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百丈悬崖发现古代聚落!佛洞藏壁画,有人“崇祯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到此”
“嵌”在山崖上的太原市尖草坪区小塔佛洞
随着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文物新发现为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太原市尖草坪区内,普查工作者发现一处被确认为明代古聚落的遗址,以及一处明清时期创建的佛洞。
小塔古聚落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街道办事处小塔旧村南。该聚落创建年代不详,遗址位于山体半腰处的天然岩洞内,依山崖而建,占地面积约744.54平方米。坐东朝西,外围是石头夯砌的围墙,中间设拱形门洞,是聚落唯一的出入口。在聚落内部,均有石头砌筑的房屋,房屋依山而建,内有石头垒砌的炕和炉灶使用的痕迹,房屋由南向北,依次排开,错落分布,分上下两层,20余间,大多数墙体均不同程度坍塌。聚落整体南北长60米,最宽处16米,最窄处2.1米。当地村民称其为“固”或者“固院”。
小塔古聚落遗址鸟瞰图
据太原市尖草坪区“四普”队长郑学健介绍,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一户居住在古交崖头一带的张姓人家初来此处,便在东山脚下的一个石灰岩山崖溶洞内暂住。
这里是百丈悬崖,天然形成的大岩石洞,因地理位置特殊,遇到暴雨山洪,狂风大雪都不受影响,同时又可以躲避战乱和匪乱。后来,随着族人数量增加,村民逐渐移到山下平滩之处盖房建村,名为“屋科村”。新中国成立以后,屋科村成为行政村小塔村的一个自然村。现在的屋科村和小塔村均为移民村,因位于汾河二库淹没区,村民于2006年一起移至柴村街道办事处柴村以南芮城村以西的小塔新村。
在塔旧村西北约800米、海拔约1000米的半山腰,“四普”队员们还发现了一处佛洞。佛洞依山崖而建,占地面积约32.81平方米,洞高约6米,面宽4.4米,进深7.41米,崖壁覆盖地仗层,表面抹白灰,绘制释迦摩尼及两尊菩萨像壁画,并残存从明崇祯到清时期到访人遗留的题记,依稀可辨“崇祯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到此”“楼顶累垂石,孤山佛一宗……”“康熙四十四年晋此忻郡,大儒田氏设教于春题”等,总面积约6平方米。依据洞内崖壁上题字,推测为明至清时期创建。
佛洞内,能清晰看到残存题字,上写有“崇祯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到此”字样。
根据现存壁画及题记,推测此地建设之初为佛教场所。现佛洞外新建木结构阁楼,内有“王三爷”塑像。据村民讲述,“王三爷”为小塔村的先祖,此地便是为了纪念先祖王三爷而修建的。相传小塔村先祖在汾河西岸建了一座名为“大寺”的寺庙和一座名为“小塔”的塔,以此“镇水患保安宁”。村子的名称也因塔而得名“小塔村”。
小塔佛洞所在的小塔旧村位于柴村街道办事处北部山区地带,村东与峙头村隔汾河相望,村西隔山与古交市河口镇陈家峁、角子崖村相邻,西北临太古岚铁路。坐火车至扫石车站后步行2公里可达村内,交通不便。村周围山峦起伏,汾河从村西流过,村中多山地、坡地,后期整村移民。
小塔佛洞壁画近景
【专家点评】
裴静蓉(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小塔佛洞,地理位置很独特。虽然现在佛洞外面的木结构阁楼为新建的,佛洞相关遗存始建年代不详,但从佛洞内题记可知,明、清时期,小塔佛洞不是单一的遗存,而是与周边的小塔(一座塔)、山下原有的寺庙(目前已不存)形成佛教寺院建筑群,并兴盛一时。系统调查研究该佛洞及此处相关遗存,为研究该区域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小塔古聚落遗址,在尖草坪区发现至少有三处之多。其建筑位置和建筑形制均较特殊,位于山体半腰处的天然岩洞内,依山崖而建,房屋石砌而成。经实地调查,遗址内遍布瓷片、陶片等生活用器残片,说明此聚落曾经是该区域居民居住的重要区域。此聚落遗址的发现,为该区域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汾河流域文化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来源:山西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