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1 11:47

汉武帝为什么非要阉司马迁?看他写李陵那段,真换谁都忍不了

皇帝最怕的,从来不是谁站出来反对,怕的是那种敢为“叛徒”说话的人,司马迁就是栽在这上头:

李陵那年打输了,汉武帝的脸也跟着丢了,公元前99年,汉武帝发了话,要收拾北边匈奴那点老麻烦,主帅是李广利,带着三万大军在前面冲,李陵是副将,手里就五千步兵,他可是李广的孙子,他爷爷飞将军李广,要不是运气差了点,史书都不知道该怎么写。

李陵这一趟,就是想给李家挣回面子,五千步兵对上八万骑兵,这是什么概念,就像几千人走路去跟一群开摩托的抢地盘,真打起来,全靠纪律和血性硬扛,砍了一万多人,可援军那边一动不动,汉武帝根本就没准备接应,摆明了不信你能赢,李陵撑了三天,没吃的没箭了,被围,被俘,最后只能投了匈奴。

长安城里当时就炸了锅,皇帝开会,大臣们都看着他的脸色说话,一个个心里门儿清,“李陵这人罪大,抄家”,这哪是商量,这就是一场表演,谁骂得越狠谁就越安全,可偏偏司马迁站了出来,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五千人对八万,输了也光荣,投降也不一定是他真心的,要是把人家满门都杀了,怕是伤了天下忠臣的心。

汉武帝的脸当场就黑了,这事朝堂上都定好调子了,你一个写史书的还敢唱反调,你是想说我不懂打仗,还是想说我杀错了忠臣,你想让我背这个黑锅,司马迁这几句话,不是在给李陵辩护,这是直接让皇帝下不来台。

汉武帝这人最看重面子,一套剧本必须演到底,这就是君王的威严,错了也不能让人知道,李广利没打出名堂,李陵又被抓了,这脸已经丢了一半,司马迁再来一句李陵是英雄,不就等于说你皇帝看人看走了眼吗,这不是让你脸上更挂不住吗。

史官这个身份又太特殊,管着档案,写一句话能传一千年,你敢写霍去病误杀了李敢,敢写李陵是被逼投降,敢在书里埋下汉武帝决策失误的伏笔,哪怕就那么一笔,皇帝死了都得被后人念叨,史书不是给活人看的,是给千年后的人看的,史官手里攥着皇帝的身后名,这东西比刀子还厉害,皇帝手里攥着的是人当下的命,司马迁手里攥着的可是千年的舆论。

宫刑,不光是身体上的侮辱,更是社会性的死亡,一个读书人,不怕死,就怕身败名裂,死得干干净净也就算了,被阉了就成了别人嘴里的笑话,以后谁看他写的书,心里都得打个括号,这是个被阉过的人写的,这比杀了他还难受,皇帝就是要你一辈子抬不起头,不杀你,让你天天活着受这份罪,你不是喜欢写吗,你去写,写到你自己都活成了一个笑话,帝王的心思就是这样,杀人太简单了,留你一个活靶子,杀鸡儆猴的效果才更好。

《史记》里那篇李将军列传,李广被写得跟神一样,李陵被写成了圣人,连投降这件事都写得让人没法不理解,五千步兵对八万骑兵,弹尽粮绝,硬是撑到最后一刻,读起来跟一首悲歌似的,反过来看李广利,写得就云淡风轻,战功都说得模棱两可,这等于直接给皇帝最看重的部队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司马迁的笔下,谁的风头都盖不过李陵,他后面还给皇帝留了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放到今天听,意思很明白,陛下你阉了我,我也要用这支笔让你在史书里永远是这个样子,笔比刀子更狠,这就是他变着法子的还击。

其实司马迁完全可以去死,也不是没想过,他在《报任安书》里说得清清楚楚,死很容易,可惜史书还没写完,这本《史记》,从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是他一辈子的心血,要写完,就得活着,要活着,就得受辱。

宫刑成了他写完《史记》的代价,很多人说他忍辱负重,也有人说他不敢死,说到底,他就是拿自己的人生,换了这一大本正史,要是他当时真的死了,历史书上只会留下一句话,司马迁,因替叛将求情被杀,没人会记得他写过什么,骂他没用,两千年来,哪个朝代的皇帝不是在读他这本书,他输了自己,却赢了历史。

如果你是司马迁,站在朝堂上,看着皇帝要拿李陵开刀,你是跟着大家一起喊李陵该死,还是站出来说句公道话,选前者,明哲保身,选后者,你就是下一个司马迁,别说汉武帝有多狠,他就是按着帝王的规矩在办事,也别说司马迁有多苦,这笔账他自己算明白了,历史这东西,本来就是在权力阴影下透出来的一束光,司马迁就是那个被这束光烧到的人。

司马迁受刑那年,三十八岁,后面又活了二十多年,在宫里抄抄写写,一直到写下最后一句“太史公曰”,那才是他真正的胜利,汉武帝的名气,留在了宫殿的石碑上,司马迁的痛苦,留在了每一本历史书的开头。

一个被阉割的史官,用一支笔,把皇帝的脸刻进了青铜里,这才是皇帝最生气的地方,为什么要阉他,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错,是因为他不该看得那么清楚,当所有人都跟着唱歌的时候,有个人在写实话,这种人,比叛国还让人害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武帝为什么非要阉司马迁?看他写李陵那段,真换谁都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