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作弊有多疯,藏裤裆、塞笔杆,手段离谱却全翻车
现在学生应付考试搞作弊,撑死了掖张小纸条、偷偷摆弄下电子设备,跟古代科举里的作弊手段比起来,那真的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要知道古代科举可不是简单的考试,考中了就能当官,改变一辈子的命运,所以多少人拼了命想考中举人头衔。
为了能顺利带小抄进考场,琢磨出来的法子多到能开个专门的作弊展览馆。
第一个必须提的是唐朝的温庭筠。
这人肚子里是真有墨水,写诗作赋的本事顶尖,更厉害的是能叉八次手的功夫就能写出八句押韵的诗,所以当时人都叫他“温八叉”。
可他有个特别致命的毛病:总爱帮别人在科举考场上作弊,而且还不是偷偷摸摸来,是当着人的面就敢帮。
当时负责监考的官员都清楚他这德性,有一回考试特意把他安排在自己眼皮子正下方的位置,就是为了死死盯着他,防止他搞小动作。
结果温庭筠考完试交卷子的时候,竟然主动跟监考官员说今天在考场里帮好几个考生写了卷子,那监考官员当场就愣住了。
后来温庭筠因为老干这种作弊的事,再加上他性格太耿直,动不动就得罪人,所以一直没能考中举人,最后只能找个小小的官职勉强混口饭吃。
再来讲讲清朝的情况。
清朝对科举考试里的作弊行为查得特别严格,考生进考场之前都要接受搜身检查,衣服的每一条缝隙、鞋子的夹层都得仔细摸一遍,就连头发都要翻开检查有没有藏东西。
可就有这么一个姓赵的童生(清朝科举里最低一级的考生),为了能把小抄带进考场,真是豁出去了,连底线都不管了。
他先找了几张特别薄的纸条,用细得跟针一样的毛笔在上面写满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那字小到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接着他把这些写满字的纸条缝在贴身裤子的夹层里,还有一部分则藏在鞋底特意挖的暗格里。
他觉得这些隐私部位搜身的人会不好意思仔细检查,可没想到那天负责搜身的是个出了名铁面无私的官员,直接让人把他的裤子扒开一点仔细查,当场就把藏在里面的小抄搜了出来。
最后这个童生被人拉到考场大门外,脖子上套着几十斤重的木枷示众,整整站了三天三夜,而且还被取消了所有考试资格,一辈子都不能再参加科举。
明朝也有个姓李的秀才,脑子特别灵活,知道考场搜身查得严,就天天琢磨怎么才能把小抄藏得更隐蔽不被发现。
他想出来的办法比前面两个人还要精细。
先找了块特别薄的绢布,用专门特制的小毛笔在上面写满四书五经里的重点内容,然后把这块绢布缝在衣服的内衬里,从衣服外面看根本看不出任何痕迹。
可他还觉得这样不够保险,又把另外一些小抄卷成细细的卷,塞进特意做成空心的笔杆里,再用蜡把笔杆的口封起来,心里盘算着考试的时候只要把蜡加热融化,就能把里面的小抄取出来用。
结果考试当天,他偷偷拿小抄的时候太紧张,手一抖,笔杆里的小抄就掉了出来,正好被旁边的考生看到,当场就把他举报了。
监考官员过来一检查,不光搜出了笔杆里的小抄,还把衣服内衬里缝着的绢布也翻了出来。
最后这个姓李的秀才被人打了五十棍子,而且还被革去了秀才的功名,这辈子只能当一个普通老百姓。
其实不管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现在的各种考试,踏踏实实地学习才是正确的路子。
想靠作弊走捷径,早晚都会翻车出事,毕竟真本事是骗不了人的,靠一时的小聪明投机取巧,最后只会坑了自己。
#头条新锐创作者##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