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唐介之 怼外戚 怼宰相 怼皇帝 巧舌如枪
唐介,字子方,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人。唐介原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先祖曾在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做官,居钱塘,后祖父自钱塘徙家江陵,遂为江陵人。唐介小时候,他的父亲唐拱漳州任上去世。州人知唐家贫困,集资相助,唐介真诚感谢但予以婉拒。
孤忠自许众不与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唐介应试,中进士。朝廷授为武陵尉,又调平江县令。
当时,县内一李姓富豪,为人悭吝,被县吏勒索,并诬其杀人祭鬼,岳州太守捕其全家。李姓在重刑之下坚持不招。唐介上任,重新审理,认为证据不足。太守恼怒,请朝廷遣御史移地审讯,结论与唐个一致,大宋的责任追究制度,自宋太宗时已经完善缜密,对失职官员处罚严苛,太守及以下官员被定罪。
唐介再调莫州,任职任丘(今河北省任丘市)县县令。境西湖水连年泛滥,危害民田。宦官杨怀敏主张划出十一村蓄水。唐介却筑堤防泛,水患遂平。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令高价出售库藏绢绸。唐介“留牒不下”,拒不执行,并向安抚司上报,使崔峄收回成命。
明道年间(公元1032年),宋仁宗朝,唐介入朝任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后宫启圣院造龙凤车,装饰奇珠宝玉。唐介严谏:“此太宗神御所在,不可喧渎;后宫奇靡之器,不宜过制。”仁宗闻后,下令毁掉龙凤车。
独立敢言人所难
仁宗有一位宠妃,名为张贵妃,之后被追封温成皇后,
张贵妃的伯父是张尧佐,张尧佐是进士出身,也在朝廷任职,但官职不高。张贵妃受宠,便想利用自己的身份,帮伯父升职,光耀门楣。
仁宗爱屋及乌,但忌惮言官,所以张尧佐提拔得比较慢,直至提升到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终于出了问题。
首先出头的就是包拯和吴奎,仁宗在一天内加封四使,着实有点过分,言官的反对也属正常。
包拯在仁宗面前滔滔不绝,将道理分析得明明白白,由于当时宋仁宗离得比较近,加之包拯太过激动,唾沫星子喷了仁宗一脸。
仁宗开始非常愤怒:“除拟本出中书”、“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粗官,何用争?”这是中书提出的任命,符合程序; 大宋重文轻武,节度使是粗鄙的武职衔职, 有什么关系呢!
这时,唐介出场了,他的发言总是出其不意:“太祖、太宗也曾做过节度使,这个职位恐怕不是粗职吧!”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前可是做过节度使的,宋太宗赵光义也做过节度使,不是都当上皇帝了吗。
唐介应该感谢大宋的开明,倘若他在除宋朝外的任何一个王朝,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处死;或放换一个王朝,唐介也不会开口。
在言官们的坚持下,宋仁宗就这么妥协了,给张尧佐加官的事暂时告一段落,仁宗心里恨。
但是,唐介还不算完!
唐介再次进谏三件事:张尧佐事件,请求将宰相文彦博罢免而任用富弼为相;谏官吴奎与宰相文彦博结党营私,不能坚守谏官职责;文彦博镇守蜀地时利用职权制造成都灯笼锦绣,通过贿赂宦官和张贵妃“以得执政”。这封奏疏“语甚切直”。
仁宗终于忍无可忍,扬言要将唐介流放边地。唐介得知宋仁宗拒绝劝谏,坦然道:“臣激于忠诚与义愤进谏,生死尚且不顾,岂会害怕贬黜?”
次日,仁宗气急败坏,召集重臣传阅唐介的谏书,首先定调:“唐介进谏,出自职守。但是,他竟然攻击‘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朕任用文彦博为宰相,唐介凭什么干预?”
唐介不慌不忙对文彦博道:“文丞相应该自我反省有无此事,在陛下面前不可隐瞒!”
文彦博当廷承认唐介弹劾“数件皆实。”仁宗被被当众打脸“怒益甚”:“滚出去。”将唐介轰出殿外。
并游英俊颜何厚
意料之中,唐介被贬春州(今广东省阳春市),众多大臣送行,梅尧臣、李师中等名士纷纷赠诗,其中李师中的诗最为知名
《送唐介进退韵》
【宋】李师中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意料之外,仁宗息怒。又听到唐介离京时的盛况,仁宗冷静下来,重新阅读唐介的谏书,做出三个决定:将唐介从春州(今广东省阳春市)改置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当时的春州环境恶劣,贬至必死。
仁宗又恐唐介在流放途中病死或出意外,使自己背上“杀直臣名”,特意派宦官带兵沿途武装护送唐介至流放地;罢免文彦博宰相职务;将吴奎“出知密州。
高名千古重于山
唐介以一己之力扳倒三名朝廷大员,“由是直声动天下”,被士大夫尊称为“真御史”,朝野提到他时一概尊称“唐子方(唐介字)而不敢名。”
数月后,仁宗下令,改任唐介职务为郴州税、通判潭州、知复州(湖北省仙桃市),一路升职,直至恢复殿中侍御史职。仁宗派出使者赐告,唐介入京诣谢,仁宗勉励:“卿迁谪以来,未尝以私书至京师,可谓不易所守矣。”唐介顿首拜谢:“臣既任言责,言这不行将固争,争之重以累陛下,愿得解职。”
唐介承认态度有问题,但做得不错。唐介此后多为外放官,远离京师。
至和年间(公元1055年),提升为谏院长官。
唐介依然坚持本色“希望皇帝与大臣多交流”“宫禁发出的恩泽应由中书任命”“赏赐太多太滥太浪费”“中使外出,扰民太甚”等等,仁宗全部接受。
天为吾君扶社稷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召唐介回朝廷,任为三司使,掌管盐铁、户部、度支,统筹国家财政。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唐介被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宰执政府。
神宗皇帝雄心勃勃,迫切需要改革。神宗欲用王安石为相,唐介极力反对。
唐介对神宗道:“王安石不堪大任。”
神宗问道:“是哪方面不行呢,才华?学问?还是能力?”
唐介答道:“都不是,是他性格有问题。他这个人,虽喜读书,却又爱钻牛角尖,志向远大,却又不切实际,他只是一门心思想要改变祖宗家法,要是让他当宰相,非把天下搞乱不可。”
然而,神宗的思路与王安石不谋而合,十分信任王安石。在宰相们请示决策的时候,神宗也总是要先听王安石的。这让唐介受不了,于是他便向神宗说道:“既然翰林院可以取代中书省,那就让王安石住持朝中工作好了,我辞职!”
但神宗听完唐介的话后,却表现的未置可否,于是,很快,唐介和王安石势同水火。
去国一身轻似叶
同年,王安石拜相。
一次,唐介质问王安石:“你的主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
王安石听罢,淡淡回了一句:“因为你们结党营私!”
自己仗义执言,却被王安石指责为朋党,唐介年事已高,一时急火攻心,背上长出痈疮,不久,病情恶化,去世。
王安石在任参知政事时,当时中书省副宰相有五人:老气横秋曾公亮,称病不朝富弼,不幸逝世唐介,叫苦连天赵抃,只有王安石,生气勃勃、谋划改革。当时的人们戏称此五大佬为“生老病死苦”。
唐介去世,神宗悲痛不已,亲自前往吊唁,看到唐介的遗像,认为画得不像,与是赠送藏在宫中的唐介画像,上面还有仁宗皇帝的亲笔题字。可见,这位三朝元老,在朝廷中的份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