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5:34

吴越争霸,一场春秋时期的代理人战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一副有名的励志对联,开始是明末孝廉胡寄垣在科举失利后,题此联自勉,苦读三年最终中举;后来则是抗清名将金声题此联于书室,展现反清复明之志。
最为广为人知的情况则是此联为蒲松龄的自勉联,只是这是八十年代杂志的文章里面杜撰出来的结果,却因为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名气所带来的影响而为大众所知。
这则对联是讲述了两个故事,上联是秦末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凿沉船只、砸碎炊具,只带三日粮,以必死决心大败秦军,突出的是决心,下联是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勾践战败后每日卧柴草、尝苦胆,最终灭掉吴国的事情,显示的是坚持。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向来是中国人喜欢的故事,因为故事里面突出的坚定、隐忍、强大并最终翻身的结果,是许多成功者身上的特质,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遭受的苦难,都是如同勾践的经历一样,是成功路上的铺垫。

了解多了勾践的故事之后,就会产生一个疑惑,既然越国如此厉害,那为何进入战国时期越国便消失了呢?为什么战国七雄里面没有越国?
当拨开历史的迷雾,就可以发现,那场轰轰烈烈、持续几十年的吴越两国之争,不过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注脚,是一场两国扶持的代理人战争。
晋楚之争“曲沃代翼”事件之后,晋国国君为了防止公室再次篡夺权力,开启了晋国的政治改革,扶持了大量贵族,建立了世卿世禄制度,而这促使晋国迅速强大起来。
特别是,晋文公重耳通过流亡的生活见识了不同诸侯国的民生情况,在回到晋国之后,推动晋国的政治框架成熟,使得晋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晋国的强大意味着大量的卿族产生,这些卿族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封地与权力,必然走向向外扩张的道路,逐渐成为春秋时代北方强大的诸侯国,压制周围的诸侯。
同时,南方的楚国在百年间不断兼并周围小诸侯国、吞并周围的蛮夷部落,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得楚国一直维持着向外扩张的步伐。

然而,晋国北方面对戎狄荒原,楚国南方面临未开发沼泽,使得两国都瞄准了中原腹地,甚至是对方已经开发好土地。
而这种扩张的驱动力,使得双方开启了长达百余年的争霸之路。
吴国崛起晋国卿族制度建立之后,一开始不断向外扩张,晋文公凭借实力能够压制住内部卿族斗争,众多卿族依旧能够维持着团结合作的局面。
随着扩张步伐面对楚国这样的劲敌受阻,晋国国君无法压制也无法压制住内部斗争,卿族相互之间开始争斗,最终导致了晋楚第二次会战邲之战的失败。
这一次战争晋军的指挥是荀林父,他也是中行氏的始祖,智氏始祖荀首的哥哥。
荀林父任中军元帅,迎击楚军,荀首作为荀林父的弟弟,以下军司马的身份进入军队。在这场战斗之中,因为荀林父作为新任主帅,无法约束住自己部下,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最终晋军大败。

而在晋军溃败的过程中,荀首发现自己的儿子荀罃(yīng)被楚军俘虏,率领部下迎着楚军杀去,射杀楚国大夫连尹襄老,射伤并俘虏楚庄王的弟弟公子谷臣,这个功绩促使了春秋末期最重要的家族——智氏的崛起。
而这一次战争的失败,让晋国认识到了自己内部斗争的问题,以及明白了楚国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诸侯国。
同时,晋国的内部斗争,也让晋国的卿族明白,“三军六卿制”决定了掌握军队便是掌握了权力,不愿意将自己家族的实力消耗在对外战争当中。
此时,晋国所面对的局面便是外有楚国威胁,内有卿族斗争矛盾,两个问题不断冲突下,如果尝试同时解决必然如同邲之战一样失败。
为了牵制住楚国,也为了为晋国自身争取到解决内部矛盾的空间,晋国采取了楚国的叛臣巫臣建议,扶持处在楚国背后的吴国,让吴国不断消耗楚国的实力。
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饹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巫臣带着晋国支持的战车到了吴国,教会了吴国人打仗应该讲究纪律、军阵,更是结合吴楚两地的地势,对战车步兵协同战术进行了改革。

这一次军事支持,让吴国人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原争霸战场上所采用的战术和方式。
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
巫臣为吴国带来的军事改革,使得吴国军事实力迅速强大起来,当然这样的实力无法正面对抗楚国,因而为楚国制定了专属的“游击”战术——出兵攻打楚国抢劫一番,楚国出兵就收兵回国。
这种不断袭扰楚国的方式,让楚国烦不胜烦,一方面无法全力出击吴国,害怕晋国趁机袭击,另一方面少量出兵又无法彻底消灭吴国,针对吴国的收益与消耗无法相称。
原本吴国对于楚国来说只是牵扯精力的小问题,却没想到自己将这个威胁放大了——伍子胥。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大夫伍奢的儿子,因为其家族因父亲直谏被楚平王所灭,所以励志要复仇,他首先去的是晋国,想要借助晋国的力量,而此时的晋国显然不愿意因为他的私仇和楚国开启全面战争。
但晋国并不介意支持一下楚国的反对者,特别是能够给楚国下绊子的事情。
所以,晋国为伍子胥指明了一条出路,也就是当年楚国叛臣巫臣所走的路,扶持吴国、利用吴国的实力对抗楚国。
伍子胥确实为晋国送上了一份大礼,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大大削弱了楚国的实力。
扶持越国都城被攻破虽然无法彻底灭掉楚国,却也让楚国意识到吴国已经不仅仅是小麻烦,而是可能威胁到安全的隐患,因而采取了和晋国同样的手段——扶持另外的诸侯国(越国)。
作为深耕在南方的楚国,显然更清楚吴国的问题所在。
吴国和越国尽管为了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可,分别号称为周太伯与大禹的子孙,但是国内民众的群体是相同的族群——越人。
双方都需要争取同一个族群的认可,需要征服对方确保自己统治的稳固,同时也是为了稳固,并没有彻底杀掉对方族群头领,也就越王勾践之所以在失败后保命的原因。
如果说吴国的强大是因为晋国支持楚国的叛臣——巫臣、伍子胥等人,那么楚国扶持越国,自然也是派人帮助越国建立对应的制度,整合越国的实力。
而帮助越王勾践强大起来的几个人是——范蠡、文种、计然。
范蠡,楚国人。
文种,曾经出仕楚国的楚国人。
范蠡在越国出仕之后,还和文种保持着紧密联系,后来等到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后,力邀文种来越国担任大夫。
计然,据说是范蠡的老师,传授授范蠡七计,而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计而灭吴国,而他是晋国人,因为在国内斗争失败而被排挤出晋国。
这群人将晋楚争霸期间产生的制度、军事组织等等全部引入了越国,使得越国的实力被整合起来,可以对抗吴国,乃至最终灭亡吴国。
随着灭吴成功,越王其实也产生了和当初吴王一样的想法,北上中原,争霸诸侯,只是楚国作为扶持越国的背后推手显然不会让其如愿。

越楚产生冲突的时候,文种建议赂楚平息两国矛盾,勾践最终同意了割让五百里给楚国,却也明白了文种是站在楚国的角度,越国是楚国想要扶持的傀儡,最终选择了逼杀文种。
越王勾践其后选择积极联系中原诸侯,参与到中原事务里面,频繁干预邾、莒、卫、鲁四国政务,为的也是摆脱楚国的操纵,然而楚国在侧一直虎视眈眈。
楚国扶持越国,希望是越国能够牵制住吴国,不给自己找麻烦,当然不希望越国强大后成为威胁自己的力量。
这些人在为越国建立制度的时候留了后手,那便是稳定地传承权力,让诸侯国的强大不是一闪而逝。
而如何确保一个诸侯的权力能够顺利稳定的继承,使得王室动乱而不影响国家,这显然是越国这样的“暴发户”不清楚的。

等到勾践去世后,越国因为继承人的问题,经历了三代弑君之事,国力迅速衰落。
楚国在这时候趁机派军消灭了越国,吞并了大片的越国土地,收获了自己当初种下的果实,结束了这场代理人战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越争霸,一场春秋时期的代理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