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丕不仅不杀司马懿,还要对其予以重用?
曹丕即位后,司马懿以及颍川士族步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220年,司马懿还是秩级千石的丞相长史。到了226年曹丕去世,司马懿已经成为骠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
这个提升速度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曹操曾多次评价司马懿“有雄豪志”“狼顾之相”。
在220年去世之前还特地跟曹丕嘱咐: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在如此背景之下,司马懿不仅没有受到丝毫打压,而且还得到了重用,成为曹丕的四大托孤重臣之一,这的确有点让人有些不解。
这一切似乎和司马氏家族的势力影响关系不大,毕竟他的父亲司马防,在巅峰时期也仅是二千石的京兆尹而已,在司马懿出山前,司马氏家族在朝中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和政绩也关系不大,毕竟此前司马懿除了建议联合孙权对付关羽,以及率军驻守许昌之外,并没有多少突出的成就。
受到曹操的指责,家族势力十分有限,缺乏亮眼的政绩,按照常理来说,司马懿接下来应该在职场竞争中滑入低谷。
但为何司马懿地位会不降反升,直至成为曹丕的辅政重臣呢?
曹丕和司马懿
其实从内心来说,曹操对曹丕是不太满意的,认为这个儿子可靠有余而才气不足。
所以曹操曾经满腹忧虑地对长吏邴原说:
子弱不才,惧其难正,食欲相屈,以匡励之。
这意思再明了不过了:曹丕懦弱无才,担心他走不上正道。
但与他相比,曹植更是不靠谱。虽然文采非凡,但他举止孟浪轻浮,擅闯司马门、醉酒拒不接令援救襄樊,实在是难以担当重任。
与他们相比,其实曹操更青睐曹冲。这位神童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曹操几次对群臣夸奖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所以曹冲死后,曹操颇为悲痛:
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
曹丕试图安慰曹操,而曹操则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
曹操说得没错,的确曹丕缺乏控局的能力。
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
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
曹魏颇有点要崩溃的味道。
怎么曹操一死,局势突然就恶化到这种地步呢?
曹丕和曹植
当然出现这样的危局,还是存在某种客观原因。
首先曹丕的竞争者们都不安分。
曹植不用说,“几为太子者数矣”,一直都是心腹大患。要不是《七步诗》太出名,引发天下士人非议,曹丕早就想把他给除了。
此外曹彰更是煽风点火:
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曹彰刚回到洛阳,就找到曹植说:曹操召他返京的原因,是想要拥曹植上位。
先不论曹彰所说是真是假。当时曹彰的职务是越骑将军,手握兵权,留守长安。不难想象,假如曹植没有拒绝,而是与曹彰联手起兵,势必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不仅是曹操的儿子们,连地方将领都开始不听招呼。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鸣鼓这种方式极具煽动性。当年周亚夫受汉景帝之命平吴楚之乱时,就有属下赵涉建议周亚夫鸣鼓:
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自天而下也。
这种鸣鼓出兵,就相当于是登高一呼、通电全国的意思。
臧霸在曹操死后在洛阳一鸣鼓,就相当于通告天下,青州兵和徐州兵不再听曹家的了,从此独立自主,大家就此散伙。
兄弟们和地方将领的异常举动,对于新魏王曹丕而言,无疑是摧毁性的打击。
假如这帮人起兵,曹丕能摆平他们吗?未必。
因为兵权都还在宗室手中。
曹仁镇守合肥,曹洪驻守长安,曹真负责雍州防务。而曹操的侄子夏侯惘、夏侯尚等宗亲也在军中任要职。
这些人,有的是在夺嫡之争时都是支持曹植,站在曹丕对立面的。有的则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这即将大乱的节骨眼上,这些宗室将领会怎么站队,只有天知道。
青州兵鸣鼓搞事
局势乱归乱,但终究都指向了曹丕的能力问题:他真的能够有效控局吗?他有能力镇住各方势力吗?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曹丕的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
早在公元211年,曹操就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五官中郎将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不少统兵将领都有此职务。当时各国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其重要性不言自喻。而副丞相,顾名思义就是丞相的副职,相当于国家的副行政首脑。
这些都是军政实职。
但近十年过去,到了曹操去世的220年,曹丕依旧无法控局,无法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
那就意味着,曹丕无论是在军界还是在政界的影响力都不足,都没有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可见曹丕自身实力极其有限,根本撑不起曹操留下的权力版图。
做曹操的继承人,着实是有点为难他了。
......
曹丕该如何面对这天崩开局呢?
焦虑的曹丕
曹丕能且只能将颍川士族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他的这种偏好,从夺嫡之争时就已经十分明显。
当时支持曹丕的是他的四位心腹大臣: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是为“曹魏四友”。
司马懿和陈群都是颍川士族领袖,吴质虽然名义中立实则是趋炎附势之人,必然会站队颍川士族。
剩下只有朱铄,勉强算是谯沛集团的代表。
为什么选择朱铄,而不是在曹氏宗亲里面拉个人呢?
这可大有讲究:一来曹氏宗亲中不少人已经支持曹植,不会再选择曹丕;二来这些宗亲不少已经身居要职,能不能买曹丕账听他招呼还是个问题。
这种情况下,曹丕选择了一位具有影响力但身份地位不高的谯沛将领朱铄。
这对曹丕而言,是更具性价比的:借用朱铄可以调动一部分谯沛集团的资源,用以制约那些宗亲。此外朱铄绝不会耍大牌,拿什么宗亲身份说事,给一些不高不低的官职就能将其收买。这样就不给曹氏宗亲在他手下发展壮大的机会。
显然朱铄的作用还是挺给力的,所以在夺嫡之争时,曹丕将朱铄当成心腹。
但在夺嫡成功,篡汉称帝后,曹丕对朱铄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他试图挑起朱铄与曹氏宗亲之间的矛盾,让其两败俱伤,最后曹丕渔翁得利。
曹丕称帝后,在221年让朱铄接替夏侯楙担任军中要职的中领军将军,执掌曹魏禁军。也就是说让其逐步挤占宗亲的权力空间。
这种挑拨离间的行为后来日趋明显。
224年吴质从河北返回洛阳朝见曹丕。曹丕命京城内上将军及特进以下众将军都到吴质府上欢会,朱铄与曹真、曹洪、王忠等众将军都来到吴质府上。
因曹真长得比较肥胖,朱铄长得很瘦,大家喝酒喝嗨了之后,吴质故意叫说唱优人上来戏说肥瘦。这就明摆着是羞辱,外加挑拨双方矛盾了。
上将军曹真感觉很不爽,于是当面怒斥吴质。曹洪、王忠也出来劝说。
吴质有曹丕撑腰,于是大怒按剑怒骂曹真,朱铄见状也站起来劝说吴质。想着大家都是曹魏四友, 好歹给他个面子,不要让曹真等人太难堪。
结果吴质不依不饶,将吴质也斥责一番。朱铄本来性子就急,越想越气,拔出剑怒斩在地上,于是大家都不欢而散。
在夺嫡之时,曹丕还需要利用一下谯沛将领,便还是表面上客气下。但现在曹丕已称帝,根基已牢无须掩饰态度。
宗室将领曹真
众所周知,谯沛集团是曹操赖以起家的核心力量。为什么曹丕敢于堂而皇之地对谯沛集团进行打压呢?他不怕面临失去权力根基的危险吗?
事实上曹丕还真不怕。
因为司马懿为首的颍川士族,已经证明了其可靠性。
首先,司马懿通过了服从性测试。
曹操一再对其实施恐吓:
“有雄豪志”“狼顾之相”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面对这样的严厉指责,司马懿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更加低调、小心翼翼地为曹丕服务。
司马懿的表现,让曹操和曹丕认为其已经被打消了野心,成为一个被任意PUA的老实人。
其次,司马懿也在曹操死后证明了其实力。
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
也就是说,在曹丕兄弟和地方将领虎视眈眈,宗亲势力尾大不掉的情况下,司马懿和他背后的颍川士族能够迅速稳住局势,辅佐曹丕完成权力交接,此后“内外肃然”,反对曹丕的势力再也没有翻起什么大的波澜。
颍川士族已然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定海神针。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成为辅政重臣,实现地位的快速跃迁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