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8:18

三边英雄谱:史行在定边


定边,这座坐落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的县城,地理位置独特,素有“旱码头”和“三秦要塞”的美誉。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在革命岁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片土地上,史行作为警备三旅宣传队的戏剧干部,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坚定信念,为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史行,原名史锦堂,191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高中至大学时代,他就积极参与进步戏剧活动。1938年8月,史行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二期和剧作研究班学习。在延安的学习经历,为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深刻理解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的宗旨。
解放战争时期,史行来到定边,担任解放军警备三旅宣传队副队长。当时的定边,虽然已经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着这片土地。史行和宣传队的战友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物资匮乏、环境艰苦,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文艺的力量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激发着群众的革命热情。
为了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史行深入了解定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化。他发现,定边的老百姓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于是,他决定将戏曲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入到宣传工作中。他开始熟悉与热爱戏曲,并与宣传队的成员们一起,对传统戏曲进行改编和创新,将革命思想和斗争故事巧妙地融入其中。
在定边期间,史行导演了多部话剧和歌剧,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话剧《红旗歌》以解放区工厂的生产竞赛为背景,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主人翁精神;歌剧《刘胡兰》则以英雄刘胡兰的事迹为蓝本,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女英雄形象。这些剧目在定边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战士和群众的喜爱。每一场演出,都座无虚席,观众们被剧中的情节所打动,被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所感染。许多战士在观看演出后,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决心;而群众们也通过这些演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革命的意义和目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到革命工作中来。
除了导演剧目,史行还亲自参与创作。他率领宣传队随部队打游击,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他写下了《换枪歌》《解放全中国》等几十首歌词。这些歌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不仅在部队中广泛传唱,也在定边的群众中流传开来,成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
在宣传工作中,史行注重培养和锻炼宣传队的年轻成员。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年轻的文艺工作者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宣传队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史行的带领下,深入部队、农村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将革命文艺的火种播撒在定边的每一个角落。
据当时定边的一些老人回忆,史行和宣传队的到来,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那个物资匮乏、精神生活相对单调的年代,宣传队的演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他们还记得,每次演出前,人们都会早早地来到场地,翘首以盼;演出时,大家全神贯注地观看,被剧中的情节所吸引,时而欢笑,时而落泪;演出结束后,人们还会久久不愿离去,热烈地讨论着剧中的人物和故事。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和希望。
定边的县志和党史资料中,也对史行和宣传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的文艺活动,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也为定边的文化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行以他的艺术才华和坚定信念,在定边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定边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史行和宣传队所带来的红色文艺的魅力和力量。他们用文艺的形式,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史行在定边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革命文艺史上的一段光辉历程。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用文艺的力量传递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边英雄谱:史行在定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