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山陕会馆穿越三百年,寻晋商富豪圈的“驻洛办事处”茶马古道
漫步在九都东路,路南一片古建筑群悄然伫立,这里曾是清代秦晋富商巨贾的社交圈,如今成为普通人了解历史的窗口。走进洛阳山陕会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面气势恢宏的琉璃照壁。色彩鲜艳的琉璃砖上,“二龙戏珠”栩栩如生,八仙、花卉、卷草纹点缀其间。这是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琉璃照壁。
站在这里,你很难想象,它已经经历了近300年的风雨。
如今,这处曾经的山西陕西商帮“高端会所”已变身为万里茶道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只需提前预约,你就能踏入这个康熙年间兴建、凝结着秦晋商人智慧与财富的场所。
01 商帮云集:秦晋商人的财富盛宴
明清时期的洛阳,可谓商界的“兵家必争之地”。宋人李格非曾评价:“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魏赵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地处中原的洛阳,既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又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各地的商人也在此聚集。
在所有这些商帮中,山西和陕西的商人最为耀眼。他们携巨资南下,迅速垄断了洛阳的钱庄、典当乃至茶市。
山陕会馆内的碑刻显示,当年捐银建馆的山陕商家有千户之多。要知道,清代洛阳人口不过20余万,秦晋商人在洛阳的商业比重可见一斑。
为什么商人们要出资建造如此豪华的会馆?答案在于,这里不仅是联络乡谊、聚会议事的地方,更是他们与官府沟通交涉的重要场所。
说白了,山陕会馆就是秦晋商人的“驻洛办事处”。
02 辉煌建筑:清代商帮的“不差钱”范
会馆从康熙年间始建,历时十几年才修建完成。在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又多次修缮。
有石碑记载:“至嘉庆年中,会馆因风雨剥蚀,颇有倾废,秦晋重商惧其湮废,逐重葺新之……共费资二万五千有奇。”
当时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不过几两银子,而修缮一次会馆就花费2.5万多两白银。万里茶道给商人们带来的丰厚收益,从这里就可见一斑。
整个会馆坐北朝南,遵循着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布局。由仪门、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拜殿、正殿等建筑组成,错落有致。
漫步其中,几乎到了“无木不刻、无石不雕”的地步。
舞楼的雀替装饰着貔貅护蛛、狮子戏绳、连年有余、麒麟凤凰等图案。拜殿是会馆的中心建筑,殿前有高大月台,殿内斗拱、檐檩等存有清代旋子点金彩画,富丽堂皇。
这些精美建筑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秦晋商帮的财力与品位。
03 茶道兴衰:万里茶道的洛阳节点
山陕会馆能如此奢华,其财富来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条著名的商贸路线——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延伸至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
然后经俄罗斯传入中亚、欧洲,全长一万多公里。
洛阳位居中原腹地,是南茶北运的重要集散地。根据洛阳地方史志记载,拥有大量马匹、骆驼、牛车的秦晋商人,是茶商的主力军。
在洛阳,茶叶进行了“自武夷山启程以来,最大的一次分流”。
《洛阳市志·商业志》记载,到了康熙中后期,洛阳已成为陕甘地区与中原、南方各省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
嘉庆、道光年间,全国各地汇聚于洛阳的行商坐贾有千家之多,年经营额估计有四五百万两白银。
04 关公信仰:商业诚信的精神象征
在山陕会馆的山门上方,刻有“河东夫子”四个大字。这“河东夫子”指的正是关公。
关公是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不仅是武艺高强、忠肝义胆的象征,相传他还善经商,独创“日清簿”记录流水账,被后世奉为武圣人、武财神。
晋商恪守“以义取利、利从义生”的原则,提倡“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
在山陕会馆内供奉关公,一方面提醒商人诚信经营,另一方面也求财保平安。这种将商业伦理与信仰结合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智慧。
河南开封山陕会馆拜殿的“悬鱼”上刻着“公平交易”“义中取财”的字样,正是这种精神的实物证明。
05 古今传承:从商业会馆到公共博物馆
时光流转,曾经的商业重镇随着万里茶道的衰落而褪去光环。山陕会馆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山陕会馆建筑群曾一度被改为洛阳七中的教室,后来才得到保护并对外开放。
如今,作为万里茶道博物馆,它继续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横跨亚欧的茶叶贸易故事。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段历史,山陕会馆还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与万里茶道历史文化相关的实物、文献、图片、档案等文物和资料。
无论是捐赠、复仿制还是借展,都在丰富着这段历史的叙述。
穿过拜殿,来到会馆最后方的正殿,檐梁上的斗拱龙头张牙舞爪、腾云驾雾;檐梁下的木门雕花却是人物花鸟、虫鱼细草。这种粗犷与精细的并存,仿佛是秦晋商帮性格的写照——既有开拓万里的豪气,又有精打细算的细腻。
站在这个曾经喧嚣的商帮殿堂,如今只能听到风吹过古老屋檐的声音。但当我们触摸这些石雕木刻,仿佛还能感受到三百年前的繁华与梦想。
山陕会馆不再只是商人的聚会场所,而成了连接古今的时空桥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