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5:33

民国1947年四川省各县等级划分:一等至六等县名单详解

民国时期的四川省已构建起相对规整的行政体系,1947年12月的四川全省共辖2市、139县、6设治局,省治驻地为成都市。其中,2市分别是省会成都市与因盐业兴起的工业重镇自贡市,另有北碚管理局及兴中、麦桑、沐爱、平昌、农祥5处县级设治局,共同组成当时四川的行政版图。此次县域等级划分,以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区位重要性为核心依据,将139县分为一至六等,清晰映射出民国时期四川各地发展的不均衡态势。

民国四川和贵州地图
一等县共25个,是四川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包括简阳、绵阳、巴县、江津、合川、万县、涪陵、达县、渠县、荣县、邛崃、泸县、宜宾、富顺、内江、资中、南充、巴中、广安、三台、仁寿、岳池、中江、遂宁、安岳。这些县域多为交通枢纽或商贸要地,如巴县紧邻当时的直辖市重庆,凭借区位优势成为物资集散中心;江津扼守嘉陵江航道,航运便利带动商贸繁荣,对周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辐射作用。
二等县36个,承担区域次中心功能,涵盖广汉、崇庆(今成都崇州)、金堂、彭县(今成都彭州)、平武、江北(今属重庆)、奉节、松潘、理县、绵竹、长寿(今属重庆)、永川(今属重庆)、荣昌(今属重庆)、綦江(今属重庆)、云阳(今属重庆)、开县(今重庆开州)、梁山(今重庆梁平)、酉阳(今属重庆)、秀山(今属重庆)、铜梁(今属重庆)、璧山(今属重庆)、大竹、宣汉、酆都(今重庆丰都)、乐山、犍为、威远、眉山、忠县(今属重庆)、资阳、叙永、隆昌、合江、南部、广元、蓬溪。它们兼具扎实的农业基础与初步发展的手工业,是连接核心县域与基层乡村的重要纽带。
三等县35个,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包括成都县(今属成都市区)、华阳县(今属成都市区)、什邡、双流、新都、江油、温江(今属成都)、灌县(今成都都江堰)、郫县(今成都郫都)、新津、茂县、德阳、武胜、靖化(今阿坝金川)、安县、南川(今属重庆)、石柱(今属重庆)、黔江(今属重庆)、大足(今属重庆)、开江、万源、彭水(今属重庆)、峨眉、大邑、南溪、古蔺、屏山、江安、阆中、通江、剑阁、射洪、营山、邻水、潼南(今属重庆)、乐至。部分县域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如峨眉凭借峨眉山景观,开始探索旅游相关产业。
四等县28个,多位于地理条件相对偏远的区域,经济以传统农耕为主,包括新繁(今属成都新都)、崇宁(今属成都郫都)、梓潼、罗江、彰明(今属绵阳江油)、汶川、懋功(今阿坝小金)、巫山(今属重庆)、巫溪(今属重庆)、垫江(今属重庆)、洪雅、峨边、蒲江、庆符(今属宜宾高县)、井研、雷波、彭山、高县、长宁、马边、夹江、蓬安、盐亭、西充、仪陇、苍溪、南江、青川。这些县域受限于交通与地理环境,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五等县11个,多为山地县域,基础设施薄弱,包括武隆(今属重庆)、城口(今属重庆)、丹棱、名山、古宋(今属宜宾兴文)、兴文、纳溪(今属泸州)、旺苍、昭化(今属广元)、沐川。
六等县仅北川、青神、筠连3个,是当时四川开发程度最低、经济基础最为薄弱的县域。
此外,5处设治局与北碚管理局作为过渡性行政单位,主要管辖边疆或新开发区域,在稳定地方秩序、推动初步发展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民国1947年的四川省县域等级划分,不仅是当时行政管理制度的直接体现,更成为研究近代四川经济地理分布、社会发展差异的重要历史依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1947年四川省各县等级划分:一等至六等县名单详解