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道成传(2)
作者 廖建华第一章 少有大志崭露头角
二
就在这一年,因为父亲萧承之工作变动,改变了年仅十三岁萧道成的生活轨迹。
父亲萧承之,少年就有宏大志向,既聪明能干,身材又高大威武,可以说集智慧与力量于一身,获得众人的推崇,受到宗族亲朋好友丹阳县尹萧摹之和北兖州刺史萧源之的积极推荐,担任建威府参军。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四川一带叛乱刚刚平息,萧承之被提拔为扬武将军,成为四川安固、汶山二郡的太守。善于做边远民族地区安定抚慰的工作,成绩显著,得到皇上的重视。
宋元嘉初(公元423年)被提升为威烈将军,担任济南太守职务。萧道成三岁时,北魏军队大举南下,南宋朝廷军队士兵纷纷溃散。敌军进逼济南,城里只有数百人的军队。危急当头父亲萧承之棋行险着,唱起空城计,命令士兵打开城门,强势迎敌。手下人急忙劝谏道:“敌众我寡,还是关起城门固守待援为上策!”
萧承之立即召集各位将领分析道:“现在情形是我们孤守空城,朝廷并无援兵,与其坚闭空城向敌示弱,不如挺而走险强势距敌。” 北魏军队看到济南城,门洞大开,怕有伏兵不敢贸然攻城,于是带着军队绕城而过,继续向南推进。因为保全了济南城,使城里老百姓免受北魏军队的肆虐涂炭,皇上提拔他为辅国镇北中兵参军、员外郎。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将诸葛亮以空城计大战司马懿,写得出神入画,深入人心,大概借鉴了萧承之的战法。
父亲萧承之越来越受到宋文帝刘义隆重用。
宋文帝刘义隆本来体弱多病,作为皇帝日理万机,积劳成疾,几次病危。缠绵于病榻之上刘义隆心想这样下去国家没法正常运转,政权处于危险之中,思来想去就把自己朝廷中的大小事务委托给他的最亲密的弟弟彭城王刘义康来掌管。尽管刘义康读书不多,但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大小事务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彭城王刘义康对自己的哥哥皇帝刘义隆,“尽心营奉,药石非口所亲尝不进,或连夕不寐。”在皇上病重期间连续几个晚上不睡觉,在病床旁侍奉,连喂的药都要自己亲自尝试过,再去给宋文帝吃。面对弟弟的夙心夜寐辛苦操劳,宋文帝觉得还是自己的亲骨肉令人贴心放心。
皇帝刘义隆全面放手让自己的弟弟刘义康掌管朝廷事务的方方面面:
一是负责朝廷的奏章文件处理。
二是定夺地方上的人事任免。
三是掌管司法上的生杀大权。
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大的不可比拟,以至于形成“势倾远近,朝野辐凑,每旦府门,常有车数百乘。”一大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巴结他,家门口常常车辆堵塞道路,有求于他的人特别多。“时四方献馈,皆以上品荐义康而以次者供御。”送礼品比送给皇上的贡品还要多、质量还要好。
事情做的超出了皇上与大臣的界限。有一次皇上刘义隆在品尝贡品柑橘的时候,感觉味道很差。刘义康在旁边看到以后就说:“皇上,今年的柑橘有更好吃的。”随即让家里面人送来了更好的柑橘。宋文帝一看,果然比自己吃的贡品大三寸(大供御者三寸),而且吃起来味道特别甘甜。皇帝被架空已成实锤。
刘义康在朝廷的大小事件上日益显得专横跋扈,通常与皇上刘义隆的意见不同。他手下有的人竟然想将刘义康推上皇位,以取代体弱多病的刘义隆。
宋文帝也是眼线很多,明察秋毫,决心剥夺彭城王刘义康的权力。首先下诏逮捕并斩杀了他的党羽,并将这些人的罪状当面向刘义康宣读。面对大势已去无可挽回的局面,彭城王刘义康请求辞职,文帝下诏剥夺彭城王刘义康的官爵,贬为庶人,迁出京城建康,远放刘义康到安成郡,安置在豫章(江西省南昌市),限制自由,反省思过。
早前彭城王刘义康主事主政期间,萧道成的父亲萧承之因为战功卓著,到建康城任太子屯骑校尉,宋文帝因为萧承之平定边疆动乱不安的局势有功,曾下诏说:“萧承之曾经率领军队屡次战胜敌人,发扬了精忠果敢的精神,可以封龙骧将军。”适逢青州刺史空缺,想提拔他镇守青州。但是萧承之并不依附于彭城王刘义康,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于是在刘义康的意见主导下,转而任命他担任相比镇守青州职务更低的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
由于有此过节,宋文帝下令萧承之率军前去护送刘义康至豫章,并且留下负责照顾他的饮食居住,保卫防范监控他。(待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