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1 16:05

辽代太子耶律倍:让皇位、投后唐,一代贤才为何客死他乡?

草原上的 “汉学太子”:阿保机最看重的继承人辽神册元年(916 年),耶律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辽)。登基大典上,他牵着 18 岁儿子耶律倍的手,对众部落首领说:“此吾长子,聪敏好学,可承大统。” 当场册立耶律倍为皇太子 —— 这是契丹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册立的皇太子,也是阿保机心中最理想的继承人。
耶律倍能得父亲如此看重,绝非只因 “长子” 身份。《辽史・耶律倍传》记载,他 “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焫之术,工辽、汉文章,尝译《阴符经》”,是个典型的 “文武全才”。更难得的是,他还懂汉文化,不仅能熟读《论语》《春秋》,还擅长画画,后来北宋《宣和画谱》里,还收录了他的《骑射图》《猎雪图》,评价其 “笔法劲健,得草原风骨”。
阿保机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每次征战都带着他。天赞三年(924 年),阿保机西征吐谷浑、党项,让耶律倍留守京城,处理朝政;天显元年(926 年),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又让耶律倍担任 “东丹王”,统治原渤海国领土,还赐给他 “人皇王” 的称号 —— 要知道阿保机自称 “天皇帝”,妻子述律平称 “地皇后”,耶律倍的 “人皇王”,恰是 “天地人” 三才之一,地位可见一斑。
耶律倍治理东丹国时,也展现出过人的治国能力。他仿照中原制度,在渤海国旧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建立官署,推行 “减税轻赋” 政策,还派人去中原采购书籍,建藏书楼 “望海堂”,据说藏书达万卷之多。《辽史》记载,当时东丹国 “民安其业,商旅流通”,连中原的后唐都有人偷偷跑去做生意,说 “人皇王治下,比中原还安稳”。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风光背后,早已埋下悲剧的种子 —— 他的母亲述律平,更偏爱二弟耶律德光。述律平是草原上的 “铁腕皇后”,觉得耶律倍 “太汉化”,不像契丹人,而耶律德光骁勇善战,更符合她心中 “草原君主” 的形象。阿保机在世时,述律平还不敢表露,可当天显元年(926 年)阿保机在回师途中突然去世,权力的天平,瞬间向耶律德光倾斜。

被迫让贤:太子的无奈与隐忍阿保机去世的消息传到东丹国时,耶律倍正在处理政务。他连夜骑马赶回临潢府,却看到母亲述律平早已控制了京城局势,连朝中大臣都换成了支持耶律德光的人。
按照契丹 “忽里台大会” 的传统,皇位继承人需要由部落首领和大臣共同推举。可述律平根本不按规矩来,她先以 “殉葬” 为名,杀了一批支持耶律倍的大臣,又对剩下的人说:“两个儿子都是我生的,我都喜欢,你们选谁当皇帝,就站到谁身边。” 大臣们早就被她的狠辣吓住,纷纷站到耶律德光身边。
耶律倍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清楚 —— 母亲已经铁了心要让二弟继位,自己若坚持争位,只会引发契丹内乱。《辽史・耶律倍传》记载,他主动对大臣们说:“大契丹乃草原之国,当以武立国。德光勇略过人,更能承先帝遗志,我愿让位于他。” 说完,还当场写下 “让国表”,请述律平转交给耶律德光。
这场 “让贤”,看似体面,实则满是无奈。耶律倍回到东丹国后,很快发现二弟对自己的猜忌 —— 耶律德光不仅派人监视他的动向,还把东丹国的精锐部队调走,甚至把都城从忽汗城迁到东平郡(今辽宁辽阳),美其名曰 “便于管理”,实则是把耶律倍软禁起来。
耶律倍心里憋屈,却不敢表露。他在东平郡的王府里建了座藏书楼,每天躲在楼里读书、画画,偶尔写几首诗抒发心情。流传下来的《海上诗》里,有一句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 ——“小山” 是耶律德光,“大山” 是他这个本该继位的太子,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权力被夺走。
更让他寒心的是母亲的态度。有次耶律倍派人给述律平送礼物,述律平却对使者说:“告诉人皇王,好好在东平待着,别想着回临潢府。” 耶律倍知道,自己在契丹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他开始偷偷联系中原的后唐 —— 那个由李嗣源建立的政权,或许能成为他的 “避难所”。

投唐之路:从 “人皇王” 到异国客后唐明宗李嗣源早就听说过耶律倍的名声,也知道他在契丹的处境。天显五年(930 年),李嗣源特意派使者渡海,给耶律倍送了一封密信,邀请他来后唐,承诺 “待以王公之礼,共享太平”。
耶律倍收到信后,没有立刻答应 —— 他毕竟是契丹的 “人皇王”,投奔敌国,需要莫大的勇气。可当他看到耶律德光又把自己的儿子耶律阮(后来的辽世宗)召到临潢府当 “人质”,彻底心死了。
这年十一月,耶律倍在东平郡海边设宴,假意给手下人送行。酒过三巡,他突然拿出一把匕首,割下自己的头发,对众人说:“我在契丹已无立足之地,今往唐国,与诸君永别!” 说完,带着妻子萧氏和几个亲信,登上后唐使者的船,渡海而去。《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他临走前,还在海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字字都是血泪。
耶律倍到达后唐后,李嗣源果然很重视他,不仅赐他姓 “李”,改名 “李赞华”,还封他为 “怀化军节度使”,让他住在洛阳的王府里。可耶律倍心里清楚,自己不过是后唐 “拉拢契丹” 的棋子 —— 李嗣源表面上对他好,暗地里却派人监视他,连他出门都要有人跟着。
在洛阳的日子,耶律倍过得很压抑。他不喜欢后唐官场的虚伪,也听不懂中原的方言,每天只能靠读书、画画打发时间。他画的《骑射图》,里面积蓄的草原风情,其实是他对故乡的思念;他翻译的《阴符经》,字里行间都是对 “权力斗争” 的感慨。有次李嗣源问他:“你觉得我大唐和契丹比,哪个好?” 耶律倍低头回答:“大唐乃天朝上国,契丹乃草原部落,无可比也。” 可没人知道,他夜里常常对着北方流泪,想念医巫闾山的藏书楼,想念东丹国的百姓。
更让他痛苦的是,他还得眼睁睁看着契丹和后唐的关系越来越差。耶律德光继位后,多次派兵攻打后唐边境,每次打仗,后唐大臣都会拿耶律倍说事,说 “李赞华是契丹奸细,该杀”。李嗣源虽然没杀他,却也对他越来越冷淡,王府的供给都减了一半。耶律倍知道,自己在洛阳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悲壮落幕:一杯毒酒,魂断洛阳长兴四年(933 年),李嗣源去世,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可没过多久,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就发动兵变,杀了李从厚,自己当了皇帝。耶律倍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 李从珂本就猜忌他,又听说耶律德光要派兵来救他,更是把他当成了眼中钉。
清泰三年(936 年),耶律德光果然派兵攻打后唐,还扶持后唐将领石敬瑭当 “儿皇帝”(即后来的后晋高祖)。后唐军队节节败退,李从珂知道自己要完蛋了,却不想让耶律倍 “活着回契丹”。
这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从珂带着全家登上洛阳玄武楼,准备自焚。他派人去请耶律倍,说 “你是契丹人,今唐国将亡,你可与我同焚,也算全了君臣之义”。耶律倍当然不想死,他说:“我乃契丹人皇王,与唐国非君臣,为何要与你同死?” 可李从珂的手下早已把王府围得水泄不通,强行把他带到玄武楼。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记载,李从珂看着耶律倍,冷笑着说:“你当年背叛契丹,投奔我唐国,如今契丹来攻,你若活着回去,必为后患。不如随我一起死,也落个干净!” 说完,让人端来一杯毒酒,逼耶律倍喝下。耶律倍看着毒酒,又望向北方 —— 那里是契丹的方向,是他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他没有反抗,端起毒酒,一饮而尽,年仅 38 岁。
李从珂在耶律倍死后,一把火烧了玄武楼,自己也葬身火海。而耶律倍的尸体,直到石敬瑭进入洛阳后,才被找到。石敬瑭为了讨好耶律德光,把耶律倍的尸体送回契丹。耶律德光虽然和哥哥有过矛盾,却也念及兄弟情分,把他葬在医巫闾山 —— 那是耶律倍当年建藏书楼的地方,也是他生前最爱的地方。
后来,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在契丹贵族的支持下,继位为辽世宗,追尊耶律倍为 “让国皇帝”,还为他修建了 “显陵”。《辽史》记载,辽世宗每次去医巫闾山祭拜,都会在耶律倍的墓前哭着说:“父皇当年让国,皆是为了契丹安宁,儿臣定当不负父皇之志。”
被忽视的 “贤君”,草原与中原的桥梁耶律倍的一生,短暂却充满传奇:他是契丹的第一位皇太子,本该继承皇位,却为了避免内乱主动让贤;他是治理东丹国的 “人皇王”,推行汉化政策,让草原部落学会了农耕与读书;他是投奔后唐的 “异乡客”,虽客死他乡,却成了草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桥梁。
《辽史》对他的评价很高:“让国之美,古今所无。辽之事业,非倍之让,何以臻此?” 意思是耶律倍主动让国的美德,古今少有;契丹能有后来的强盛,若不是耶律倍让贤,根本达不到。可在后世的历史记载里,他却常常被忽视 —— 人们更多记得耶律阿保机的开国之功,记得耶律德光的南征北战,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耶律倍,用自己的无奈与牺牲,换来了契丹的稳定与发展。
耶律倍的价值,还在于他推动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他在东丹国推行的汉化政策,让契丹人学会了中原的农耕技术;他收藏的万卷书籍,成了契丹人了解中原的窗口;他的画作与诗歌,更是草原与中原文化碰撞的结晶。后来辽代的科举制度、官制改革,其实都延续了耶律倍的 “汉化思路”—— 他虽然没能成为契丹的皇帝,却用另一种方式,影响了契丹的历史走向。
如今,在内蒙古医巫闾山的辽显陵遗址,还能看到耶律倍墓的残碑。碑上的文字早已模糊,却仿佛在诉说着这位 “让国皇帝” 的一生:他有过风光,有过无奈,有过思念,最终以悲壮的方式落幕。可正是这样的一生,让他超越了普通的 “皇子”,成了草原与中原之间,一道永远不会消失的文化桥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辽代太子耶律倍:让皇位、投后唐,一代贤才为何客死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