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用民生温度丈量大国基建的分量
图源新华社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谁是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的“第一批”受益者?
社交平台上,航拍大桥建设的短视频创作者,收获了成千上万的点赞;桥下花江村,返乡村民建起的民宿成为网红打卡点,迎来一拨拨游客。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大桥的“流量密码”,率先享受大国基建带来的红利。
花江峡谷大桥自带流量,不仅源于“世界第一高”的技术震撼,更源于两岸群众沉甸甸的期盼。这座桥的诞生缘于一个现实难题:长达80公里的花江大峡谷“劈断”了贵州六枝至安龙的高速公路,导致两岸村民乘车绕行需要两个小时。大桥通车后,这段路程缩短至90秒。这是基建改变生活最直观的写照。
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始终将人民的获得感放在首位,让超级工程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在乡村,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安全饮水管网覆盖全村、4G信号满格覆盖,让村民告别了“出行难、饮水愁、通信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在城市,地铁线路缓解了交通拥堵,海绵城市减少了内涝灾害,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生活更便利。这种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建设逻辑,让基建成为承载群众期盼的“幸福载体”。
大国基建对区域发展动能的激活,是更长远的民生馈赠。一座桥能激活区域经济脉络,一条路能吸引资源要素集聚,一张网能重塑城乡发展格局……基建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实体,而是串联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的纽带,不仅解决出行、物流等问题,更重塑了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当偏远地区因交通改善而迎来产业投资,土特产通过网络走向千家万户,基建就超越了其物理属性,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托举民生幸福的坚实力量。
大国基建之“大”,不仅在于规模与速度,更在于胸怀与格局。从云贵高原的跨峡谷大桥,到黄土高坡的通村公路;从东海之滨的深水良港,到西北边疆的跨境铁路,中国基建用世界领先的硬实力,书写着最为质朴的为民初心。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