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前后有过四位废后,其中谁最冤枉?又有谁的结局最好呢?
前言:皇后,是封建王朝皇帝的正妻,对其的要求是能够“母仪天下”,也就是要以高尚品德成为天下典范。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开国太祖朱元璋命人编写《女诫》,对皇后的行为规范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对此《明史》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明朝后宫的管理水平远超汉、唐。
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太祖朱元璋剧照
然而即使如此,在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却出现了四位被废黜的在任皇后,以及两位被追夺封号的皇后,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些废后之中,谁最冤枉,又有谁的结局最好呢?
恭让章皇后胡氏胡氏,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就因为钦天监对成祖朱棣说了一句“后星值鲁也”,原本皇太孙妃的热门人选:皇太孙朱瞻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孙氏,变成了兖州府济宁人胡氏,这当然也是日后一切悲剧的开端。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十三日,胡氏被册封为皇太孙妃,其弟胡安则被封为随侍皇太孙的府军前卫指挥佥事。为了弥补孙氏,给了她一个皇太孙嫔的封号。
胡氏剧照
朱棣驾崩,仁宗朱高炽即位,胡氏则进封为皇太子妃。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仁宗驾崩,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即位,即明宣宗。当时朝野上下都担心新天子会册立皇太子嫔孙氏为皇后,最终其母仁宗张皇后一锤定音,胡氏进位中宫,孙氏封贵妃。
宣德改元,尊张皇后为皇太后。皇太后有旨,谓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然而和前几任大明皇后:太祖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张皇后相比,胡皇后最大的短板在于没有儿子。其实胡氏并非没有生育能力,她在永乐年间曾为朱瞻基生下两个女儿,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子嗣问题是重中之重。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孙贵妃生育皇长子朱祁镇,即日后的明英宗。十一月十五日,宣宗下诏大赦天下。十八日,文武群臣奏请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
孙氏剧照
此时的宣宗年近三十,膝下仅有朱祁镇这一个儿子,早定国本确实迫在眉睫。但问题来了,若是日后胡皇后生育皇子,朱祁镇是不是要让位?毕竟他此时的身份是庶子。宣宗将几位重臣召入宫中,只对他们说了一句话“母以子贵,礼也”。于是著名的投机分子,大学士杨荣首先表态:“是可废也”。而更为老奸巨猾的杨士奇,则提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请皇后自己辞职。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初六日,朱祁镇被册为皇太子。随后胡皇后以自己久病缠身且无子嗣为由,请求“辞位就闲”。三月初一日,孙氏被册立为皇后。
上遂敕礼部曰: “比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躬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陈辞再三,益加惓切。已从所志,就闲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贵妃孙氏,昔皇祖太宗文皇帝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实生长子,已立为皇太子。群臣咸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宜正位中宫。屡陈表奏,圣母垂训,命从众请。今册贵妃孙氏为皇后,尔礼部具仪择日以闻。”—《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九》
英宗朱祁镇剧照
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十一月初五日,胡氏去世,终年四十二岁,葬以妃嫔之礼。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闰七月,英宗恢复了胡氏的皇后身份,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当然为了照顾生母“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孙氏的面子,英宗并未让胡氏祔享太庙,同时也不再迁葬于宣宗景陵。
景皇后汪氏汪氏,中兵马指挥汪瑛之女,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册封为郕王妃。郕王朱祁钰,宣宗庶次子,原本的命运很简单:在京师待到成年,然后到封国就藩。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五日,英宗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太师也先,临行前命郕王居守北京。一个月后,皇帝在土木堡兵败被俘。
汪氏与朱祁钰剧照
经过一番博弈,明廷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帝,册立其三岁的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同时由监国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当年十月,明军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新天子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十二月初八日,郕王妃汪氏被册立为皇后。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汪氏不失为一位贤后。北京保卫战之后,彰义门、西直门等处有大量的尸骸未来得及掩埋。汪氏传皇后懿旨,动用内帑,让锦衣卫去着手掩埋遇难军民遗骨。
然而汪皇后所面临的难题和胡皇后一样: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朱祁钰在坐稳皇后之后,脑海中一直回响着一句话:“父有天下,必传于子”。
朱见济与杭氏剧照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朱祁钰改封朱见深(即明宪宗)为沂王,同时册立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对于皇帝的这个决定,汪皇后激烈反对,最终因此被废黜,太子生母杭氏被改立为皇后。
妃杭氏生子见济,景帝欲立为太子,而废宪宗,后执不可。以是忤帝意,遂废后,立杭氏为皇后。—《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自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四日开始,朱祁钰身染重病,连续多日没有视朝。由于此时皇太子朱见济、皇后杭氏都已经过世,朝野上下人心不安。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拥立太上皇帝复位,废朱祁钰仍为郕王,汪氏为郕王妃。
汪氏剧照
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去世,赐恶谥曰戾。当时英宗打算将郕王宫眷全部殉葬,幸亏大学士李贤求情,汪氏才逃过一劫。
景帝崩,英宗以其后宫唐氏等殉,议及后。李贤曰: “妃已幽废,况两女幼,尤可悯。”帝乃已。—《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一月,宪宗朱见深不念旧恶,恢复了叔父朱祁钰的皇帝身份,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不过却并未恢复汪氏的皇后身份。不过无论是宪宗,还是此后的两位皇帝: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都对汪氏“事之甚恭”。
景泰陵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二月十五日,汪氏去世,享年八十岁。朝廷给出的丧葬礼仪是“葬以妃,祭以后”,并与景皇帝合葬于景泰陵,谥曰“贞惠安和景皇后”。
宪宗吴废后吴氏,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吴氏,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七月册立为皇后。册文之中,这位皇后被夸成了一朵花:“咨尔吴氏,毓秀勋门,赋质纯粹”。
然而这位吴皇后却创造了大明皇后在位时间最短的记录:一个月。八月下旬,宫中突然传出旨意: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坏朝廷大婚,下都察院狱鞫之。牛太监随即招认,自己收了吴俊的贿赂,将吴氏操作成了皇后。
吴氏剧照
宪宗将球踢给文武大臣,问他们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陛下您的心思都写在脸上了。于是皇帝亲舅公:太保、会昌侯孙继宗出面,代表大臣们给出意见:“吴氏系先帝所退且有过,决不可共承宗祀”。有了舆论支持,两宫皇太后:英宗皇后钱氏、宪宗生母周氏也不得不支持废后。
朕惟皇后所以共承宗祀,表正六宫。非德性淳淑,礼度闲习者不足以当之。尔言动轻浮,礼度粗率,留心曲调,习为邪荡。将何以共承宗祀,表正六宫?其上皇后册、宝,退处别宫。—《明宪宗实录卷八》
宪宗与万氏剧照
实际上吴氏被废的真正原因,在于她摆出皇后架子,杖责了宪宗最钟爱的万氏。当年宪宗被废为沂王之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万氏,二人之间的感情极其深厚。吴氏不顾身份对万氏出手,无疑践踏了宪宗的底线,可谓是咎由自取。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月十六日,废后吴氏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大太监刘瑾提出将吴氏像普通宫女那样火葬,而经过王鏊、李东阳等大臣的极力争取,武宗朱厚照最终决定以妃嫔礼将其安葬。
世宗张废后张氏,河南新乡人张楫之女,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册封为顺妃。
陈皇后画像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世宗朱厚熜和皇后陈氏同坐之时,张氏给皇帝敬茶,却故意露出自己那双洁白美腻的柔荑,引得皇帝“循视其手”。此时的陈皇后已经怀孕,情绪很不稳定,竟然在一怒之下打翻茶杯,杯中热水还烫到了皇帝。世宗大怒,一记窝心脚,陈皇后因此流产并伤重去世。
帝性严厉。一日,与后同坐,张、方二妃进茗,帝循视其手。后恚,投杯起。帝大怒。后惊悸,堕娠崩,七年十月也。—《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
当年十一月,顺妃张氏被册立为皇后。此前太祖马皇后、成祖徐皇后先于皇帝去世,都未曾册立继后,世宗此举也是令人咋舌。
然而以色事人,终难长久,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正月,世宗突然通知礼部废后,而且在敕谕之中骂得非常过分: “如此之妇,焉克承乾”。
世宗朱厚熜剧照
张氏为何被废,明代史书语焉不详,倒是当时有朝鲜使臣来北京,曾到处打听八卦消息,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皇后因为嫉妒而“言辞不顺”,更打算在皇帝面前自尽,所以才被废黜。
臣在馆与人相接不多,故闻见不博,其所与言者,唯序班而已。废后之由,问于序班,序班云: “但闻以不敬不逊作孽而废而已。”宫禁事严密,难得详知矣。又问于馆中人,则曰: “皇后因妒忌,欲自缢于帝前,又多不恭之事,故废置别宫矣。”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闰十二月初三日,废后张氏去世,丧葬礼仪按宪宗废后吴氏的规格操办。
结语:四位废后之中,吴氏、张氏称得上是有因有果,一个欺负皇帝心尖上的人,一个害得皇后流产,她们的结局不算冤。
但是胡氏、吴氏,说起来既冤枉,又不冤枉。说冤枉,是因为二人属于无过而被废黜。说不冤枉,因为二人没有子嗣,影响到了皇位传承。相比较而言,胡氏在世之时饱受孙皇后的打压,而吴氏则平安喜乐一直活到八十岁去世,算得上是结局最好。
此外还有两位废后:孝康皇后常氏、肃孝皇后杭氏。常氏,懿文皇太子朱标正妃,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常氏为孝康皇后。朱棣篡位之后,废黜了朱标、常氏的皇帝、皇后身份。至于杭氏,则在英宗复位之后被废黜皇后身份,神主迁出太庙,陵寝彻底毁坏,可谓结局最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