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8:18

钱学森的日本亲戚:岳母娘家是日本北海道望族,妻子表哥生意很大

文/历史勘探社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回到祖国探望亲人,彼时的他依旧单身,这可把钱母急得团团转,要知道,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年纪还未成家也着实算得上“大龄未婚青年”了。

回国之后,钱学森时常前往老友蒋家做客,并且与蒋家的三女儿蒋英的往来十分密切,随着相处增多,他渐渐对蒋英心生好感与爱慕,随后便展开了浪漫的追求。

有意思的是,那时蒋英还热心地给钱学森介绍过好几位相亲对象,可钱学森却从来不为所动,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蒋英,还一次次诚挚地邀请蒋英与他一同前往美国。
最终,蒋英被钱学森那份真挚且深沉的爱意深深触动,欣然接受了他的表白,随后,这对有情人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了一场既盛大又满含温馨的婚礼。

同年,这对新婚夫妻一起去了美国,直到1955年才再次回到祖国,回国后,他们为新中国的原子弹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故事很浪漫,而蒋英的家庭背景也很有意思。

蒋英的母亲是日本人,早年她来到中国投身工作,期间偶然与蒋英的父亲蒋百里相识。
后来,蒋百里对她展开追求,二人情投意合,最终携手步入婚姻殿堂,而她也自此成为了一位中国妻子。

蒋佐梅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札幌的一个大家族,当时,北海道正处在大力开发的阶段,佐藤家靠着木材、煤炭和水产等生意,迅速积累了财富,成为当地有名的豪门大户,财力十分雄厚。

和不少日本家族有所差异的是,佐藤家并未盲目追捧西方文化或是当下流行的风尚,整个家族反而弥漫着浓厚的汉学气息。
蒋佐梅的父亲特别喜爱中国文化,能背诵《论语》《孟子》等经典,书房里还收藏着像《革命军》这类在当时被禁的书。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佐藤屋登,从小就接受了独特的文化熏陶,她会用毛笔写汉字,默默诵读唐诗三百首,还喜欢听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
正是这样的成长背景,为她日后从日本到中国的情感转变奠定了基础。

1913年,佐藤屋登作为日本公使馆招募来的护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那时候,中国才刚从辛亥革命的风云中走出来,国内各路军阀你争我斗,社会局势十分动荡。

同一时期,蒋百里可是当时中国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有名的军事家,还出任了保定军校的校长。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想必都了解,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黄埔军校地位相当,二者都为中国革命输送和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军事人才。

而且保定军校创办时间比黄埔军校还要早,就连蒋介石都曾在这所学校读书,后来还被学校保送到日本士官学校深造。
能当上这样一所军校的校长,足以证明蒋百里的威望有多高、成就有多大。

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蒋百里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他深感无奈,对时局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不已,早已把个人的荣华富贵和生死安危抛到了九霄云外。

1913年6月13日这天,蒋百里身着笔挺的黄呢子军装,外披一件威风八面的披风,脚蹬一双锃光瓦亮的长筒马靴,跨坐在高头大马上,腰间还配着一把长长的指挥刀,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表训话。

望着台下两千多名学生,蒋百里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初就职时立下的誓言——若不能胜任校长一职,便杀身成仁。
再想到这段时间,他多次向北洋政府陆军部申请拨款,却始终石沉大海、毫无回应,蒋百里内心悲从中来,满是无奈与自责,深感自己失职。

万念俱灰之下,蒋百里神色凝重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枪,毅然决然地朝自己开了一枪,随即重重倒下。
自杀前,他还留下了一封遗书,称自己自杀殉职不过是尽军人本分,与个人得失无关。

所幸,这一枪并未击中要害,蒋百里没有当场丧命,袁世凯得知他中枪的消息后,立刻委托日本驻华公使,派最顶尖的医生前往保定为他进行手术,当时身为护士长的蒋佐梅也一同来到了蒋百里身边。

经过医护人员的紧急手术与后续一系列治疗,蒋百里总算暂时从生命危险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不过,他后续仍需要长时间的悉心护理和调养,而照顾蒋百里的艰巨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护士长蒋佐梅的身上。

随着一天天相处下来,蒋百里慢慢对这位来自日本的护士产生了别样的情愫,她那些贴心又充满力量的话语,好似一道光,径直照进了蒋百里那被阴霾笼罩的内心,让他不再逃避应尽的责任,也不再满心都是求死的念头。

只是那时,日本深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对中国怀有极大的敌意,受这种两国关系的大环境影响,蒋佐梅的父母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女儿远嫁到中国。
但蒋百里对蒋佐梅一片痴心,始终没有放弃,他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字里行间满是深情。

最终,蒋百里凭借自己的真诚与执着,成功打动了蒋佐梅的父母,她的父亲态度逐渐缓和,最终点头同意,让女儿远嫁到中国。
1914年,蒋百里与挚爱之人选择在天津的德国饭店举办了一场温馨而难忘的婚礼,婚后为了表达对她的深情与爱意,蒋百里特意为她挑选了一个蕴含中国文化韵味的名字——蒋佐梅。

从那一刻起,她告别了和服,穿上了优雅的旗袍,还开始努力学习绍兴话,一点点融入中国的生活,真正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她一共养育了五个女儿,个个才貌出众,被众人称赞为“蒋家五朵金花”,在这五朵金花里,最为大众所熟知与喜爱的,便是她的三女儿蒋英。
pic/obb1vwgn2ie.jpg
蒋英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钱学森最知心的精神伴侣,他们二人携手走过了漫长岁月,共同为新中国的科技建设添砖加瓦。
pic/lwaqadtqsz2.jpg
其实,蒋佐梅当年选择离开日本,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遵从内心做出的重要决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之间的局势迅速恶化,关系骤然变得紧张起来,此时她在日本的亲属多次寄来书信劝说她返回日本,还说会给她安排上舒适又富足的生活。
pic/zm5lcaxunma.jpg
但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烧掉了日本护照,并在五个女儿的户口簿上郑重填上“汉族”。
她这份坚定不移的选择,既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也饱含着对丈夫的忠诚与信任。
pic/xqbj0yvmwzz.jpg
1938年,蒋百里离世,生活的重担瞬间全压在了她一人肩上,她要独自抚养五个女儿。
那段时间,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一度陷入贫困境地,但即便如此,她始终咬紧牙关坚持着,无论多么不易,都从未让任何一个孩子中断学业。
pic/plaitynq33m.jpg
“再苦不能苦教育”,这句话不仅是她对女儿们的承诺,更是她对国家的一份责任担当。
后来,蒋家的五朵金花个个都出类拔萃:大姐蒋昭穿上了白大褂,当上了救死扶伤的医生;二姐蒋雍奔赴前线,投身到战地救护工作中;三姐蒋英歌声动人,成了闻名海内外的歌唱家;四姐蒋华远赴欧洲,积极发起和平组织;小妹蒋和则扎根教育,一心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
pic/dop1rkietzc.jpg
她们的成就,既是母亲悉心培养的成果,也集中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力量,如今回望,蒋佐梅当年的抉择依然令人动容。
故事并未在此画上句号,让我们把视线转向蒋英的日本亲族,尽管蒋佐梅自1914年离开日本后再未回归,但佐藤家族在北海道的根基始终稳固。
pic/0iqkappqc1n.jpg
在蒋英的表兄弟中,就有位非常出色的人物。
二战结束后,蒋佐梅兄长的儿子佐藤光男创立了“佐藤商店”,主打三文鱼饭团等特色美食,用心为顾客提供美味佳肴。
pic/cfdt1vlbnwt.jpg
后来,佐藤光男的儿子佐藤寿氏——也就是蒋英女士的表亲侄儿,在大学毕业后接手家族生意,在他的经营下,“佐藤商店”成功转型为“札幌佐藤水产”。
如今,这家公司的年营业额已突破百亿日元,旗下生产的帝王蟹产品更是在日本高端市场稳占一席之地。
pic/3nenoyaxl5b.jpg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份跨越国界的亲缘关系或许鲜少被公开谈论,甚至需要以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这份情谊让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有时能强大到冲破国籍与政治的界限。
pic/jtbwyy0edqa.jpg
即便在中日战争最为残酷、艰难的岁月里,蒋佐梅依旧坚定不移地与丈夫站在一起,以切实的行动为中国的抗战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份情感,纯粹又真挚,它既是两人之间深情厚意的体现,也是一个家庭始终坚守的共同信念。
参考资料:潮新闻客户端——晚潮|蒋百里的传奇生涯 2023-07-06

pic/1bgf4ncjcrv.jpg
作家文摘——蒋佐梅与蒋百里:爱上他,爱上他的国!2017年11月29日

pic/imqz20kn4zb.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钱学森的日本亲戚:岳母娘家是日本北海道望族,妻子表哥生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