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历史:延津县的来历及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延津县,原名“酸枣”县,位于豫北平原黄河北岸,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总面积88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0余万人。延津县的来历
延津县的名称与古代渡口和行政区划的变迁密切相关。
[*]得名于“渡口”:延津县的“津”字,在古汉语中意为“渡口”。这个地名直接来源于古代黄河南岸的一个重要渡口——延津渡。在古代,黄河河道与今日不同,流经延津县境内。延津渡是连接南北交通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沿革: 先秦至秦代:春秋时期,此地先属郑国,后属晋国,战国时期属韩国。秦代推行郡县制,此地置置酸枣县,这是延津县治的开端,属三川郡。 宋代定名“延津”:酸枣县的名称一直沿用到北宋初期。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下诏将酸枣县改为延津县。改名的原因,据说是皇帝认为“酸枣”这个名字不雅,而县境有延津渡这个重要地标,故取其名。从此,“延津县”这个名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沿用至今。所以,简而言之,延津县因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延津渡而得名,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由原来的酸枣县改名而来。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延津地处中原要冲,黄河之滨,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1. 官渡之战的重要战场
东汉末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战略决战。延津地区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和关键战场之一。
[*]白马-延津之战:战役初期,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用谋士荀攸的计策,佯装在延津渡河袭击袁绍后方,袁绍中计分兵西应。曹操趁机率轻骑疾驰白马,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随后,曹操主动放弃白马,沿河西撤,在延津以南用辎重诱敌,大破袁绍的追兵,斩杀另一大将文丑。这场前哨战的胜利,为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并最终以少胜多奠定了重要基础。2. 南宋时期的黄河改道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在河南原阳(毗邻延津)决口。此次决口导致黄河发生了重大的南向改道,黄河干流夺淮入海,不再流经延津县境。
[*]影响:这次改道对延津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减少了黄河水患的直接威胁,但也使延津失去了水路交通之利,大片土地沙化、盐碱化,从曾经的交通要冲变为内陆县,经济发展受到长期影响。今天延津境内的大沙河、文岩渠等就是古黄河的遗迹。3. 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战场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中原是主战场之一。延津作为军事要地,也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战事频繁,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4. 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
由于元末明初长期的战乱和灾荒,中原地区包括延津在内,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明朝建立后,为了恢复生产,巩固统治,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规模浩大的山西洪洞大移民。
[*]影响:今天的延津居民,其祖先很多都是在那次移民潮中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这次移民彻底改变了延津的人口结构,对当地的语言、文化、村落形成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5. 现代史上的沙荒治理与“延津模式”
延津历史上因黄河泛滥和改道,留下了大面积的沙荒地,曾是有名的贫困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延津人民通过植树造林(如著名的延津林场)、种植抗旱作物(如花生、小麦)以及发展现代农业,成功治理了沙荒。
文化名片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殉难地:清末1862年,太平天国后期支柱名将陈玉成在延津县被清军杀害,县境内有陈玉成墓和纪念祠,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延津历史悠久,能找到不少古代名人的痕迹,古代唐代贤相卢怀慎,明代吏部尚书李戴,民间称“李天官”,其献萝卜免皇粮的故事流传至今。此外,还有明代蓟辽总督周詠。[*]申启贤,字子敬,延津县城关镇南街人,他是清嘉庆七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山西巡抚等职。[*]申启贤的《禁鸦片法》,开禁烟运动先河,被后人誉为“禁烟先驱”。比林则徐道光十八年(1838年)提出禁烟主张早了25年。[*]近、现代的延津更是英雄、大家层出不穷。
延津是一个历史底蕴极其深厚的地方。它从春秋战国的古地名,到东汉末年的古战场,再到因黄河改道而地理变迁,历经移民重组,最终在现代通过艰苦奋斗,将不毛之地变为“中原粮仓”,同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其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原发展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