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大唐的噩梦:因一碗饭引发的兵变,忠臣颜真卿宁死不屈
一提到大唐,大家想到的,是不是都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气象?那份自信、那份开放、那份辉煌,确实让人心驰神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它驶入中晚唐时期,曾经的辉煌开始蒙上阴影……
压垮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事情发生在公元783年,史称“泾原兵变”的重大历史事件。
当时的大唐,早已不是开元盛世时的模样了。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重创,中央朝廷的权威一落千丈,各地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藩镇”,越来越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当时的皇帝是唐德宗,他是个有想法、想重振朝纲的君主,一上台就琢磨着怎么削弱这些藩镇的势力。
可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一不小心就捅了马蜂窝。
就在建中四年(783年),好几个藩镇联合起来造反,局势非常紧张。唐德宗赶紧调集各地的军队前来支援。
其中,从泾原(今甘肃平凉一带)调来的一支五千人的部队,长途跋涉地赶到了京城长安。这些士兵们心里琢磨着,我们大老远跑来保卫皇帝,怎么着也得有点像样的犒赏吧?结果呢?他们在寒风中苦苦等待,等来的不是金银绸缎,也不是美酒佳肴,而是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王翃派人送来的粗茶淡饭,史书上用“粝食菜啖”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粗糙的米饭和几根菜叶子。
这下可把士兵们给惹毛了。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心里本来就憋着火,到了京城还受这等窝囊气,感觉自己根本没被当人看。
失望、愤怒的情绪瞬间就像干柴遇上了烈火,一个士兵带头喊了一嗓子,大伙儿的情绪彻底爆发了。
他们冲进武库,抢了兵器,掉头就攻打皇宫。唐德宗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倚重的军队会因为一顿饭哗变,吓得连夜带着后宫和太子逃出长安,成了一个“流浪皇帝”。
并非分饭,而是“乞米”的颜真卿提到颜真卿,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那雄浑大气、刚正不阿的书法。字如其人,颜真卿的一生,也确实像他的字一样,充满了凛然正气。他出身名门望族,但为人却极其清廉正直。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像颜真卿这样的大官,面对军心不稳,可能会亲自出面,开仓放粮,用几碗饭来安抚士兵。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更具冲击力。
翻遍史料,找不到任何颜真卿“分发米饭”平息兵变的记载。恰恰相反,却找到了他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不得不拉下老脸向同僚借米的书信,这就是他书法作品中同样著名的 《乞米帖》。
这封信写于公元765年,当时颜真卿已经年近六旬,官也不小了。
信里他非常坦诚地说,自己家已经断粮三个月了,“举家食粥,来已逾月”,全家喝粥都喝了一个多月了,现在实在是没办法了,才厚着脸皮来向您(同僚李光进)借点米。
一个在安史之乱中,曾凭一己之力扛起河北十七郡反抗大旗的英雄 一个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竟然清廉到要为家人的口粮发愁,甚至需要写信求助。
这份风骨,这份坚守,是不是比单纯的“开仓放粮”更让人震撼?
一个连自己家都快揭不开锅的朝廷大员,其清廉与风骨可见一斑。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耿直与忠诚,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最终面对一场九死一生的劝降之旅。
古稀老臣的赴死之路时间来到公元782年,也就是“泾原兵变”的前一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拥兵自重,发动叛乱,声势浩大,直接威胁着大唐的腹心之地。唐德宗朝堂上的大臣们,一个个吓得噤若寒蝉。这时候,奸相卢杞(史料中多有记载其排挤忠良)出了个“好主意”: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去“劝降”李希烈。
派谁去呢?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已经74岁高龄的太子太师颜真卿身上。
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这哪是去劝降,这分明是把他往火坑里推,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旅。李希烈是个什么人?那是杀人不眨眼的悍匪,连朝廷派去平叛的大将哥舒曜都被他俘虏了。让一个手无寸铁的古稀老人去虎口拔牙,结果可想而知。朋友们都劝颜真卿,说这是奸臣的阴谋,您可千万不能去。
但颜真卿是怎么回答的?他说:“君命也,将焉避之?”,这是皇上的命令,我作为臣子,怎么能够逃避呢?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南下的道路,身后是长安城里无数担忧与敬佩的目光。
到了李希烈的地盘,这位叛将起初还假惺惺地搞了一套礼遇的把戏,想把颜真卿哄住,让他为自己所用。
李希烈的手下,一千多名干儿子,围着颜真卿又拜又跪,想用这种阵仗吓住他。可颜真卿只是站在那里,指着他们的鼻子痛斥道:“你们都是朝廷的臣子,享受着国家的俸禄,为何要跟着这个叛贼一起造反?”。
李希烈见软的不行,便开始来硬的。他把颜真卿软禁起来,每天派人威逼利诱,许诺只要颜真卿肯归顺,就让他当新王朝的宰相。
颜真卿的回应只有冷笑和怒骂。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被囚禁的日子里,李希烈为了摧垮颜真卿的意志,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有一次,李希烈命人在院子里堆起一堆干柴,浇上油,然后对颜真卿说:“你再不投降,今天就把你扔进火里烧死!”。
谁能想到,白发苍苍的颜真卿听到这话,非但没有一丝恐惧,反而自己迈开步子,径直朝着那堆柴火走去,大义凛然地准备投火自尽,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忠诚。
这一下,反倒是把李希烈和他的手下们给惊呆了,他们没想到这老头儿这么刚烈,赶紧手忙脚乱地把他拦了下来。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他们又在颜真卿住的屋子外面挖了一个大坑,扬言第二天就要把他活埋。
颜真卿听后,只是平静地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和祭文,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的镇定与从容,让那些凶神恶煞的叛军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
就这样,威逼、利诱、羞辱、死亡威胁……所有的手段都在这位老人面前失效了。他就像一块坚硬的磐石,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根据《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和《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的记载,颜真卿在被囚期间,始终保持着一个大唐臣子的气节。
最终,在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也就是颜真卿被囚禁一年多以后,穷途末路的李希烈彻底失去了耐心。
他派人到囚禁颜真卿的汝州龙兴寺,逼迫这位老人自尽。
据记载,颜真卿从容整理好衣冠,向着京城长安的方向叩拜后,被叛贼用白绫活活缢杀,时年七十七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