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明大义、忠勇可嘉的河口百份张氏张朴堂和忠义坊的故事
兰州第六届“寻找你的家和乡愁”乡村行活动散文作品选系列:深明大义、忠勇可嘉的河口百份张氏张朴堂和忠义坊的故事作者:苗汀 周厚澎
康熙十三年(1674),云滇烽烟起,平南王吴三桂起兵叛乱,一时天下震动。康熙帝命使、兵二部传谕全国文武各官:各尽其职,保境安民。陕甘地区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发动兵变,夺占平凉,动乱几乎波及陕甘全境,清廷在西北的局势危在旦夕。
西宁镇总兵王进宝者,苦水周员外家义子也,接朝廷急诏,率大军从西宁星夜兼程,过碾伯,穿八宝川,奔赴平叛金城前线。当大军行至兰州八盘峡至咸水川一带,汹涌的黄河天险横亘眼前。当时无桥可渡,船只又少,大军一时困于庄河堡的河口一带,因为是加上是急行军,粮草亦日渐紧张。王进宝心急如焚,望着奔腾的黄河之水,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留在河口一带的张家河湾进行佯攻,另一路抄近路直达安宁凤凰山下的朱家河湾,渡河后断其后路。
就在此时,河口百份张的当地绅耆张朴堂,闻讯赶来,协助王进宝将军渡河。张朴堂深知叛军为祸之烈,更明君臣大义,见官军受阻,当即挺身而出。“奋威将军,莫急莫忧!我等虽为乡野百姓,一介布衣,亦知忠义二字也!”张朴堂声如洪钟,一语见卓识。张朴堂率先回到家中,宰杀家中百余只羊,连同储存的粮食、皮囊尽数献出,犒劳奔袭而来疲惫不堪的官军。随后,张朴堂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拆除自家房屋十间!
决定已下,遂马上行动。房梁、立柱、檩条、椽子被一一拆下,张朴堂又带领张氏族人和家丁,将这些木料绑扎成结实的木排。他又挨家挨户动员四庄百姓,晓以利害,陈明大义,竟成响应之举。河口一带的百姓们本就憎恨叛军,见张公如此不计个人得失,舍家为国,便纷纷响应伸出援助之手。几十张平日里用于摆渡的皮筏被踊跃献出,百余名经验丰富的筏子水手也主动请缨,加入摆渡黄河的队伍。
黄河岸边,一时间人声鼎沸,军民同心。张朴堂站在渡口,指挥着木排和皮筏往来穿梭。水手们奋力划桨,官军有序登筏,在汹涌的波涛中,一支支队伍被安全送抵对岸。大军顺利渡河,解了燃眉之急,得以迅速奔赴攻占青石关和新城,控制了黄河南岸的主动权。王进宝对张朴堂及乡民的义举赞不绝口,感慨道:“若非张公与乡民鼎力相助,我军不知要在此延误多久!此功,当记于河口百姓也!”
叛乱平定后,王进宝将张朴堂及河口一带乡民的光荣事迹,上奏朝廷。康熙皇帝闻之,龙颜大悦,赞其“深明大义,忠勇可嘉”。清朝廷随即下旨:赏张朴堂白银两千两,授予四品军功;对参与摆渡的河口乡民亦有嘉奖。黄河渡,义士心。为表彰其懿德,特赐建“忠义坊”于河口当地,让张朴堂及乡民的美名与善行,永留后世,激励来人。
兰州第六届“寻找你的家和乡愁”乡村行活动由兰州玫瑰天涯集团主办,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