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囚徒到皇帝!李隆基被囚禁八年,却能从大唐30年宗室屠杀中逆袭
从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治,到713年太平公主倒台,大唐这30年,活脱脱就是一场停不下来的噩梦,宗室子弟一批批被杀,皇帝换得跟走马灯似的,皇后、公主攥着权力不肯放,连坐在龙椅上的人,都随时可能被拉下来废黜。这期间,李家子孙要么死、要么贬,几乎没人能逃出权力绞杀的漩涡。
可偏偏有这么个皇子,童年没了母亲,还被关在深宅里整整八年,明明是个靠边站的“边缘人”,最后却硬生生把破碎的大唐拉回了正轨,还开了后来的开元盛世。
他就是李隆基,可让人纳闷的是,那么多身份比他尊贵、处境比他安全的皇子都栽了,为啥偏偏是这个“苦出身”的李隆基,能终结这场乱局?
咱们顺着他的逆袭路,一步步把这事拆透,到底是哪些关键,让他成了那个“收拾残局的人”。
名分破局在唐朝想争皇位,“名分”这东西比啥都重要,就跟家里分家产似的,正妻生的孩子、有正经传承的人,说出来的话才有人肯信。
李隆基刚出生时,这“名分”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爹李旦本就是个有名的“窝囊皇帝”,连自己的皇位都保不住,更别说他只是李旦的第三子。
前面还有嫡长子李承宗(他妈是刑部尚书家的皇后刘氏,根正苗红),按规矩,继承权压根轮不到他。
可武则天的一个举动,悄悄把他的命运给扭了过来,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刚被封为楚王才一年的李隆基,被过继给了大伯父李弘。
别小瞧这步操作,李弘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嫡长子,生前本是太子,英年早逝后被李治追谥为“孝敬皇帝”,连下葬都用了天子礼仪,后来李显复位,又把他迁进太庙,给了“唐义宗”的庙号。
在唐朝人眼里,“追谥皇帝的嗣子”,和普通皇子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这名分的作用,在后来的政治博弈里太关键了。
跟着李隆基干的人会琢磨,咱们辅佐的不是“窝囊皇帝李旦的儿子”,而是“先帝李弘的嗣子”,就算将来有其他太子出来争,咱们这边也有法理依据,不用怕事后被清算。
这就跟现在找工作似的,跟着“有正统资质的老板”,比跟着“没背景的小老板”,心里踏实多了。
等到李旦后来登基,太子之位的争夺,更把这名分的作用体现得明明白白。
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本是法理上的第一顺位,可他拎得清局势,李隆基既有唐隆政变的大功,还有“先帝嗣子”的名分,真要争起来,自己既没功劳又没正统性撑着,根本不是对手。
所以李成器主动哭着请辞,“国家安定的时候该立嫡长子,国家危难的时候该立有功的人,我不能挡着平王(李隆基)的路。”
这番话不仅保住了他自己的命,还让李家没再因为储位流血,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李隆基当年那个“过继”带来的名分优势。
要是没这个名分,就算他有再多本事,恐怕也没人敢真心跟着他干。
力量筑基可光有名分也白搭,还得有“能让人甘心听话的硬实力”。
李隆基这股硬实力,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全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一点点磨出来的。
公元690年,李旦被武则天废了,6岁的李隆基跟着父亲搬进东宫,开始了“坐井观天”的日子,连出门都没自由。
一年后他总算能出阁,可才过了半年,就因为宫中侍从私自拜见李旦,他和兄弟们全被关了禁闭,这一关,就是整整八年。
更残酷的是,他9岁那年(公元693年),母亲窦德妃和李旦的另一位妃子,被人诬告用巫蛊诅咒武则天,入宫拜年时直接被处死。
过年的时候突然没了母亲,看着宗室亲戚一个个被砍头,父亲每天活得战战兢兢,连亲奶奶都像个“冷血掌权者”,而非亲人,李隆基的童年里,全是“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死”的恐惧。
但偏偏是这份恐惧,让他比别人更懂隐忍,也更懂权力的可怕。
直到15岁那年(公元699年),他总算能再次出阁,可这时候的他,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小孩了,见惯了最肮脏的背叛,他知道该怎么在刀尖上走路,看遍了宗室的惨死,他也有了“把黑暗赶走”的动力。
真正让他握住“硬实力”的,是后来的两个官职。
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他先在亲卫府当右卫郎将,成了禁军里的小干部,后来又管皇帝的马匹。
这段时间,他亲眼见证了“神龙政变”,张柬之等人带着禁军杀了张易之兄弟,逼着武则天退位。
这事儿让他彻底看明白了,禁军是能“改朝换代”的关键力量,而政变的逻辑就是“快、准、狠”,一旦慢了,就全完了。
更关键的是公元705年,21岁的李隆基当上了卫尉少卿,官阶虽只是从四品上,手里却攥着“全国军火库的钥匙”,所有运进京城的武器,都得经他登记入库才能保管。
在唐朝,想搞政变没武器就是白搭,之前的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表面上没直接用武库的兵器,可要是士兵手里没铠甲没刀枪,根本成不了气候。
李隆基在这个岗位上待了三年,一边管着军火,一边默默记着,将来真要动手,必须先抓牢武器,还得让禁军相信“跟着我能升官发财”,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卖命。
后来他兼任潞州别驾被调出中央,却没丢了卫尉少卿的职衔,这就相当于手里还攥着“军火库的线索”,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关键伏笔。
政变操盘有了名分打底,又有实力撑着,接下来就该“动手”了。
李隆基这辈子,就靠两次关键政变站稳了脚跟,一次是唐隆政变除掉韦后,另一次是先天政变收拾太平公主,两次都用了“快准狠”的路子,根本没给对手反应的机会。
先看唐隆政变(公元710年),这年六月初二,李显突然去世,传言是韦后和安乐公主要夺权,把他毒杀了(史学界对此有争议,也有人说李显本就有病)。
但不管真相咋样,韦后的动作快得很,秘不发丧,调了五万府兵屯在京城,让韦家子弟掌管禁军,还立了16岁的温王李崇茂当太子,自己临朝摄政,明摆着要学武则天当皇帝。
李隆基看得门儿清,这是最好的机会,再等韦后站稳脚跟,就没机会了。
他没跟父亲李旦说(后来他解释,“事成了功劳归皇室,事败了我自己担着,不能让父亲冒险”),而是悄悄做了两件事,一是拉拢禁军“万骑”的中下层军官。
万骑本是李显复位后升格的部队,军官们大多是之前政变的有功之人,早就把“政变”当成了“升官跳板”。
可韦家子弟掌权后,不仅不给好处,还动不动打骂士兵,大家早憋了一肚子火。
李隆基经常找他们喝酒聊天,慢慢把人心拉到了自己这边。
二是找姑姑太平公主结盟。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历经近20年政治风暴都没倒,既有功劳又有威望。
她一加入,就意味着“李治和武则天仅存的两个子女(李旦、太平公主)都反对韦后”,政变的合法性一下子就拉满了。
六月二十日夜,政变开始了。
二更时分,天上流星散落得像下雪,李隆基的心腹刘幽求说,“这是天意,不能错过!”葛福顺带着人冲进羽林军营,斩了韦氏三个亲信,拿着首级示众。
“韦后毒杀先帝,谋逆社稷!今晚咱们诛杀诸韦,凡是身高过马鞭的都不放过,拥立相王(李旦)安定天下,敢反抗的诛三族!”
禁军本就不满韦氏,一看这阵仗全反了。
葛福顺率左万骑、李仙凫率右万骑攻宫门,约定在连云阁会师后鼓噪为号,而李隆基没亲自冲锋,反而守在玄武门。
他知道,这里是关键防线,得防止其他禁军临阵倒戈,直到听到会师信号,才带着剩下的人杀进宫。
入宫后,韦后慌不择路逃进飞骑营,被一个飞骑士兵斩首邀功,安乐公主和武延秀也被乱兵杀死。
有人提议“赶紧立相王李旦”,李隆基却拦住,“先把宫里和守卫的韦氏党羽全杀干净,斩草得除根!”连拿着李显遗诏来表忠心的上官婉儿。
他也没留情,他心里清楚,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太平公主,上官婉儿这种“两边倒”的人,留着就是隐患。
再看先天政变(公元713年),这时候李隆基已经登基,李旦成了太上皇,可太平公主的势力比之前还大。
七个宰相里有五个是她的人,文武百官大半都依附她,她不仅想在李隆基常吃的“赤箭粉”(治头晕的药)里下毒,还计划让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率羽林军突袭武德殿,把李隆基废了。
李隆基也没等,七月初三,他找来了四弟李隆范、五弟李隆业,还有自幼的亲信李令问、王守义,家奴王毛仲、李守德,再加上宰相郭元振,一共十几个人,带着300多家人,从武德殿出发,直奔乾化门。
第一站就是羽林军营,李隆基亲手斩了常元楷、李慈,对着士兵说“太平谋逆,奉太上皇诰诛杀逆党”。
羽林军当场倒戈,接着入宫,在朝堂上抓了萧至忠、岑羲,全部斩首,窦怀贞逃到城外,走投无路之下自缢,死后还被改姓李,以示羞辱。
李旦听说宫中有变,吓得赶紧登上承天门楼,他想的还是“自保”,站在制高点上,既能保证安全,又能让两边的人都看到“太上皇在这”。
可李隆基早算到了这一步,让郭元振去“保护”他,郭元振上奏,“陛下是奉您的诰命诛杀逆党,没别的事,您放心!”
李旦立马懂了,赶紧说,“好!赶紧平定逆党!”七月初四,李旦下诰,“从今天起,所有政事都由皇帝处分。”
当天就从太极宫搬到百福殿,彻底交出了权力,活成了“李渊第二”,用“体面放权”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了句号。
太平公主逃进山寺躲了三天,最后还是出来了,被李隆基赐死于家。
她的儿子们(除了曾劝过她的薛崇俭)和党羽,一共数十人被处死。
抄家时发现,她的家产堆积如山,珍宝堪比皇宫,土地园林、放贷利息,几年都清不完,这个历经武则天、李显、李旦三朝的“政治活化石”,最终还是成了权力的牺牲品。
博弈终局从公元684年到713年,这30年的血腥乱局,总算在李隆基手里画上了句号。
大唐本来差点走了隋朝的老路,是他把局面拉了回来。
他能成事儿,真不是靠运气,而是精准踩中了这些关键点,八年禁闭里,他没抱怨也没冲动,反而默默观察学习。
韦后、太平公主嚣张的时候,他没硬拼,而是等对方露出破绽再动手,就像打猎,先耐着性子等猎物靠近,再一箭致命。
要是他像其他皇子那样急着出头,恐怕早死在武则天的屠刀下了。
他知道名分重要,就抓住“过继李弘”的机会,知道禁军重要,就深耕万骑中下层,知道武器重要,就攥住卫尉少卿的职权。
没像其他皇子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在“能决定胜负的关键点”上,看似没抓多少东西,却每样都掐住了要害。
两次政变都“斩草除根”,不留下隐患,面对太平公主的威胁,哪怕对方是亲姑姑,也没手软。
但他也没昏头,诛韦后后先稳局势再立李旦,诛太平后让李旦彻底放权,每一步都走得稳,没留下“弑父杀姑”的骂名,这才让朝堂愿意服他。
不过历史总藏着遗憾。
李隆基的童年创伤,既让他有了“驱走黑暗”的动力,也让他对权力极度敏感,容不得半点不如意。
后来他活到78岁,比太宗李世民多活了近30年,要是他只活50岁左右,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可偏偏他长寿,晚年宠信安禄山、杨国忠,把开元盛世的家底败得一干二净。
30年乱局终结时,没人会想到,那个拯救大唐的皇子,将来会亲手给大唐带来更大的灾难。
但不管怎样,在公元713年的那个夏天,李隆基站在权力的顶端,终于让动荡了半辈子的大唐,有了喘息的机会,而这段从边缘皇子到盛世开创者的逆袭路,也成了大唐历史上最传奇的一页。
为啥偏偏是他收拾残局?答案,其实就藏在他每一步的选择里。
pic/25iv23ejyyl.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