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8:21

气急败坏的特朗普,开口就讹诈中国,以为出了大招,实则出尽洋相

特朗普,又一次在社交媒体上“开炮”。
“中国不买美国大豆,是在搞经济敌对!”
“要不要我下令,停止从中国进口食用油?”

特朗普这下急红了眼,放话威胁中国购买美国大豆。
可惜的是,他这个“狠招”,不但打偏了靶子,还弄错了基本概念,把“地沟油”当成了炒菜油。结果,不仅没有吓住中国,反倒成了国际舆论场上的“笑点担当”。
他想借着选举节奏敲打中国,想给农业州的选民一个交代,却因为对贸易结构一知半解,把自己送上了尴尬的舞台。
张冠李戴的威胁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用植物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的厨房,靠的压根不是中国的油瓶子。
美国本土出产大量大豆和玉米油,邻国加拿大和巴西供应稳定,根本用不着从中国进口什么花生油、菜籽油。特朗普说要“断供”,其实断的是不存在的供应,纯属虚张声势。

真正让美国依赖的,是废弃食用油,也叫UCO,俗称地沟油。
别误会,这种油不是拿来炒菜用的,而是回收自餐馆、食品加工厂等地,用于生产生物柴油,是能源产业的重要原料。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UCO,近年来数量激增,从2020年的不到9万吨飙升到2023年的127万吨,占了中国此类出口的40%以上。
特朗普口中那个“要制裁”的“食用油”,其实就是这个UCO,他混淆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哪怕是普通网友都能分得清楚的行业常识,在他眼里竟成了“制裁利器”,实在让人笑掉大牙。

一个国家的总统,连贸易对象都搞不清楚,就开始挥舞“制裁大棒”,如此草率。这场尴尬的威胁,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认知基础上,注定不会有任何实质结果。
算盘落空就算我们退一步讲,特朗普真的是针对UCO,那又怎样?这招对中国还真伤不了筋骨。
中国的UCO出口早就不是单一市场依赖。从欧盟到新加坡,再到日本和韩国,中国的“废油”早就跑遍了全球。
2023年,中国对欧盟出口UCO约90万吨,对新加坡也接近60万吨。
这些市场需求稳定、回报可观,即便美国突然“断供”,中国也能迅速调整出口方向。

更关键的是,国内需求也在迅猛增长。中国“双碳”目标推进得如火如荼,清洁能源产业对UCO的吸收能力越来越强。
2023年,中国国内就消化了超过80万吨UCO,且价格持续走高,企业回收积极性提升。中国在把它变成绿色能源的新支柱。
反观美国这边,一旦真断了中国的UCO供应,麻烦可就大了。
美国本土的UCO回收体系远远跟不上需求,能源企业严重依赖进口。有研究指出,美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原料有三成以上来自中国,一旦断供,很多企业将面临成本飙升甚至停产风险。

生物柴油是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农业、运输、清洁能源多个领域。一旦断链,不只是企业倒霉,农民、卡车司机、消费者都得买单。
特朗普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过去几年里,类似的“自损式制裁”频频上演。从芯片到钢铝关税,从TikTok到5G,每一次挥舞大棒,都是一场“伤敌三分,自损七分”的闹剧。这种政策短视、策略混乱的行径,不仅没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让美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越来越被动。

削弱美国领导力特朗普的这波“地沟油制裁”,看似只是一场语言乌龙,实则暴露出美国政治体系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专业的轻视、对现实的脱节、对全球供应链的无知。
从对华为的误解,到对TikTok的误读,再到对中国产业政策的片面揣测,美国某些政客似乎总喜欢凭空想象,用情绪代替数据。
特朗普这次把“食用油”和“废油”搞混,不过是“错得太明显”,才被大家迅速识破而已。

这也凸显了中美在应对经济摩擦时的明显差距。中国的策略更讲系统性和前瞻性,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往往选择多元化布局、强化内需、增强供应链弹性。
而美国这边,尤其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政治人物,更多是靠“喊话式操作”,一时情绪上头就下令制裁,结果反复打脸。
从国际视角看,这种不专业的威胁行为,正在削弱美国的国际信誉。一个世界大国,连最基本的贸易逻辑都搞不清楚,国际社会自然会质疑其政策的严肃性。

这种“讹诈式”外交,正在让美国失去软实力。在全球化的今天,领导力不只是看军力和美元储备,更看是否理性、可靠、尊重规则。而特朗普这类操作,恰恰在一点点消耗美国作为“规则制定者”的身份,逐渐滑向“规则破坏者”的尴尬位置。

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有不断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也有稳定的政策节奏。应对这种“临时起意”的对抗,中国完全有底气,也有办法。
参考信息:特朗普威胁停止从中国进口食用油,外交部回应2025-10-15 15:45·环球网
特朗普指责中国不进口大豆,并威胁“报复”将停止从中国进口食用油,外交部回应2025-10-15 15:55·九派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气急败坏的特朗普,开口就讹诈中国,以为出了大招,实则出尽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