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1 09:11

永璜死得冤,不过他的亲王含金量很高,相当于半个铁帽子

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病逝,这一事件对于乾隆的打击很大,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就有两个皇子涉及其中,大阿哥永璜因被皇父严斥而忧惧至死。永璜虽然死得冤,但却他给子孙后代赚下了“半个铁帽子王”。

永璜的个人素质总体还是可以的永璜排行老大,虽是庶出,生母的地位也着实不低,是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乾隆十二年,乾隆帝下旨让内务府拨十万两白银安排永璜分府,这一年永璜20岁,分府也就意味着不久就可以获得宗室爵位,按照永璜的出身和表现来看,封个郡王是十拿九稳的。
不巧的是,次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病逝,永璜分封的事情被耽搁了。更让永璜没有想到的是,当孝贤皇后梓宫刚从水路运到通州,乾隆就指责永璜茫无所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
皇后丧期刚满百日,乾隆又当着满洲王公大臣痛责永璜对嫡母之死“并无哀慕之愧”,另一个倒霉的皇子三阿哥也被指责“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然后竟武断地说永璜对母后之死幸灾乐祸,有觊觎神器野心,词气之严厉,令皇子们不寒而栗。

孝贤皇后之死对乾隆的打击是很大的,他的情绪也很不稳定,这个时候做出的判断大多也是错误的。而乾隆意犹未尽,又杀气腾腾地说:
“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们诛杀。但朕百年之后,皇统责二人断不能承继!大阿哥、三阿哥日后若心怀不满,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让他们兄弟杀了,不如朕在之日杀了吧!”
怒气冲冲的乾隆转过脸来又告诫文武大臣,今后如有人奏请立皇太子,“朕必将他立行正法,断不宽贷。”
皇父严责之下永璜惊惧而死乾隆当时正沉浸在丧后的剧痛之中,金川战事又陷入胶着,脾气出奇的暴躁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也不能说他完全丧失了理智,乾隆帝的震怒自有他的道理。

当时,嫡子与皇后相继而卒,皇储虚悬,他的脑海中自然浮现出皇祖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皇长子胤禔的蠢蠢欲动,同时回忆皇父雍正痛下决心处置自己的哥哥弘时,那场皇室内部手足相残的惨剧。乾隆不希望这一幕幕悲剧重演,所以才有那一番专横武断的诛心之论。
以这样的想法揣度乾隆帝,也可以说他爱之弥深,是以责之愈切。不过,永璜实在是冤枉之至,乾隆十五年三月,永璜忧惧而死,上距皇父严厉的廷训不过一年零九个月。
永璜弥留之际,乾隆曾亲自前往探视,永璜泪汪汪地对着皇父说:“儿不能送皇父了,儿不能送皇父了!”出殡那天,乾隆望着永璜的灵柩,心如刀绞。父亲为儿子送行,已是人间惨事,更哪堪将老丧子,而长子含冤早逝,自己实为催命之人。

永璜一脉受历代皇帝特殊关爱永璜的去世,让乾隆帝的内心受到了谴责,他给爱子写下了挽诗,其中有“早知今日吾丧汝,严训何须望汝成?”对于严训永璜一事,乾隆是发自内心的悔恨。
为了弥补自己过错,乾隆在永璜薨逝之后降旨追封为定亲王,谥曰“安”,其亲王爵位令皇长孙绵德承袭,并破例让皇长孙居别室治丧,不必迁移外所。
永璜是乾隆帝诸子中第一个获得亲王爵位的,尽管是死后追封;绵德是乾隆诸孙中,第一个未降等承袭封亲王的。皇长子不幸早逝,乾隆有一种难以释怀的负罪感,所以终其一生,对永璜一支都特别关爱。

乾隆四十一年,绵德因与官员往来而被削爵。与内臣和官员交往是宗室王公的大忌,乾隆对绵德已经是格外开恩了,而且不久又封他镇国公、晋贝子。
绵德的爵位弟弟绵恩承袭,降为定郡王。此时距离永璜去世已经很多年了,而乾隆依然没有忘记永璜,铁了心要保证大阿哥一脉的亲王爵位,所以在乾隆五十八年,晋绵恩的定郡王为定亲王,至此,一个恩封的定亲王传了三人,依然是没有降级。
绵恩的表现还不错,寿命也长久,在嘉庆朝官至领侍卫内大臣、阅兵大臣,管理宗人府事务,直到道光二年才去世,享年76岁。

绵恩去世后,他的儿子奕绍奉旨承袭和硕定亲王爵位,也就是说定亲王传到了第四代,仍然没有降级,可以说是半个“铁帽子亲王”了,这在清代恩封的亲王中绝对是独一份。
奕绍死于道光十六年,活了60岁,也不算短命。他死后,儿子载铨降级承袭定郡王爵位,并以郡王爵担任宗人府宗令,道光帝去世后,又以顾命大臣身份辅佐咸丰帝。

载铨也是活了60岁,咸丰二年去世,他死后咸丰帝开复他生前所有罪过,并追封为定亲王。从永璜算起到奕绍,定亲王足足传了四代五人。载铨之后,定亲王一系才严格按照恩封王公降低承袭的原则实行,但此时距离大清灭亡已经不远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璜死得冤,不过他的亲王含金量很高,相当于半个铁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