. 原因一:制度重构 —— 废除丞相制,必须铲除 “官僚集团阻力”(胡惟庸案是导火索)
明朝建立初期,沿用元朝的 “中书省制度”,设丞相统管百官。但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对 “权臣擅权” 有天然的警惕 —— 他亲眼见过元朝丞相专权导致的混乱,不想自己的江山重蹈覆辙。而胡惟庸的出现,正好成了他 “废除丞相制” 的导火索。
关键事件:胡惟庸案(1380 年)
胡惟庸从洪武六年开始任丞相,掌权后变得极度专权:
百官奏事,他先看,对自己不利的就扣下不奏;擅自提拔亲信,罢免异己,朝中形成 “胡党”;甚至瞒着朱元璋,调动军队平定占城(今越南南部)的叛乱。这些行为,正好撞在朱元璋 “反专权” 的枪口上。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 “谋不轨” 的罪名诛杀胡惟庸,随后借机宣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将权力分归六部,直接由皇帝掌控。
但 “废除丞相制” 不是小事,朝中支持丞相制的官僚不在少数,比如李善长(前丞相)就曾为胡惟庸说话。朱元璋为了彻底清除阻力,将胡惟庸案的株连范围扩大,前后杀了 3 万余人,包括李善长这样的 “开国第一功臣”。
本质:这不是 “杀功臣”,而是 “制度革命”—— 朱元璋要打破 “丞相专权” 的传统,建立 “皇帝直接掌控权力” 的新制度,而旧制度的维护者(以胡惟庸、李善长为代表的功臣集团),自然成了 “革命对象”。
2. 原因二:权力交接 —— 太子早逝,皇太孙年幼,必须 “为后代扫清威胁”(蓝玉案是核心)
如果说胡惟庸案是 “针对文臣集团”,那蓝玉案就是 “针对武将集团”,而这一切的直接原因,是太子朱标的去世。
背景:朱标的 “镇局能力” 与蓝玉的 “骄横隐患”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从小跟着宋濂等儒臣学习,性格仁厚但不懦弱,而且在军中威望很高 —— 蓝玉是朱标的 “铁杆支持者”(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对朱标服服帖帖。朱元璋原本计划,自己死后,由朱标继位,蓝玉等武将辅佐,既能稳定边疆,又能制衡文臣。
但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突然病逝,朱元璋立 15 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根本镇不住蓝玉这样的骄兵悍将 —— 蓝玉曾公开说 “吾不堪太师耶”,不满自己的官职;还在军中擅自提拔亲信,军队成了 “蓝家军”。朱元璋知道,自己活着,蓝玉不敢反;但自己一死,朱允炆肯定控制不住他。
关键事件:蓝玉案(1393 年)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 “谋反” 罪名诛杀蓝玉,这次杀戮比胡惟庸案更狠:
不仅杀了蓝玉一家,还株连了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等 1 公 13 侯 2 伯,几乎杀光了明朝的开国武将;甚至连与蓝玉有过交集的士兵、官员,都被牵连,前后杀了 1.5 万人;朱元璋还亲自写《逆臣录》,公布蓝玉的 “罪状”,警示百官。本质:这是 “为幼主铺路”—— 朱元璋知道,武将集团是 “双刃剑”,能保边疆,也能谋反。为了让朱允炆顺利继位,他不得不 “先下手为强”,用最极端的方式,铲除掉所有可能威胁皇权的武将。
3. 原因三:秩序重建 —— 开国功臣贪腐骄横,必须 “用重典整顿统治基础”(空印案、郭桓案是辅助)
除了制度和权力交接,朱元璋杀功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开国元勋们在洪武中后期,变得贪腐、骄横,严重破坏了明朝的统治秩序。
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对 “官员欺压百姓” 深恶痛绝。他登基后,曾多次告诫功臣 “要守规矩,不要贪腐”,但很多功臣根本不听:
李善长:在家乡强占民田数千亩,还包庇亲戚欺压百姓;郭桓:担任户部侍郎时,勾结地方官员,贪污官粮 2400 万石(相当于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周德兴、陆仲亨等功臣:要么私设刑堂,要么贩卖私盐,把明朝的法律当 “摆设”。为了整顿秩序,朱元璋发起了 “空印案”(1376 年)和 “郭桓案”(1385 年):
空印案:官员用 “空白文书” 作弊,朱元璋杀了数百名地方官员;郭桓案:严惩贪污,株连了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等高官,前后杀了数万人。这些案件虽然不全是 “杀功臣”,但很多功臣牵涉其中,朱元璋借机 “杀鸡儆猴”,告诉所有官员:“不管你是不是开国功臣,只要违法,就必须死。”
本质:这是 “用重典治乱世”—— 明朝刚建立,社会秩序混乱,功臣的贪腐骄横会动摇统治基础。朱元璋用 “极端杀戮”,快速建立起 “法律权威”,虽然手段残酷,但确实遏制了贪腐,稳定了社会。
冷知识揭秘:3 个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 “反常识” 真相,藏着历史的细节
1. 朱元璋曾给功臣发 “免死铁券”,但 “免死” 有前提
很多人觉得 “免死铁券是骗局”,但其实铁券上写着 “谋逆不宥”(谋反罪不赦免),其他罪名可以免死。比如徐达、常遇春等人,因为没犯 “谋逆罪”,虽然也被朱元璋敲打,但得以善终;而胡惟庸、蓝玉因为被定了 “谋逆罪”,铁券自然没用。朱元璋不是 “故意骗功臣”,而是把 “免死” 的条件说清楚了,只是功臣们后来忘了 “谋逆不宥” 这一条。
2. 不是所有功臣都被杀死,4 位功臣善终,原因很简单
34 位开国功臣中,有 4 人善终:徐达、常遇春(早逝)、汤和、沐英。他们能善终,原因很明确:
徐达:谨小慎微,从不专权,朱元璋曾试探他,把他的府邸赐名 “大功坊”,他却坚决推辞;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请求退休,朱元璋很高兴,给他建了豪宅,让他安度晚年;沐英:镇守云南,远离政治中心,而且对朱标忠心耿耿,朱元璋放心他。这说明,朱元璋杀的是 “有威胁的功臣”,不是 “所有功臣”—— 只要不专权、不贪腐、不威胁皇权,他还是愿意留一条活路的。
3. 朱元璋杀功臣,反而让明朝 “埋下祸根”
朱元璋杀光了武将集团,导致 “靖难之役” 时,朱允炆没将可用 —— 朝廷派出去的将领,要么是草包,要么是朱元璋故意留下的 “庸才”,根本打不过朱棣的军队。最后朱棣夺权成功,朱允炆失踪,朱元璋 “为孙除患” 的计划,反而 “帮了朱棣的忙”。这是朱元璋没想到的 “历史玩笑”。
结语:朱元璋的 “杀戮”,是开国皇帝的 “两难困境”
朱元璋杀开国元勋,从来不是 “单纯的残暴”,而是一个开国皇帝在 “制度变革、权力交接、秩序重建” 中的 “无奈选择”—— 他想建立一个 “没有权臣、没有贪腐、皇权稳固” 的江山,却用了最极端的方式;他想为后代扫清障碍,却没想到反而埋下了新的隐患。
从贫苦农民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 “不安全感”—— 他怕权臣专权,怕功臣谋反,怕百姓受苦。这种不安全感,让他选择了 “用杀戮来解决问题”,虽然手段残酷,但背后藏着对江山的执念。
下次再提起朱元璋杀功臣,别只说 “残暴”,不妨想想:如果是你,面对一群骄横的功臣、一个年幼的继承人、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你会怎么做?历史没有 “如果”,但我们能从朱元璋的选择里,看到权力的复杂,看到人性的无奈。你觉得朱元璋杀功臣,是 “必要之举” 还是 “过度杀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