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品读
唐纪六十五-六十六(公元850-867年)此篇一看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之治”,二看张义潮与归义军崛起于西域、光复大唐河山,三看王式两次平定内乱,四看高骈收复安南。
主要事件
1.吐蕃论恐热所部大败尚婢婢的军队,尚婢婢率部退却,随后论恐热在河西八州展开大屠杀,由此失去民心,其部下大多逃散。论恐热无奈之下前往长安觐见唐宣宗,期望得到唐朝的帮助,但并未遂愿。
2.趁着吐蕃内乱,沙洲人张义潮联络当地豪杰发动起义、光复沙州(今敦煌),唐宣宗任命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随后,张义潮调发军队平定沙州近旁的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之地,并派遣他的兄长张义泽奉十一州地图名籍入朝见唐宣宗,于是河、湟之地全部归入唐朝版图。唐宣宗置归义军于沙州,任命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十年之后,张义潮率军收复凉州(今武威)。
3.唐宣宗以怀柔政策对待党项族的叛乱,并且派出白敏中主持招讨事宜,逐渐使得党项各部安定下来。
4.南诏国侵寇安南,当地叛乱频发,宣宗以王式为安南都护,稳住了局面。南诏国派遣军队攻陷唐朝的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附近)。
5.宣宗因服用方士丹药,健康每况愈下,不久去世。其执政时期,不徇私情、虚心纳谏、勤政节俭,任用官员适当且边患较少,唐晚期出现了短暂的治世,称为大中之治,也有人称唐宣宗为小太宗;但宣宗也不能摆脱宦官势力的影响,其执政期间南衙朝官与北司宦官势如水火。唐懿宗李漼继位。
6.浙江东部,裘甫发动起义。因浙江地区很久未经历战争,唐军几乎没有战斗能力,使得裘甫军一路发展壮大,达到三万人,并相继攻陷上虞、余姚、奉化、宁海,震动中原。唐懿宗急调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前往平叛。王式到任后,整顿队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并且以“毋争险易,毋焚庐舍,毋杀平民以增首级!平民胁从者,募降之。得贼金帛,官无所问。俘获者,皆越人也,释之”为方针,迅速平定了叛乱。
7.王式前脚刚从安南离开,后脚交趾城就被安南与南诏联军攻陷。之后交趾虽被收复,但南诏军二次入寇攻陷交趾,并留军队二万人驻守。
8.唐懿宗把岭南拆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此为广东、广西的雏形,到宋朝正式确立。
9.徐州发生军乱,乱兵驱逐武宁节度使,朝廷派王式从浙东地区带兵进驻徐州任新节度使。王式以计谋杀尽乱兵,徐州局势稳定下来。
10.南诏军围攻邕州(今广西南宁市),一个未曾留名的小军校率三百敢死队夜袭南诏军营,南诏军解围而走,但其功劳却被进退失据的岭南西道节度使康承训冒领。事发后,朝廷以高骈接任岭南西道节度使兼安南都护,高骈在监军李维周的钳制下,依然率军光复交趾城,斩首三万。高骈被任命为静海军节度使。
主要人物
唐宣宗李忱、令狐綯、白敏中、张义潮(也作张议潮)、毕諴、韦澳、王式、高骈、唐懿宗李漼
假如现在台湾某个人振臂一呼,联合岛内势力推翻民进党的统治,然后致电北京宣布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这必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幕,这位假想中的领袖也必会青史留名。一千二百年前,在久已脱离大唐的西域绝远之地,出现了这么一个人——张义潮和他的归义军。
随着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央朝廷无力维持对外统治,并还不断抽调西域军队回援,用以对抗安史叛军。加上西域北方回纥以及南方吐蕃的壮大,唐朝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逐渐被蚕食掉,脱离了大唐的掌控。
先看一下唐全盛时期周边的形势图,以下是公元669年唐高宗在位时的情况。注:本篇所有图片均取自互联网。
八十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前五年的唐朝与其周边形势图,这时回纥(回鹘)已经在唐朝的北部疆域崛起,但西域仍掌控在大唐手中。
又过了五十年,安史之乱加上之后的藩镇割据,唐朝已经萎靡成了下图这样。西域还有一块飞地苟延残喘,但已断绝了与长安的联系,不久后安西都护府被吐蕃彻底攻陷。
而随着回鹘被葛逻禄灭国,吐蕃又日渐衰落(吐蕃赞普没有合法继承人,野心将领论恐热掀起了内战,使得吐蕃对于西域的控制力变弱),一个猛人张义潮趁此时机在沙州振臂一呼,使得大唐的力量重新出现于西域。
·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
沙州起义:张义潮联合敦煌豪族与僧众,趁吐蕃内乱发动起义,收复沙州(今敦煌),开启归义军历史。
关键行动:秘密联络长安,派十路信使突破吐蕃封锁,仅一人抵达唐廷。
·851年(大中五年)
归附唐朝:张义潮遣使献河西十一州图籍,唐宣宗授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名义上收复河西瓜、沙、肃、甘等州。
实际控制:仅沙、瓜二州稳固,其余地区仍受吐蕃、回鹘威胁。
·861年(唐懿宗咸通二年)
收复凉州:历经十年征战,张义潮率蕃汉联军攻占河西重镇凉州(今武威),打通丝绸之路东段。
·867年(咸通八年)
张义潮入长安:为表忠诚,张义潮亲赴长安为质,其侄张淮深代理归义军事务,唐廷加封张义潮为司徒。后五年,张义潮逝于长安。
张义潮与他的归义军在绝远之地,独自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并成功光复具有象征意义的沙州(敦煌)、凉州(武威),使得柔弱的大唐依稀找回了往日的荣耀。在如今的敦煌莫高窟第156窟,还可以看到下面这幅壁画《张义潮统军出行图》,虽年代久远,但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雄壮的气势。
笔者第一次完整了解这个故事,是在敦煌旅游时观看了融入式实景剧《又见敦煌》。十路信使冒死突破吐蕃的层层拦阻、翻越沙漠,只为去那个百年来西域汉人只听过却从未曾见过的地方——长安,去那里报个信:“我们还在这里,这里还是大唐的土地!”当最后看到只有一路信使到达长安时,不禁泪目。
848年沙州就已收复,可知为何这段历史却出现在850年起始的《资治通鉴》中,因为信使历时两年才到达长安……
联想起近期的热点《哪吒2》,记者采访台湾的年轻人时,很多人说不知道《封神演义》,更不知道书里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的人物,不禁唏嘘不已。文化上的脱离比物理上的隔绝更可怕,历史认同感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无比重要,幸好一千两百年前的西域汉人未曾忘却。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断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道,一振雄名天下知
—— 王国维
最后提一句,此篇这个晚唐时期里,除了张义潮,还有王式与高骈,一个平定浙东叛乱,一个收复了安南。如果不是宦官干政,如果不是唐宣宗走的早,唐朝兴许还能存在不短的时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