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刘备带着诸葛亮去伐吴,蜀国还会输吗?陆逊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公元221年,刘备带着蜀汉主力征讨东吴,打得东吴众将不敢出战。吴国主将陆逊吃过亏后,便下令龟缩起来,不许出战。
这一决定虽然使得吴国众将脸上无光,但确实是收益最大的打法。
刘备这边本应速战速决,可是东吴众人都不出来,使得蜀军快速推进的计划难以实施……
荆州归属吴国与蜀国之间的故事,再次提升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的含金量。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势力与孙权势力为了共同的利益,联手抵御曹操,最终大获全胜。
然而,曹操败退之后,刘备和孙权为了争夺地盘,很快便产生了矛盾。
孙权认为荆州是他的,但是刘备又觉得荆州他也有份,双方为了荆州土地矛盾不断,甚至大打出手,全然忘记了当初的大恩大德。
孙权第一次来讨要荆州,是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
其实当初就已经谈好了,等把曹操赶走之后,这荆州既不是刘备的,也不是孙权的。
荆州应该物归原主,是刘表的,可是刘表已经死了,那就应该是刘表的继承人刘琦的。
刘琦乃是刘表长子,理应继承刘表的荆州。
等刘琦去世之后,这荆州才会被孙权得到。当初刘备提出这项条件,其目的就在于占有荆州,毕竟刘琦当时还很年轻,他死的时候孙权也该死了。
只要把时间拖到那个时候,能翻旧账的人也应该死得差不多了,这样刘备就能永远占领荆州。
而且就算有人来翻旧账,那时候的刘备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那时候的刘备应该已经拥有半壁江山了,小小东吴根本不敢与刘备为敌,更别说要找刘备的茬。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刘琦没有死且一直忠于刘备的基础之上。
不过,乱世之中,刘琦想要活下来并不容易,没准什么时候就会死在战场上。
为了避免这种事发生,刘备特意不让刘琦出战,以防他死在战场上。
但即使是这样,刘备还是失算了,刘琦在公元209年就病逝了。
刘琦病逝之后,孙权便派鲁肃来讨要荆州,但此时荆州乃是刘备的根基,要是没了荆州,刘备就得带着大家去流浪了。
为了保住荆州,刘备跟诸葛亮在鲁肃面前演了一场大戏,用一句诺言,或者说是一句谎言,骗走了心软的鲁肃。
这一次,刘备答应鲁肃,等自己拿下益州,有了容身之所,自然会将荆州奉还。
鲁肃一直希望孙刘联盟能坚不可摧,于是他便替吴国做出了让步,又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然而,鲁肃当时也是被刘备和诸葛亮忽悠瘸了,刘备说他拿下益州就换荆州,他可没说他什么时候去打益州。
万一刘备一辈子也不去打益州,那荆州岂不是收不回来了?
鲁肃回到东吴后,周瑜便拆穿了诸葛亮和刘备的小心思,埋怨鲁肃上了当。
不过,周瑜很快便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打算将计就计,帮着刘备去打益州。
这件事对于刘备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没理由拒绝,不过周瑜又岂会做这种“损己利人”的买卖?
他说是要去帮刘备,实则要害刘备。
东吴兵马要想去西川,必须从荆州借道,周瑜趁此机会偷袭刘备,夺取荆州,如此一来,既能解决刘备这个心腹大患,又能收复荆州,一举两得。
不过,周瑜这突如其来的好意,让诸葛亮起了疑心,诸葛亮很快便推测出了周瑜的计划,并在周瑜这“将计就计”的基础上,又来了一次“将计就计”。
此计被破后,周瑜被诸葛亮气得吐血,不久后便去世了。
周瑜去世后,鲁肃继任大都督之位,鲁肃比较“软”,因此孙刘无战事。
吴蜀之仇而刘备这边,他也在找机会出兵益州,但益州有天险,可不好进。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张松和法正合力将刘备请进了益州。
孙权见刘备已经进驻益州,便要求刘备归还荆州。
而此时的荆州是关羽在镇守,关羽这人比较傲慢,他根本不管什么该不该还,他就是不还。
孙权好歹也是江东之主,关羽这么欺负他们,孙权可不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于是孙权调兵遣将,准备强行攻取荆州。
与此同时,刘备听说孙权要跟他们撕破脸,急忙也往荆州调拨兵马,孙刘之间的战斗一触即发。就在此时,曹操又在北方搞起了事,他占领了汉中。
汉中可是益州的大门,若是不能拿到汉中,刘备没法安稳度日。
为了与曹操对抗,刘备只能暂时做出让步,让出了部分荆州。
孙权也是见好就收,与刘备重新签订了合约,史称“湘水划界”。
划完界之后刘备回益州了,关羽还在荆州守着。
诸葛亮临走时,曾留给关羽一句话:“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这便是关羽在荆州的目标任务。但是关羽嘴上说着答应,心里却很不服气,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任务都没完成。
如果关羽肯听诸葛亮的话,按照诸葛亮的要求镇守荆州,他最后也不至于那么惨。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威震华夏,但是孙权一直记恨着关羽,一直惦记着荆州,再加上曹操派人煽风点火,让孙权起了邪念。
公元220年,关羽不听劝告,北上招惹曹操,东边招惹孙权,结果被两拨人联手围攻,被生擒后又被斩杀。
关羽死后,刘备与东吴彻底翻脸,谁都知道刘关张比亲兄弟还亲,东吴杀了关羽,刘备肯定要去报仇。
就算这次报仇的代价是无法完成再造大汉的终极任务,刘备还要报仇。
刘备“意气用事”,想去给关羽报仇,但别人可不愿意跟着他送死,诸葛亮便是其一。
关键问题诸葛亮一直主张与东吴和平相处,但是这些人却不听话,令诸葛亮极为恼火,但他又不可能把这种表现出来,因此他只能以“不作为”表示抗议。
表面上诸葛亮是要留守益州,实际上他就是不想与东吴为敌,当然,刘备也默许了他这种行为,因为诸葛亮就是后手。
刘备称帝时已经很老了,就算没出事,他也活不了多久了,蜀汉之事早晚要交给诸葛亮,早个一年两年也没有问题。
其实刘备也知道,要想复兴大汉,现在不应该进攻东吴,但是他就是想任性一下,等将来到了下面,他也好对二弟有个交代,哪怕输了也没事。
于是,刘备带着数万军队征讨东吴,本来他的进攻还挺顺利的,但是正好遇上了陆逊。
刘备也是老了,他也有点轻敌,没有意识到自己七百里连营的缺陷。
诸葛亮得知刘备如此安排,急忙写信提醒刘备,可惜信还没有到,刘备就已经败了。
陆逊在发起进攻前曾说过:“吾这条计,但瞒不过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
由此可见,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去伐吴,就不会中计了,大概率也就不会输了。
但如果益州无人镇守,也是会出事的。
那如果是刘备在益州,诸葛亮去伐吴呢?
pic/3bkpltz51ue.jpg
那这一仗就成了单纯的伐吴,失去了为关羽报仇的意义。
总的来说,只要刘备带着诸葛亮去伐吴,那么夷陵之战就不会输,至少不会输得那么惨。
但是蜀汉缺少人才,诸葛亮不能离开益州,导致刘备身边没有一个好的谋士可用。
倘若庞统和法正有一人在世,结局定会大不相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